您的位置:首页 >> 股市名家 >> 文章正文

应健中:利多要落实 刘柯:转融通拆借要与时俱进

加入日期:2023-9-24 19:25:18

  顶尖财经网(www.58188.com)2023-9-24 19:25:18讯:


导读:
1 宋清辉:构建良好市场秩序 理性分红不可少
2 桂浩明:经济复苏已在路上 大手笔购买黄金要审慎
3 刘柯:转融通拆借要与时俱进
4 郭施亮:稳定 A 股还需从多方面入手
5 韩忠益:从制度本源上改变 A 股生态
6 皮海洲:四方面完善优化“现金分红”
7 应健中:利多措施一定要落到实处
8 文兴:从一份谈话纪要看算力市场潜力


 1  宋清辉:构建良好市场秩序 理性分红不可少

  上市公司分红话题,连日来成为市场关注焦点。

  近期,证监会拟修改《上市公司监管指引第3号——上市公司现金分红》《上市公司章程指引》等一系列规则,交易所将同步修订规范运作指引,通过政策引导和监管约束等方式不断提高上市公司分红水平。对此,笔者认为,此举是证监会为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并落实7月24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战略部署的一项重大举措。其最终目的或是为了加强对“铁公鸡”的约束,持续增强投资者的获得感,从而为打造A股市场长期健康发展的良好生态奠定坚实基础。

  笔者观察到,无论股市行情如何,每年总有那么几家公司出现大手笔分红,成为“别人家炒的上市公司”。

  对于股民而言,分红是一件好事,业绩表现优异的上市公司能让许多投资者享受到企业发展带来的红利,即便股价在二级市场上低迷不振,股民的账户上也将多出一笔资金,不用担忧浮亏锁住投资资金。对于上市公司而言,现金分红有一定的诱惑力,可以吸引部分投资者参与公司股票交易,会对后期行情产生积极影响。

  但是,不是所有人都希望上市公司现金分红,毕竟凡事都有两面性,现金分红可以吸引更多喜欢价值投资的投资者参与,既有助于公司市值管理,还有利于公司在二级市场上的融资,同时较高的分红收益会令低风险承受能力的投资者将资金长期放入绩优上市公司中,交易频次降低、股东情况稳定等因素,将减轻公司股价在二级市场上的压力,对公司的长远健康发展也是好事。

  可是现金分红又会在狂欢之后成为上市公司经营发展的压力。流动资金的减少,必然会损失一定的机会成本,资本擅长的是“钱生钱”,上市公司本有机会将这些资金用在其他的生产或者相关经营活动中,却因为现金分红失去了“钱生钱”的机会。

  与此同时,现金分红还可能令企业内部产生矛盾。有一部分企业员工辛辛苦苦一年下来获得的福利,甚至还远远不及上公司在现金分红上为投资者发放的福利,进而影响工作积极性。这也是许多企业不上市的理由之一,与其要将公司的收益给到只出钱不出力的投资者或投机人群,还不如将钱分给那些辛辛苦苦、奋战在一线、为公司收益奉献力量的一线员工。所以,不少企业愿意将可支配收入与员工一起分享,毕竟“肥水不流外人田”能激发公司员工的潜能、创造更多的价值。

  有的投资者会认为,虽然账面上获得了上市公司的现金分红,可进行的除权会令股价减少相应的金额,股民账面上的总资金并没有发生变化。这是因为上市公司的分红与金融产品的利息收益不同,金融产品以投入的总金额作为基准,因此和投资者初期投入相关;分红是以投资者持有的股票数量为基准,不会考虑投资者参股时的股价,两者在本质上就存在差异。如果上市公司实力强劲,分红除权后的股价将在新的会计年度涨回来,甚至到达更高的位置。

  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些上市公司股票行情在使用“前复权”模式时,历史股价会变成负值的原因。因为之前的分红太多、公司股价又相对强势,历史上现金分红的总量已经超过了公司的市值及资产规模。如果这类公司能够继续稳健经营,投资者未来还将继续获得丰厚的收益,公司股价还将在不断地除权过程中继续走高。

  也许会有人产生疑虑,既然分红的总金额能达到那么多,如果不采取分红,将计划用于分红的资金用于公司产品研发、市场拓展、人才培养等工作中,可能会更利于公司未来综合实力的发展。越来越强劲的实力将带来更多的经营业绩,也能进一步提高公司的价值、进一步推高公司的股价、进一步增强公司的社会影响力。将钱用在刀刃上,让公司有更多的收益、让投资者在股价上享受到低买高卖的投资福利,这难道不“香”吗?也许有人会反感——上市公司拿钱来分红是上市公司的事情,何必质疑?因为构建良好的资本市场秩序,上市公司的理性分红不可少。

