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证券要闻 >> 文章正文

券商大变局风口:需中国的高盛、大摩承载资本市场核心功能

加入日期:2019-12-10 22:50:07

  顶尖财经网(www.58188.com)2019-12-10 22:50:07讯: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此乃《三国演义》之开篇,不过用于今天的中国证券业,也是合适不过。

  中国证券行业历史不长。自1987年首家券商——特区证券成立至今,不过短短三十余年时间,已经经历了多达5次并购浪潮。这既有券商为做大做强主动为之,亦有为“刮骨疗伤”而被动接受。如此这般,才形成了今天百余家券商百舸争流的局面。

  但任何行业面貌都不可能一成不变,2018年以后,证券行业并购再次有提速趋势——先是龙头中信证券开启了收购广州证券之旅;之后天风证券宣布收购恒泰证券,最近华创证券又开始筹划收购太平洋

  所有这一切,在资本市场深化改革开放的背景下,均可被视为国内券商行业抱团取暖、奋发图强的标志。11月30日,证监会答复两会提案时,明确表态“打造航母券商”,更将证券行业的强大不息提升到了更高的高度。

  我们先简单回顾一下证券行业五次并购大浪潮,按照天风证券的划分,1995年到1996年,以“银证分离”为第一次浪潮。1999年的“增资扩股”为第二次,2004至2007年“综合治理”为第三次,2008至2010年以解决“一参一控”为第四次,2014年至今则是进入“市场化并购”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典型案例,对今天的行业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一次并购时代,最重要的推手是“3·27”国债事件,不仅让中国资本市场元老级人物一度黯然离场,也促使中国证券行业从野蛮生长迈向法治化、规范化经营的第一阶段。

  1988年,管金生创办万国证券。1990年,阚治东创立申银证券。张国庆1992年创立君安证券。

  1995年2月23日,“3·27”国债事件爆发,成为中国资本市场和证券行业的历史关键转折点之一。1996年7月,在上海市政府主导下,原申银证券和万国证券合并组建申银万国,成为国内第一家股份制证券公司,也是当时资产、资本、营业部数量最大的证券公司,开创了中国证券业集团化发展的先河。

  1999年开始的“增资扩股”为第二次证券行业并购大浪潮,也是金融从“混业”到“分业”的重要历史时期。其代表事件为2000年8月,华融、长城、东方、信达和人保这五大信托公司旗下证券业务部门合并重组成立了中国银河证券,其注册资本达到了45亿元,规模迅速升至行业前列,且其经纪业务市场份额曾一度占据行业之首。

  同时,这一阶段,区域性小券商通过并购重组进行资本及规模扩张,东北证券华西证券等成长为区域龙头;现在的前五大龙头券商之一的广发证券也在这一阶段进一步提升了资产规模。

  第三次证券行业大并购发生在2004至2007年。2001年至2005年熊市期间,部分证券公司爆发出了一系列问题,如挪用客户保证金、违规保本保底理财、账外经营等。2004至2007年,这些问题进入集中处理阶段,部分大佬轰然倒下,如南方证券于2004年1月2日,由于挪用客户准备金高达80亿元以及自营业务的巨额亏损而被证监会、深圳市政府行政接管。2005年9月28日,在原南方证券的基础上重组形成的注册资本15亿元的建银投资在深圳宣布成立,南方证券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另一方面,利用股权分置改革,中信证券华泰证券等券商亦抓住历史机遇进行了一系列的低成本扩张,实现了自身业务范围的拓展和业务区域的合理布局。比较典型的如2002年~2007年,中信证券收购万通证券、2005年收购金通证券等。

  2008年A股进入熊市,但对于证券行业而言,又迎来一次新的被动并购时期。

  当年6月1日,《证券公司监管管理条例》开始施行,核心变化是该条例中规定“2个以上的证券公司受同一单位、个人控制或者相互之间存在控制关系的,不得经营相同证券业务,但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另有规定的除外。”这条被称为“一参一控”的新政促使券商通过股权并购达到监管标准,某种程度上推进第四次并购浪潮。

  但解决“一参一控”问题耗时较多,甚至导致某些大券商IPO一度推迟。如当时国泰君安与上海证券的实际控制人皆为上海国际集团,受到“一参一控”的限制,而直到2014年,国泰君安耗资35亿元完成收购上海证券51%的股权,才算解决了这一问题,为其A股IPO上市扫清了障碍。

  2014年至今,随着佣金率一低再低,券商不能再依靠经纪业务享受牌照时代红利,直投、资本中介等业务的发展使得券商对于资本金的需求增强,券商开始进入了市场化并购时代。

  最典型的有申银万国与宏源证券的重组整合,这一例被称为“券商业内最大的并购案”于2014年7月完成,完成后宏源证券与申银万国各成历史,而被代之以今日的“申万宏源”。市场对此的评价颇高:此次重组不同于过往中国资本市场多为母子公司之间的吸收合并案例,是同一控制人下两家独立公司通过资本市场进行市场化平等合并的创新案例,对于新一轮国资改革具有标杆意义,是一项重大创新。

  与此同时,方正证券收购民族证券也获得了高度评价,这是首例上市券商吸收合并案例,按照天风证券的说法:“方正证券的重组代表了中小型、区域化券商希望通过并购整合发展壮大的愿景。”

