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前,面对一群支付能力不足但又很想买豪车装逼的人,浙江永康人应建仁想出了一个绝招:
抄!
同样是多年以前,在饲料行业赚得盘满钵满的正邦科技(行情002157,诊股),在面对养猪行业的增长诱惑时,江西抚州人林印孙大手一挥:
我们要养猪!
都说战略是灵魂,当年革命领导人大胆的长征战略,保留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也奠定了后来的燎原大势。企业也一样,成败常常在于创始人(董事长)的一念之间。
无可否认,在确定战略之后相当长的时间里,众泰汽车和正邦科技,都取得过巨大的成功,但是当下,它们却又不约而同地深陷困境之中。
更绝的是,两者又都不约而同地抛出巨额的转型计划,一个说要定增60亿做新能源汽车,另一个更牛,要投资400亿做新能源发电。
业务萎缩、债务缠身、资金链断裂,然后是热门赛道、大手笔介入,众泰和正邦的身上,实在太多雷同,不过这都不是事,重要的是,他们的转型计划,你敢信吗?
01
抄袭者的深渊
应该抄哪里的车?
这是应建仁决定做车后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最后他给出答案:抄最豪的车。于是,中国马路上突然出现以下这类“路虎”、“保时捷”。
如果不加以仔细辨认,估计你很难分得出来,因为这些“路虎”、“保时捷”实在是太像真的了,但只要再看一下价格,你又会立马明白了,因为“路虎”、“保时捷”再便宜,也很难十万八万能开回家,即使是二手车,也买不到。
没错,这些车都出自浙江的一家汽车公司--众泰汽车。
在汽车仍旧是奢侈品的年代,能够让中国人开上一辆和豪华品牌没有视觉差别的车,意义还是很大的,所以在众泰汽车横空出世的时候,曾经受到追捧。2006 年,众泰推出了第一辆车--众泰2008,籍着和丰田特瑞类似的外观,外加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流量加持,当年的总收入高达18.8亿元人民币。
这个数字绝对值得应建仁骄傲,因为同为浙江老乡的另一个汽车狂人--李书福,也不过做了12.7亿的生意,只有应建仁的2/3,更重要的是,李书福介入汽车行业,要早应建仁8年。
此时的应建仁,想必也是自信心满满:你吉利的“八年抗战”,打不赢“鬼子”就算了,连我这个门外汉都赢不了,关键是我领先你不费吹灰之力!
回过头去看这段历史,会发现很多有趣的地方。
2000年前后,是中国改革开放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经过将近20年的摸着石头过河,全国上下基本都认同了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条路线,大量的发财机会,使得中国人压抑已久的逐富热情充分释放,私人老板越来越多地介入到大的产业领域,很多如今耳熟能详的民营汽车厂,都是那个年代起步的,吉利、比亚迪(行情002594,诊股)、长城,当然还包括今天所说的众泰。
草创阶段,白手起家,抄袭都是绕不开的一条路,其实从大的历史背景看,抄袭决不可耻,即使是现今的百年车企,当年也没少干过这类“龌龊”事,即使是炙手可热的特斯拉,创业阶段也是经常拿莲花跑车做参照。而且,在早期工业化阶段,抄袭也绝非见不得人,反而是产品快速普及、产业快速走向成熟的助推剂。
问题只在于,你抄袭是一时还是一世?
