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尖财经网(www.58188.com)2018-9-16 9:08:42讯:
自IPO审核趋严以来,投行业务愈发向头部券商聚集。
证监会官网最新数据显示,截至9月6日,处于正常审核状态的IPO企业共计272家。同时,这272家的保荐项目分别被50家券商瓜分。此外,93家有承销保荐资格的券商中,近半数券商,今年以来并没有IPO项目上发审会。
另一方面,市场行情惨淡背景下,上市券商8月业绩延续了上半年的颓势,仅 5 家实现净利润正增长。多重利空下,部分券商还陷入了裁员降薪的传闻之中。
深圳大象投资顾问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投行部总监谭格非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由于IPO审核从严,优质项目稀缺程度上升,行业资源向大型券商集中,中小券商竞争难度加大。目前券商投行能够提供的服务越来越同质化,随着IPO标准提高,中小投行项目少、过会难的情况会更加明显,业务压力大幅提升。
头部效应凸显
记者根据证监会数据统计得出,目前处于正常审核状态的272个IPO项目中,中信证券、中信建投、广发证券、招商证券、中国国际金融和长江证券分别拿下26、25、22、21、17和11个项目(含联合保荐)。此外,海通证券、光大证券和国信证券的IPO保荐项目也达到(或超过)10家。
这意味着,目前IPO承销数量排名前十的券商,合计承销IPO项目占比近六成。不过,也有17家券商仅有一家在会IPO项目。
一位不愿具名的非银分析师向记者指出,这一现象反映出两方面的问题,首先,严审核的结果是优质项目向优质投行集中,中小券商投行业务的市场环境恶化。根据刚刚公布的中报数据,从上市券商角度看,投行业务CR5(前5券商利润合计占比)集中度从去年同期的41%大幅提升到49.6%。而从排队企业数量来看,未来这个集中化的趋势依然将延续。
其次,企业融资环境也在发生变化,今年以来权益融资包括IPO和增发均下滑较大,但同时债券承销和ABS均有较大的涨幅,“其实不必过于悲观,投行业务本身是为了服务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本身也是具有天然的周期性特征,优质的企业获得更优质的资源也是效率的一种体现,不管是对于企业还是对于一二级市场的投资者也是一种好事。”他如是说。
另外,据大象投顾数据,2018年至今,IPO上会企业共有144家,整体过会率53%。其中8月上会企业11家,有6家通过,1家被否,3家暂缓表决,过会率55%,被否企业数量为年度新低。
保荐券商方面,据数据显示,截止到9月13日,今年以来,已审未通过的54个IPO项目中,中信建投、招商证券分别占据6个席位,不过,由这两家券商担任保荐的项目中,分别有12家和4家获得通过(以发审委会议日期为准)。另外,除了招商证券,未通过率达到(或超过)50%的券商还包括海通证券、兴业证券、国海证券和东莞证券等。
部分小型券商勉强拿到了保荐项目,但通过率并不乐观。截止到9月13日,今年以来,部分中小券商保荐项目的通过率为0。比如英大证券等。
另一方面,若单纯分析被否企业的情况,可以发现,今年的IPO过会率明显低于2017年。
大象投顾数据显示,2017年1月1日至2017年8月31日,共289家顺利过会,47家IPO被否。2018年同期,共77家顺利过会,51家IPO被否。比较而言,过会企业数量下降幅度较大,而被否数量变化较为平缓。
对此,谭格非向记者分析称,出现变化的原因在于今年审核要求提高,反馈意见内容增加,使得一些抱有侥幸过关的企业变得谨慎,加之在会时间较长的一些企业的经营状况发生变化,主动撤材料中止上会的企业也有所上升,2018年1月至8月27日IPO撤单企业共157家。
“2018年前8个月与去年同期被否企业家数总体持平,也可以看出证监会对于‘被否’还是有一定尺度,对多数企业是正面肯定的。”他强调道。
中小券商收入承压
事实上,IPO审核趋严,也给券商投行业务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
上述分析师指出,IPO审核趋严的结果是券商投行业务需要对项目进行更严格的筛选,只有真正优质的企业、符合国家战略方向的行业领域才能获得更好的融资支持。券商的投行业务本身也需要适应这种变化。“目前可以看到行业里很多参与者也在主动调整业务模式,比如成立战略投行部等举措。”他提及。
谭格非则认为, 随着国内价值投资的理念强化,一些上市公司在二级市场表现越来越差,资本运作也越来越困难,这些企业需要更精细化的资本运作方案,对于部分投行来说也是比较大的机会。对于中小券商投行来说,差异化竞争是出路,如大力发展非牌照业务,包括不需要行政许可的财务顾问业务、新三板服务、投资机构外包的尽职调查服务等。同时,投行还可以开发一些主动投资、市值管理等业务。
那么,对于不同体量的券商而言,保荐业务减少是否会给券商整体收入带来较大压力?
