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9日,蓝晓科技(行情300487,诊股)召开了2018年年度股东大会,包括《2018年度董事会工作报告》等12项议案均获通过。e公司记者从会议现场了解到,蓝晓科技与锦泰锂业前不久签订的合作模式、利益分配机制,以及公司新建产能能否顺利释放,成为投资者最关注的两大焦点。
上月底,蓝晓科技与锦泰锂业签订了4000吨/年碳酸锂生产线建设、运营和技术服务合同,建造总投资6.23亿元。其中一项主要条款是,产线投产后,由锦泰锂业向蓝晓科技分期支付建造款,这就意味着产线前期建设费用将由蓝晓科技承担,因此,市场一度对蓝晓科技的“垫资模式”及回款前景表示了关切。
“锦泰模式”让核心技术价值最大化
针对投资者关于“垫资”的担心,蓝晓科技董事长高月静在股东会上回应称,公司与锦泰锂业的合作是企业核心技术加资金模式,能够实现核心技术价值的最大化。“与简单的材料设备买卖关系不同,公司提供的全程技术服务可以给蓝晓科技增加运营收入和碳酸锂产品的利润分成。”
投资者进一步提问,如果未来市场碳酸锂的售价与生产成本之间的价差不断压缩,是否意味着蓝晓科技将不再获得产品的利润分成?对此,高月静表示,公司依靠技术投入,能够从运营角度提高整线的技术优化和成本控制,保持客户碳酸锂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盐湖卤水提锂市场空间很大,目前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当然,市场竞争也十分激烈,提取技术和产品质量是竞争核心。除了刚刚签订的4000吨/年产线合同,蓝晓科技在去年6月已经和锦泰锂业签订了3000吨/年的产线合同,两次合作的模式也保持一致。
e公司记者从现场了解到,蓝晓科技选择与锦泰锂业进行深度合作模式主要基于三点考虑,一是锦泰资源好,特别适合吸附法提锂;二是管理效率较高;三是能够主动投资提供厂房、水电汽等基础设施配套。
除了上述“锦泰模式”,蓝晓科技也与藏格锂业展开了合作,但两项合作采取了不同的模式。去年3月,蓝晓科技与藏格锂业签订了年产1万吨碳酸锂的盐湖卤水提锂装置设备购销合同,此次合同双方仅仅是“购销关系”,从利益绑定程度上来说弱于“锦泰模式”。
从另一个角度分析来看,蓝晓科技与藏格锂业的合同涉及1万吨/年提锂装置,总造价为5.78亿元,与锦泰锂业的两份合同虽然仅涉及7000吨/年提锂装置,但总造价达到10.93亿元,这也说明,锦泰模式的附加值更高。
对此,高月静解释称,与锦泰锂业的合作项目虽然采用了垫付建造费用的方式,但垫付的是建造成本,回收的是成本和利润总额。“这种模式将获得高于简单买卖的业务收益,分多期收回能够提供多年的稳定现金流,公司在采用这种模式时也经历了慎重的考虑。”
值得一提的还有,高月静在回答投资者提问时还特别谈到“锦泰模式”的意义,通过提供长期的运营管理,能够获取更多“工业化运行数据”,这些数据将支持蓝晓科技提锂技术的持续改进,不仅让锦泰生产线本身具有持续的技术优势和运行优势,这些新技术还将服务于蓝晓科技在盐湖卤水提锂领域更多的发展。因此,这种模式的好处不是简单的购销合作可以获得的。“这种模式不能误读为传统的‘垫资’模式。”高月静认为,“也许可以把它称为‘创新运营平台’,就是一个由技术方,依托自身的核心技术优势搭建一个平台,通过这个平台的运营获取持续技术更新的能力,最终实现核心技术的价值最大化。”
新增产能迎来“天赐良机”
记者注意到,为解决长期存在的产能瓶颈,同时也是抓住市场需求旺盛的机会,蓝晓科技在2018年将产能建设摆在了重要位置。新建产能的进度如何,新建产能的下游应用方向是什么,新建产能能否与市场有效衔接?这些也是投资者在股东会上发问的重点。
在2018年报中,蓝晓科技表示,公司高陵新产业园一期建设取得了决定性成果,已完成一期生产线设备安装和公用配套设施,逐步试水试运行。此外,蒲城材料园也正有序推进。
“公司去年的销售量是1.5万多吨,自身产能利用率多年维持较高水平,后续的新增产能包括高陵产业园的2.5万吨(分三期建设)以及蒲城产业园的1.5万吨。”蓝晓科技总经理寇晓康在股东会上向投资者说道。
他进一步表示,2019年度高陵产业园一期投产,新增1万吨的产能,蒲城产业园投产后也将新增部分产能。
从上述产能的应用领域来看,高陵产业园主要聚焦于已有的特殊应用领域,如金属、生物医药、多肽、环保化工、高性能、超纯水处理等;蒲城工业园则主要布局大应用领域,如水处理和食品等。
虽然说产能是公司做大做强的基础,但大规模扩产后市场能否有序消化,如果不能与市场需求有效衔接,新增产能反而将成为公司的包袱。对此,投资者也存有不少疑虑。
寇晓康在回答这一疑问时从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就国际市场而言,蓝晓科技的产品和服务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且国际产能供货周期较长,一些大的供应商始终处于产能不足状态,“因此,国际市场总体是供货短缺、供不应求的状态。
就国内市场而言,由于2018年环保政策持续趋严,规模较小的吸附分离材料产能相继关停,只有那些规模大、技术优的企业存活下来,这也导致了国内市场的供不应求。
“综合来看,国际、国内的吸附分离材料产能供应不足,而公司产能建设又恰巧迎来不断提升的时期,对公司新增产能的释放来说,可谓‘天赐良机’,公司新增产能具备足够的市场空间。当然,我们也正在加强销售团队扩充,争取尽快将新产能填补到市场空缺中。”寇晓康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