这里先岔开话题,聊聊同时期起步的另外一家车企--比亚迪。早期,比亚迪主要模仿丰田,比亚迪F3就是复刻丰田花冠而来的,比亚迪因此没躲得过舆论轰炸,高峰期甚至王传福也没少遭受人身攻击。但不同在于,在经过了抄袭阶段后,比亚迪成功切换至自主创新阶段,成功推出极具比亚迪风格的王朝系列,现在,已经没有人再去纠结比亚迪抄没抄袭,因为比亚迪也没再给这些人机会。很可惜,比亚迪所做的,并没有发生在众泰身上,应建仁是铁了心要把抄袭之路进行到底。从丰田开始,然后一步步登峰造极。
无可否认,抄袭是一条来钱快的路子,因为抄袭得以减少很多不必要的研发环节,众泰的经营业绩也一度很不错,在2017年之前,汽车产销量都在节节攀升。
但是,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走最容易的路,最后一定会无路可走。
众泰没有躲得过这个定律。
在2017年,中国的汽车产销量在处于历史峰值之后,步入下行,众泰也不例外。2017年,众泰销量22.76万辆,2018年,销量15.48万辆,下滑幅度高达31%,营收按年倒退29%,净利润倒退的幅度更大,超过36%。对于车厂而言,这样的下滑已经很致命,但没想到这才是众泰走向破产的序幕。
2020年,众泰汽车销量2.1万辆,按年大跌86%,营收按年下跌79%,净利润出现111亿的巨额亏损;2020年,深陷旋涡的众泰,仅售出1674辆车,营收继续按年大跌55%,净利润亏损108亿,到这个份上,众泰实际上已经破产,只是名义上仍在经营而已。
树倒猢狲散,围绕着众泰一起坠落的,还有应建仁夫妇的人设,这个曾经的百亿身家,登上过胡润榜单的永康首富,最后竟落得个“老赖”的称呼,可谓物是人非,凄凉至极。
一代汽车业“神话”,就此落幕。
02
蒙眼狂奔者的悲哀
和众泰不同的是,正邦科技并不是抄袭者,但它坠落却也称得上教科书级别的负面教材。
做饲料起家的林印孙,在2011年决定大规模进军养猪业。彼时,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民众的消费力在节节攀升,作为中国人最重要的肉类蛋白来源,猪肉在中国人的餐桌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而那个年代之前,就已经有不少名人介入养猪业的新闻,最著名的要数网易的丁磊。
本身就和养猪行业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林印孙,顺势做养猪业,至少比丁磊要靠谱。从模式上看,确实也如此,自己的饲料可以供自家的养猪场,美其名曰产业链一体化。从业绩上看,公司也确实享受到了一体化的好处,饲料业务稳住公司的业务大盘,生猪业务在不断贡献公司的新增业务。
到2017年,饲料业务的占比仍然有68.1%,养殖业务占比则提升至26.7%,从毛利构成来看,饲料业务贡献13.01 亿元,占比 54.3%;养殖业务则贡献7.94 亿元,占比 33.1%,养殖业务的利润贡献度还要略微高于传统的饲料业务。
2011年,正邦的营收为106亿,净利润为1.77亿;到2017年,营收增长至206亿,接近翻倍,年符合增长率11%,净利润则从1.77亿,增长至5.57亿,翻了2.14倍,年符合增长率为14%。
这也证明了公司当年大搞养猪战略的正确性。如果没有2018年的非洲猪瘟,公司大概会沿着过去多年的步伐,继续往前走,但是猪瘟改变了一切。
非洲猪瘟危害性极高,出于防疫需要,大量染疫的生猪或自然死亡,或人道毁灭,大量养猪场被迫关闭,导致猪肉供给大幅减少,供需矛盾急剧上升,猪价飞涨,高峰期超过30元一斤,比平常价格高出近2倍。
虽然国家大力平抑猪价,甚至释放战略性储备,对养猪行业出台大量的扶持政策,包括行政审批、资金、市场机制、供地等方面,但由于非洲猪瘟造成的供给缺口实在太大,猪肉生产周期又较长,高猪价并没有在短期内扭转。
猪价的高企,使得不少有实力的养猪企业赚到盘满钵满,龙头牧原2019年的营收同比增长了51%,达到202亿,但净利润暴涨了1075%,达到63亿,毛利率从2018年的9%涨至35%,净利率从4%飞涨至31%。
高企的利润,吸引了多方资本争相进入养猪行业,不仅是猪企本身,还有不少跨界的企业,包括不少地产商,大家都在不断地圈地、建猪场、养猪。以牧原为例,2018年公司出栏量为1100万,到2021年,产能已经飙升至7000万头,另外还有3000万头的规划产能。
作为猪企的正邦,自然也不甘于错失这个千载难逢的机遇,一直给人稳健感觉的林印孙,此时也不淡定了,从正邦这两年的生猪产能的扩张上就可见一斑。
2020年,正邦科技实现生猪出栏955.97万头,是2017年的2.79倍,超过曾经的龙头老大温氏股份(行情300498,诊股),仅次于牧原股份(行情002714,诊股),成为名副其实的“二师兄”。全年实现收入416亿元,同比增长100%,归母净利润57亿元,同比增长249%,而这一年利润,竟然超过了上市十三年来的利润总和。业绩大涨,股价自然不会落后。从2018年的低位算起,到2019年4月份,股价上涨近10倍,之后走势虽然有所反复,但疫情后,股价再度低位反弹,半年内涨幅超过1.5倍,创出25.98元的历史新高,市值超过800亿。
飞得太猛,就可能有硬着陆,这些都发生在2021年正邦身上,全年亏损191亿,其中四季度亏损超过100亿,而2020年则是盈利59亿。
这笔亏损有多夸张?
