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制的实施,券商投行业务将直接受益。
由于2016年3月1日是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证监会进行注册制改革试行的起算点,而非改革实施的具体时间,因此,2016年之后的两年试行期将以消化IPO存量为主。目前拥有预先披露IPO家数最多的是证券行业老大中信证券。在2015年救市之后的稽查风暴中,中信证券原高管几乎全军覆没。
根据证监会信息披露数据统计,目前处于预先披露更新状态的IPO存量达到492家。而完成预先披露的数据为1069家。其中,中信证券手上的IPO企业有32家。
不过,值得关注的是,在目前各家机构调研报告所关注的“IPO受益标的”中,中信证券意外悉数缺席。
存量IPO企业最多
虽然距离3月1日施行日还有不到一个半月的时间,但各大机构关于注册制改革的研究报告已纷至沓来。而且,焦点都聚焦到券商投行业务上。这一逻辑在于,注册制改革是股票发行审核理念和制度的重大变化,将彻底改变原有券商投行功能,不仅给投行带来直接业务量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带来投行及相关业务的革命性变化。
中航证券金融研究所符旸提到,“投行的主动风险管理、市场定价、销售能力将真正迎来实质性的转变,投行的风险识别、研究定价和分销管理能力是成功的最关键要素。注册制的临近,将对投行承揽项目和销售项目的能力、管理平台的效率提出更高要求,而发行人也更愿意为投行精准的风险定价能力支付溢价。”
作为拥有最多存量IPO数量的中信证券,曾在2015年上半年有较好的股价表现。其股价背后的基本面支撑之一就是受益于注册制的来临。在符旸的上述逻辑下,确实提及“拥有综合实力强大投行部门的龙头券商将凭借其卓越的风险控制和销售能力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成为注册制下资本市场的重要赢家”。多位长期跟踪券商的分析师也持有相似观点,纷纷看好投行、直投团队和资源实力强的、业务布局具有前瞻性的券商。
四川某区域券商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麦子店高盛’(中信证券总部坐落在北京朝阳区麦子店。中信原董事长王东明一直以美国投行高盛作为发展目标,被业界称为“麦子店高盛”)也不全是打趣中信,其管理层对公司的投行团队能力非常重视。做单质量水平也比较稳定,在业内口碑很好。最近三年,中信业务收入一直在行业是最高的。虽然遭遇IPO暂停,这个业绩也经历了牛熊市的考验。”
根据iFinD统计数据,2012年、2013年、2014年,中信证券投行业务手续费净收入分别为17.9亿元、21.20亿元、34.72亿元,均排在纳入统计的23家上市券商之首。2013年、2014年间,其投行业绩比同类拥有较好投行业务能力的大型券商国信证券、广发证券、国泰君安高出近一倍甚至以上。如果按照2012年到2014年中信证券投行手续费净收入计算,其增速分别为18%、63%左右,这在同类券商中也排在前列。
根据《证券时报》统计数据,目前处于正常审核状态的IPO排队企业达到688家,其中,中信证券保荐企业最多,包括主板24家、中小板7家、创业板18家,合计49家。“如果未来IPO发行速度加快,存量较多的券商会直接受益。”上述业内人士不无艳羡地说。
核查风暴阴影犹存
虽然在基本逻辑上,中信证券作为存量IPO较多且业务能力也不俗的大型券商将直接受益,但查询目前机构发布的研究报告,记者却发现,在机构关注的受益标的中,中信证券悉数缺席。这不得不让人联想到中信证券高层在2015年“监管风暴”中集体被调查。时至今日,这一轮风暴似乎还没有完全平息。
2015年12月7日,中信证券对外公告称,公司已无法与执行委员会委员陈军、闫建霖取得联系,两人或涉配合调查。
据媒体报道,陈军和闫建霖均是中信证券执行委员会委员、投资银行管理委员会委员、董事总经理。自2013年,陈军就起任中信证券投资银行业务行政负责人。闫建霖也是中信证券投行老人,于2006年加入中信证券后,曾负责组建中信证券投资银行房地产金融业务线、投资银行房地产金融行业组,曾任中信证券并购业务线行政负责人,在2015年末任中信证券国际投资银行业务负责人、中信证券融资(香港)有限公司董事,被视为中信证券投行部门以及整个公司层面十分有竞争力的接班人。
投行业务条线高层震荡余音未消,2015年12月,原董事长王东明正式退休。王东明是最早提出中信证券冲击中国“高盛”目标的决策人。上述变动是否会影响到中信证券投行业务的发展尚不得而知。
记者发函询问中信证券方面,对于注册制临近对中信证券投行业务的影响,以及目前状况下未来业务发展等问题,但公司方面并未予以置评。而据财新报道,自2015年8月底以来,中信证券投行业务已感到压力,“投行部门拜访客户遭遇闭门羹、被争抢IPO和再融资项目。”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截至目前,此前接受调查的部分人员已经陆续返回工作岗位。同时中信证券此前在投行业务上的战略布局也未就此停止推进。截至2015年上半年,中信证券投行业务实现营业收入18.44亿元,同比增加106%。期间A股主承销项目36单,承销金额959亿元;主承销债券102单,承销金额1190亿元;股债主承销数量及金额均排名市场第一。
与此同时,2015年上半年,中信证券以及中信里昂已完成企业融资及资本市场业务的整合工作,并共同成立“中信证券国际资本市场”,并且开始系列动作。2015年上半年,实现境外市场19单股权类承销;中信证券国际资本市场在大中华地区、东盟及印度也有业务布局外,并在澳大利亚与欧洲组建了新团队,其直投及企业融资业务在全球也有多点布局。
注册制的临近,调查风暴未消的中信证券或面临多重变局。这家久居“券商一哥”位置的机构未来将如何表现,本报记者将持续关注。
来源:中国经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