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要问这七年里我个人最深刻的感受是什么,那就是:每当你觉得做起来很舒服的时候,往往接下来就该倒霉了!
1、2009-2012年我们做得“舒服”是在于用周期理论和“投资时钟”能够很好的解释市场。2012年转战广发之后,当时我们基于“量价齐跌”的周期环境而看空市场,并且推荐了白电、电力这样一些成本敏感型的行业,最终都得到市场验证。
2、但从2013年到2014年上半年,却过得很“倒霉”——基于盈利趋势判断市场的方法屡屡失效。我们在2012年底就判断A股2013年盈利改善、2014年盈利恶化。在这个重要假设下,我们在2013年5月发布报告《全面反击》而看多,又在2014年5月发布报告《财报敲响警钟》转向看空——结果市场最终走势和我们的预判完全相反。
3、2014年四季度到2015年上半年我们做得“舒服”是在于用流动性理论和“泡沫”特征能够很好地解释市场。踏空2014年三季度行情之后,我们在2014年9月发布报告《确实是很高明的一步棋》转向乐观,又在2014年10月26日发布报告《谁能接棒军工》,在底部独家推荐了券商股,到2015年上半年还连续发布了多篇讲“泡沫”的报告,都大受欢迎。
4、但2015年下半年我们就又开始“倒霉”了——面对连续两次“股灾”我们都是那么的麻木、没有一丝抵抗。在2015年上半年有这么一句话很流行:“天下大势,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而我们就把当时股市的泡沫化上涨看成是“大势”,并相信任何和“大势”作对的因素最终都会被历史的车轮碾压得粉碎。因此,当6月监管层开始查股票配资的时候,我们是麻木的;当“811”汇改带来人民币贬值的时候,我们还是麻木的,最终被两次“股灾”打得面目全非。
5、2016年上半年我们做得“舒服”是在于用风险偏好理论和存量资金博弈能够很好的解释市场。在2015年下半年坚持看多而饱受打击之后,我们终于体会到了“大势已去”就是新的“大势”,在“泡沫”破灭之后风险偏好很难修复,不可能马上再吹一个新的“泡沫”。因此在2015年底大家都对来年的“春季躁动”充满期待的时候,我们反而于12月发布报告《不破不立,向死而生》对市场转向谨慎。2016年1月的第三次“股灾”确实应验了我们的观点,而接下来我们又按照“存量资金博弈”的思路,先在2、3月份看“熊市反弹”,又从4月中旬以后再次转向谨慎,基本上把上半年唯一的一次小波段也抓住了,所以今年上半年应该是我从事策略研究以来最“舒服”的半年。
6、但到了2016年下半年我们已经又开始感觉到“不舒服”了——和“资产荒”的逻辑作对变得非常痛苦,且快速的热点轮动也难以把握。从今年6月以后,上证综指从2800点反弹到了3100点,这时候“资产荒”的逻辑再次流行起来,大家都认为是因为“钱多”所以股市会涨。而我们此前更多是从风险偏好和资金存量博弈的角度来分析市场,面对“钱多任性”就毫无还手之力了;另一方面,最近两个月市场上几乎所有板块都轮涨了一遍,但板块轮动的内在逻辑却很难去把握,所以近期我们又开始有点“不舒服”了。
二、为什么就不能一直“舒服”下去呢?也许这并不是命运的捉弄,而是股市自身最本质的运行机理——当我们在“舒服”和“倒霉”之间不断轮回的时候,其实也是市场核心驱动因素在不断切换的过程。
1、“舒服”和“倒霉”之间,总在不断的轮回——这是命运的捉弄吗?每一次“倒霉”的时候,我们都会认真去总结经验教训、并根据市场新的变化慢慢地搭建起一个新的框架,这会让我们再次变得“舒服”。但过不了多久,一定会出现新的变化又破坏这个框架,使我们再次“倒霉”——每一次从“舒服”到“倒霉”,都会使我们怀疑自己的信仰,并充满无助感,甚至觉得是命运在有意捉弄自己。