  总而言之,上市公司“土豪式”的现金分红行为,若是不理性不理智,只能一时间得到市场投资者的赞誉,却给自己埋下隐患。因此,笔者认为,上市公司在分红时同样要保持理智,不然就可能会陷入“现金分红一时爽”“一直分红一直爽”“兜里没钱都不爽”的怪圈。 (金融投资报)



 2  桂浩明:经济复苏已在路上 大手笔购买黄金要审慎

  一种商品,在不同市场上交易,理论上价格基本上是一致的。因为如果相互之间存在价差,就带来了套利机会。而套利操作的存在,又会有效地压缩价差。当然,如果不同市场是相互封闭的,相互之间没有可靠、便捷的套利操作渠道,那么存在价差就是必然的,譬如A股与B股,以及A股与H股等。

  国内的黄金交易开通后,其走势与国际市场基本上也是一致的,价格体系则是参照了国际市场。简单来说,上海金交所的黄金价格以及各大商业银行开展的纸黄金交易价格、银行及黄金公司销售的实物金价格,都是参照美国、英国交易所的价格。上海金交所开发了黄金交易的国际板,试图形成中部时区的黄金报价,但几年下来实际效果并不突出。在这里,人们不难看出的一个事实是,国内的黄金价格与国际市场是高度接轨的。由于实物黄金存在通过向央行购买、贸易渠道进口及商品期货交割等多个流通路径,因此客观上境内外市场是连通的,再加上上海金交所还有一些海外客户参与交易,因此就黄金交易而言,在本质上不存在国内外的割裂,所以价格也大体差不多。

  但是,最近一段时间,国内外黄金价格出现了明显的价差,以目前的交易价格而论,国内价格一般要比国外价格高出6%以上。这种价差的出现,也使得国内外黄金价格的走势呈现出明显不同的格局。

  今年以来国际市场上的黄金价格上涨不多,下半年呈缓慢下行的态势,而国内黄金价格则是大幅度上涨,且在下半年走势特别强劲。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状况,一种较为普遍的看法是与近期市场状况的变化有关。

  黄金作为一般等价物,又是世界货币,具有非常强烈的保值功能,尤其是在经济景气度不太高的时候,人们为了避险,往往会选择持有黄金。这一状况在今年的国内黄金市场上是有明显表现的,这就是在金价上涨的背景下,人们对实物黄金的需求进一步加大。但与此同时,黄金生产企业的股票价格,却没有完全跟上。显然,此时人们买黄金的主要目的,并不是投资盈利,而是更多出于保值的考虑。也因为这样,鉴于需要手持实物黄金的原因,在买入行为中就不会太顾及境内外市场的差价,因为不需要套利,或者说套利操作解决不了获得实物黄金的问题。当然,这里还有一种途径就是在海外市场购买黄金,但在现行条件下,这样做难度比较大,一般来说很难完成大额买入并携带入境。于是,因为需求强劲,且没有足够的套利需求,境内外黄金市场的价格就拉开了距离。

  这里不得不提到的,是与黄金一样同样具有避险功能的,具有足够流动性的可兑换外币,所以市场上也出现了较多对美元等外币的购买需求,一些人对汇率趋势持较为谨慎的态度,这也就使得在购买行为中,往往会看高外币。而由于国内居民购汇有一定的额度,买卖黄金则没有限制,这也就导致黄金价格相对于海外市场而言明显超涨。如果折算到汇率的话,目前境内外黄金价格的差异,实际蕴含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大体在7.6:1的水平。这也就说明,现在国内确实存在有避险需求的资金,而正是它们在黄金及外汇市场上的操作,使得境内外黄金价格出现了较大的差价。事实上,这种状况在其它领域也可以看到,譬如因为资金不能自由出境,尽管是以外币进行交易,但B股最近也是跌得很多的。

  这里的一个问题是,国内的投资者是否在资产配置上要着重考虑避险。从宏观上来说,我国经济复苏已经在路上。在这种情况下,正视风险当然是必要的,但同时还应该考虑的是怎样抓住机会的问题。历史已经证明,一旦经济实现了持续的向上运行,这个时候持有黄金所带来的收益大概率不如投资权益类产品。同样,在美国停止加息并且进入到降息通道之后,美元指数也会下行。在这个意义上,现在大力度买入黄金与美元,实际上也是有风险的,投资者需要结合各方面的因素审慎决策。 (金融投资报)