在前述分析师看来,对于中小券商来说,投行业务的收缩对业绩的冲击还是比较大的,由于投行业务的成本开支相对刚性,经营杠杆较大,(投行)收入的下滑会比较明显发地影响到整体业绩情况。
另外,有券商研报测算,2018上半年上市券商整体投行业务收入下滑26.9%,而成本支出仅缩减17.3%。由于支出降幅较低,投行业务呈现比较明显的杠杆效应,业绩降幅进一步扩大,对于整体业务体量小的券商来说,影响非常明显。
与此同时,随着保荐项目向头部大型券商集聚,也给小型券商的投行业务带来严峻挑战。
不过,前述分析师认为,目前市场收缩时,投行业务集中度提高一方面是头部券商的投行团队资源配置本身较强,另一方也是市场环境收缩时的被动体现。行业本身也是周期性的特点,在景气周期依然也会有中小券商的业务机会。另外,在兼并重组、债券承销等业务领域,(中小券商)依然有很大发展空间。
谈及IPO审核可能呈现的趋势,谭格非表示,随着快节奏、高标准的发审工作持续推进,IPO“堰塞湖”明显缓解,未来可能实现IPO“即报即审”。同时,IPO审核呈现严核事实、着眼未来、推动创新的特点,未来将保持从实、从严、从快的态势,但会更加包容和灵活,着眼企业未来的盈利能力,在防风险和支持新经济发展之间取得平衡。
裁员降薪应对“寒冬”?
另一方面,除了投行业务,在A股持续低迷的背景下,券商自营业务、资本中介等各项业务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
数据显示,8月,上半年32家上市券商业绩承压,营收下滑 7.7%,归母净利润下滑23.1%,仅 5家实现净利润正增长。多数主要业务板块收入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负增长,经纪业务收入下滑 4.5%、资本中介业务下滑30.5%、投行业务下滑21.9%、自营业务下滑21.1%,仅有资管业务收入增长了 9.5%,其他收入增长了43.3%。
实际上,早先,上市券商半年报已经显露出整体业绩下滑的态势。上半年,32家A股上市券商合计营收1219.45亿元,同比减少8%,归属母公司股东净利润共340.27亿元,同比下滑23%。经纪、资管、投行、自营到信用业务出现全线下滑。
值得一提的是,伴随业绩下滑而来的是券商裁员降薪的传闻。从8月下旬以来,至少已有4家券商被传裁员或是变相裁员。但相关券商都给予了否认。
不过,从上市券商半年报披露的信息来看,可比23家上市券商中,有14家增员,9家减员。同时,也有部分券商上半年职工薪酬发放金额出现下滑。
某上市券商有关人士告诉记者,其所在公司今年没有大规模进人,但也没有主动裁员,除非是员工自己离职。“券商各业务板块一般都有末位淘汰,淘汰的员工要么分流,要么转岗。”他提及。
也有观点认为,一般而言,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的证券公司可能会出现大规模裁员,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几乎没有大规模裁员的先例。
另有业内人士向记者指出,关于券商裁员降薪的情况,目前还不太明显,但今年下半年或许压力会不断增大。
他认为,相比部分实体经济,证券行业或许并不能算最悲观的,证券行业本身也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业务结构性的调整,金融科技的不断深化,也会加速人力资源情况的改变。“我觉得只是正常的周期性(调整)而已,相对于行业整体不景气的2003~2005年,(目前的调整)已经不算大幅度了。”该人士强调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