从2007年上市至今,正邦的净利润总额为98亿,仅有去年预亏损额的一半,这或许都不能叫一夜回到解放前,而是一夜回到原始社会。这一切,除了猪价的周期性变化,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公司过于激进的扩张政策。
2020年,猪价已经处于高位,但正邦仍然大肆扩张,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以及其他长期资产的投资超过100亿,比2019年翻了1倍多。这还不算,到了2021年,猪价已经下滑势头,公司却继续扩张,前三季度,资本支出花了近56亿,如果是外人看不懂就算了,作为在行业内摸爬滚打这么多年,说林印孙看不明白,那就说不过了。
终于,该来的还是来了。2021年9月份,生猪出栏价格从年初的35元下跌到10.67元,正邦收到了激进扩张的恶果。今年一季度,猪肉虽然有所反弹,但整体仍然低位徘徊,正邦营收同比大跌48%,净利润亏损26亿,更严重的是,由于激进扩张战略造成负债累累,2022年一季报显示,公司账上只有30亿,而单单短期负债里的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和应付账款合计163亿。
实际上,正邦已经处于破产边缘,如果没有新的资金注入,破产就只是时间问题。
和众泰一样,10年基业,坍陷起来也就2年时间。
03
结语
讲了这么多,再看看现在两家企业雄心勃勃的转型新能源计划,实在令人找不到边际。
如果说众泰造电动车还勉强说得出去,正邦科技一个养猪的,去搞新能源发电,这究竟唱的是哪一出?
当然,正邦科技的公告还是有板有眼的,和国家电投合作开发新能源,里面所涉及的是光伏、风能,猪场顶盖安装光伏板,也没有技术难题,但不管怎么样,眼下负债累累、正处在破产边缘的正邦,自顾不暇,还有心思有能力去发展新能源,为国家的碳中和事业出一份力,你敢做,我都未必敢信。
其实,在企业破产边缘的时候,或许是出于自救的需要,经常会有语出惊人的消息散布出来,2019年雏鹰农牧陷入危机的时候,董事长侯建芳也曾发表公开信,称“各级政府给予我们解难纾困”,就在市场理解为政府在救它的时候,雏鹰农牧却一步步走向了“退市”,说好的“救”,在哪里?
现在,又来了这样的新闻,都是处于破产边缘的公司,都是要杀入最热门的新能源赛道,这就不能怪好事者质疑了。即使公司真的痛定思痛,展现出真切的转型决心,但生意总归是生意,想和能是两码事。
就拿电动车来说,多少传统车企投了大量的钱,最后都没能成功,众泰区区60亿就能成功?又如正邦,那些光伏、风电领域的公司,打拼了很多年才有今天,你一个养猪的,就这么轻松能介入这个领域,再说,那400多亿的钱从哪里来?
公司原有业务到瓶颈,寻找新的增长点,没有错;跨界业务,也有成功的案例,就如互联网去造电动车,有成功的,做服装的去搞锂电池正极,也有成功的。然而,业务转型意味着大量的资本投入,大量的组织、架构和人员变革,还有大量无法预知的风险,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何况,这帮人还刚刚把公司带坑里去了,他们的战略眼光,他们的战术能力,你还敢信吗?如果联想起这些公司还有很大的债务窟窿要填,加上那些年那些极致的忽悠事件,如PPT造车、散布政府救市的假消息,众泰和正邦的所谓转型大计,就更加迷雾重重。
最后,还是那句话,如果两家公司真心转型,并不畏艰险,倒不妨给它们多一点时间,看看它们能干成咋样,但如果只是急病乱投医,甚至忽悠人做接盘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