2、完善的体系和严密的逻辑,有时候是盔甲,有时候又是桎梏。很多客户比较喜欢阅读我们的报告,因为觉得体系完善、逻辑严密。这么多年来我们也确实一直追求把逻辑的连贯性和严密性做到最好,觉得当观点有了逻辑,就像穿上了一身“盔甲”,让我们不惧挑战。但每次当我们从“舒服”到“倒霉”的时候,经常会认为坚持之前的逻辑才是有理念、有节操,而这时候“盔甲”就会变成“桎梏”——继续盲目坚持不再适用的逻辑会束缚我们的手脚,输得就会特别惨。
3、起起落落之后逐渐明白,是股市最本质的运行机理在影响我们的命运。这七年做下来,我自己逐渐开始明白,只要我还在这个市场上干,就永远逃不过从“舒服”到“倒霉”之间的轮回,因为是股市最本质的运行机理在影响我们命运的沉浮——我们平时辛辛苦苦地构建体系、完善框架,数据库是越做越大,巴不得把所有影响市场波动的因素都全部找出来并且紧密跟踪。但是股市最本质的运行机理在于——我们所跟踪的这些因素确实会影响市场,但在不同的时候,每一个因素对市场的影响权重是不一样的,且那个权重最大、最核心的驱动因素是在不断切换的。其实从2012年到现在,市场的核心驱动因素就经历了从基本面驱动到流动性驱动、又到风险偏好驱动的切换,当我们的分析体系恰好契合了当时的核心驱动要素时,就会很“舒服”,但是当核心驱动因素开始发生变化,而我们还在沿用旧分析体系时,就会很“倒霉”。
三、如果你在认清市场残酷的本质之后,依然还热爱市场,那就要习惯与痛苦和孤独为伴,随时准备“被清零”,强迫自己走出“舒适区”!
1、市场残酷的本质会让人觉得没有积累,最终让很多人变得随波逐流。股市最本质的运行机理是核心驱动因素的不断切换,而这经常会让人觉得没有积累——有时候好不容易从一个坑里爬出来,并且用血和泪换来了一套完善的经验,结果这套经验反而会成为你掉进下一个坑的绊脚石。长此以往,很多人不再相信所谓的前瞻性分析框架和理论,而只是一味地去“做右侧”、去跟随市场的趋势。其实最近感觉很多投资者就有点“放弃抵抗”了——大家几乎都是保持中性仓位,也没有明确市场观点,变得随波逐流起来。
2、如果认清了市场本质你还继续热爱这个市场,那就要做好与痛苦和孤独作伴的准备——每一次踏上寻找市场新核心驱动因素的征程,都意味着你要接受“被清零”的痛苦,并强迫自己走出“舒适区”。当市场出现了新的核心驱动因素,之前辛苦建立的逻辑框架很可能会变得一无是处,甚至会成为犯错的根源。这时候我们就只能接受被“清零”,并从头再去梳理新的市场线索、搭建新的框架,这一定是一个极其痛苦的过程,因为这是在否定自己,并强迫自己走出“舒适区”,是一个“反人性”的过程;另一方面,如果是你先决定从“舒适区”走出来,那么之前和你理念相仿的“战友们”很可能就会怀疑你和抛弃你,这时候你还会很孤独。
3、在当前的时点,似乎又快到了要再次勇敢走出“舒适区”的时候了!回顾过去三年,A股经历了“大泡沫”,又经历了“大股灾”,而接下来马上再吹一轮泡沫或者再来一轮股灾的概率都已经不大,市场可能会进入一种全新的波动特征;而前几年市场波动的主导因素是“改革转型”预期和“流动性宽松”预期,且在结构上投资者喜欢新兴行业、小市值股票、外延收购和跨界整合。但随着市场对改革转型的“审美疲劳”以及货币政策边际再宽松的空间越来越小,原先市场的驱动逻辑、投资主线可能也会生变。站在当前的时点,大家已发现如果还按照过去的旧模式来投资已经有点不太顺手了,但是又确实看不清未来的方向在什么哪里——这说明我们很可能处在一个新时代即将开启、而变化信号还不充分的阶段。我们在当前阶段暂时维持“慢熊”的市场观点,但我又一直提醒自己不要就这样被“慢熊”真正给慢慢麻痹了,而是要逼迫自己走出“舒适区”,去敏感地捕捉和搜集新的变化,然后再逐渐搭建一个全新的分析框架,而这必然又会是一个痛苦和孤独的征程,与各位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