 3  刘柯:转融通拆借要与时俱进

  日前,监管对于金帝股份发行上市以后战投转融通借出一事给了解释,主要观点是转融通借出融券业务符合当前监管规定,未发现相关主体绕道减持、合谋进行利益输送等问题。一时间市场哗然,更有专家指出如果“限售股”都可以变相流通,那还怎么叫“限售”?这样做缺乏最起码的公平公允。

  当然,监管自然有自己的依据。根据《证券发行与承销管理办法》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三条规定,发行人的高级管理人员与核心员工可以通过设立资产管理计划参与战略配售;参与战略配售的投资者在承诺的持有期限内,可以按规定向证券金融公司借出获得配售的证券。这个“借出”的初衷是什么呢?是为了改善新股上市初期流动性,抑制价格过度波动。通俗地讲,就是实施注册制以后新股发行都是投行大佬说了算,肯定会存在价格虚高的情况,所以需要借出股份抑制上市以后二级市场的价格。看到这里大家也许明白了,制定这个规则主要原因是监管层自己都清楚注册制以后新股会出现高价、高估值,甚至超募发行的情况。但监管层并不准备干预新股发行,而是强制性让二级市场去纠错买单,利用转融通借出股票打压价格,让二级市场的投资者接受惨痛的教训,从而反过来抑制新股发行价格。

  这让人很不理解。因为一二级市场的参与者都是“老死不相往来”的两类,二级市场跌成零都与一级市场的发行没有一分钱关系。因为一级市场融资才是大头,二级市场就算跌一丢丢根本无所谓。如若不信,大家可以看看马上要发行的浩辰软件,每股发行价定在了103元,募集资金达到11.3亿元,要知道这个公司每年的营收才2.4亿元,这种“狮子大开口”一级市场整个链条能赚多少?既然一级市场能赚这么多,那二级市场跌成零又有什么关系呢?再说那些借到股票的机构,你觉得它们是为了长期持有?怎么可能!都是想着拿这些筹码往下砸,砸得越低以后买回来的成本就越低,赚的差价就越多。浩辰软件如果上市开盘价格在100元以上,借出100万股就是1亿元成本,然后砸到20元再买回100万股还给上市公司,只需要2000万元成本,差价可以赚到8000万。这样的生意,你做不做?

  所以,还是那句话,转融通本身也许没有对于错,但有三个关键点需要注意:
  第一,转融通借出的目的是为了往下做股价的,所以即便以后买回来,价格会今非昔比,割的是二级市场的“韭菜”。目前市场很多观点和量化投资一样,都认为机构最终是要买回来的,是要满仓持有的。但这里面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机构是先砸后买,是要做差价的,不是长期持有价值投资的满仓持有,这是有根本区别的。

  第二,现在讨论的关键还不是一级市场该不该高价发行的问题,而是在二级市场羸弱不堪的情况下,转融通借出完全不合时宜。实际上对于转融通的参与者来说,只要借出股票就是为了向下砸股价做差价,发行价即便适当降低也不是阻碍,你发10倍PE、15倍PE也还能继续砸。也就是说,在目前弱市的情况下,“没有转融通借出”这个选项也许是最恰当的。

  三是转融通借出战投股、限售股已经蔓延到整个A股。以前这就是科创板的个案,也好理解,但现在整个A股都弥漫着做空之风,融券者是不会有价值投资的心的,和量化投资一样,都是为了差价,所以极限砸盘就是目的。也就是说,转融通的拆借规则已经不仅仅是抑制新股上市价格,而是在抑制整个A股的价格中枢。

  看到这里,大家也许就明白了,这样的制度安排在以前可能是必须的,毕竟科创板公司业绩弹性大,容易出现估值定位差异,也需要一个对冲的手段去抑制价格泡沫。但现在这个规则与“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相违背,也不符合让投资者有获得感以刺激内需拉动经济发展的精神。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不合时宜的制度必须要与时俱进进行优化和修改,比如前几年银行和购房者签了白纸黑字的贷款合同,现在房价跌了利率降了,管理层不也要积极协调银行降存量房贷吗?这不也是与时俱进优化规则吗?为什么A股就不行? (金融投资报)


- CFi.CN 中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