  除此之外,龙头券商海外并购也渐成风潮。2012年中信证券收购里昂证券并将其变更为中信里昂,2016年华泰证券收购美国统包资产管理平台AssetMark,均是中国券商出海的典型尝试。

  并购重组是中国券商做大做强的重要手段之一,细观历史,没有并购、没有上市融资,也就没有今天的中信证券华泰证券了。

  如中信证券从2004年开始,陆续成功并购整合万通证券、华夏证券、金通证券、里昂证券,扩大境内业务规模,并开启海外业务布局。

  2002年,中信证券向万通证券增资8.68亿元,占万通证券总股本的57.87%。2003年,中信证券收购青岛市财政局、青岛市弘诚信托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持有的万通证券30.78%和1.36%的股权。2004年又以4个营业部及部分现金资产投资万通证券,收购裕龙集团等公司分别持有的万通证券合计4.6%的股权。2007年,中信获得万通证券91.4%股权。

  2005年,中信证券参与成功重组华夏证券。同年中信证券通过《关于收购金通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的议案》,受让浙江省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等九家持有的金通证券股权,总金额近8亿元。2006年,中信证券受让海南养生堂所持有的金通证券股权,全资控股金通证券。

  2012年,中信证券以3.1032亿美元的代价与东方汇理银行完成里昂证券19.9%的股权交割。2013年,中信证券中信证券国际与法农东方汇理银行、法农控股签署里昂证券80.1%股权转让协议,最终以9.4168亿美元成交。

  这其中,还有一场失败案例:2004年中信证券提出要约收购广发证券,但最终以失败告终。时隔10余年,中信证券再次瞄准华南,从越秀金控手中收购广州证券。

  并购的效果显而易见,根据天风证券统计,在一系列并购后,中信证券在主营业务收入、净利润、总资产以及净资产方面,都有明显的增加,2006年中信证券的净利润上升至行业首位,并维持至今。中信证券对于优质资金、客户资源、优秀人才的吸引力大大提升,并且在创新业务领域得到政策支持。

  此外,经过并购整合,中信证券的股基交易市场份额大幅提升。2000~2003年间,中信证券的股基交易额市场占比平均仅为2.06%,行业排名10~15名之间。2004年,中信证券通过并购万通证券,股基市场份额大幅提升至2.71%,行业排名第11名。2005年并购金通证券后,股基市场份额提升至4.04%,行业排名第5,大幅缩短了与行业领先证券公司之间的差距。2006年以后,中信证券的股基交易额市场占比长期维持在行业前5的位置。

  经过30余年激荡岁月,中国证券行业已经成长为金融领域的重要一员,为实体经济发展贡献力量。据证券业协会统计,截至2019年9月30日,131家证券公司总资产达到7.02万亿元,净资产为1.99万亿元,净资本为1.62万亿元,客户交易结算资金余额(含信用交易资金)1.28万亿元,受托管理资金本金总额12.71万亿元。

  但与之相对应的是,中国证券行业的影响力与商业银行相比还远远不及。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证券行业在金融业总资产中占比仅为0.84%,远低于同期银行业的90.5%。同期,净利润在金融业中的占比仅为3.15%,亦远低于银行业的86.55%。

  与海外相比,中国证券行业在国内经济中的影响力亦远远不足。有关数据统计,美国证券行业的总资产占国内GDP的比重基本稳定在15%~30%,而我国证券行业的总资产占国内GDP的比重仅约为3%~6%。

  当然,金融街不是一天建成的。某大型券商非银行业分析师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大力发展直接融资是国家金融战略方向选择,券商作为资本市场中介、核心环节,首先需要做大做强。并购是做大做强的最直接途径,无论从海外发展经验,还是从目前市场格局来看,资源会越来越向头部集中。

  他指出,对于证券行业并购,现在来看有三点可以确认:一是会得到监管层的支持鼓励,二是券商自身有动力去扩张做强,三是仍然需要合适的标的、条件和价格。近期有3个典型案例各有特点,中信证券并购广州证券,看中的是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和自身在广深布局的不足;天风证券和华创证券本身风格是锐意进取,看到合适的机会和标的就下手,如果天风成功并购恒泰、华创成功并购太平洋,将对其竞争卡位有很大帮助。总之,鼓励直接融资、做大资本市场、打造国际一流市场、吸引海外资金投资中国这四件事一脉相承,中国证券行业需要对标国际一流的券商、需要航母级的领头羊。

  天风证券亦指出,中国资本市场的问题在于从20世纪90年代发展至今仍尚未培养出能够承载资本市场核心功能的市场化主体,即国际一流大投行。投行的定价能力和交易撮合能力,既能为资本市场创造流动性,又能使各类标的的长期估值趋于合理化,成为资本市场的压舱石。另外,投行可为中小企业、创新型企业提供权益融资,从而提升全社会创新资本的形成效率。因此,中国资本市场要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并打造创新资本形成的新引擎,需要建设成一批强大投行,需要有“中国的高盛摩根士丹利”去承载中国资本市场的核心功能。

  当然,并不是所有并购最终都以相亲相爱一家人告终。在券商行业做强做大过程中,有多少耀眼时刻就有多少磨砺前行。有时因势利导再度分手也不无可能。今年7月,国泰君安为解决同业竞争问题,历经5年后宣布出售上海证券便是一例。

  无论过程多么曲折复杂,有一点可以确认:中国证券行业到了又一次大变局的关口,而这次与以往大不同,可能是中国证券行业真正成熟的起点。

(文章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编辑: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