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财经8月3日讯 广发证券发布策略周报称,市场企稳确实需要依靠真正的“长线投资”力量,这一方面需要在制度上配合,另一方面也需要让投资者重新看到改革和转型的希望。改革和转型之所以见效慢,和经济管理思路转向“供给学派”有很大关系。互联网金融面临的监管困境并不意味着转型都成为“泡影”,新兴行业的成长性才刚开始体现出来。
广发证券表示,三季度A股市场处在“保质期”之内,应该更积极一些,但三季度之后需要逐渐关注风险因素。在结构上广发证券仍然推荐新兴成长行业的龙头公司。
以下为全文:
本周的主要变化有:1、房地产需求持续回升,年初至今30个城市地产成交面积增速已达24.3%;2、本周水泥、煤炭、化工品价格继续下跌,但螺纹钢价格出现了5%的上涨,这是否和地产市场有关还有待进一步验证;3、融资融券余额下降至1.37万亿,大股东连续第五周增持。
而就市场情绪来看,我们本周与投资者交流下来感觉情绪在从“失望”转向“绝望”,比较普遍的反馈如下:
1、对“救市资金”的绝望——大家认为以提供短期流动性为主要手段的救市无法给投资者“长线投资”的稳定预期,反而加大了短期市场的震荡。在最初的“救市”阶段,救市资金以买入大盘蓝筹股、托住大盘指数为主要手段,但却伴随着“千股跌停”,因此被诟病为“无法有效向市场提供流动性”;随后救市策略改变为“在稳住大盘股的同时,为中小盘股提供流动性”,这一手段在前期曾受到市场的好评,且当时有观点认为这会到带来股市“下有底,上有顶”,是做短期波段投资的好时候。但是最近大家又发现了问题:如果只是为中小股票提供流动性,那意味着这些股票一旦流动性恢复后“救市资金”就要退出,而其他投资者已将“救市资金”当做“对手盘”,结果造成市场上所有参与者的行为看上去都变成了“短线投机”,使最近半个月的市场震荡加剧、且始终没有一条持续而清晰的行业主线,短期波段其实非常难做(投资者容易做错方向或者踏空行业)。
2、对创新和转型的绝望——对股市“杠杆资金”的监管以及对第三方支付的限制使“互联网金融”的逻辑受到极大挑战,进而引发投资者对其他经济转型方向的怀疑。互联网金融是今年“股灾”以前市场上表现最好的板块,也是2012年底以来驱动创业板牛市的重要旗帜性板块(2012年底以来,先后驱动创业板的板块包括传媒、医疗、手游、机器人、去“IOE”、互联网金融等)。但是目前监管层对于互联网金融的态度从开放转向保守——首先,本次“股灾”使监管层意识到“杠杆资金”的巨大破坏力,因此正着力于从源头上切断“杠杆资金”的入市通道,这使得互联网公司的“类券商”业务受到极大抑制;其次,本周五央行发布《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加强了对第三方支付的账户管理和额度控制,这使得互联网公司的“类银行”业务也受到了极大限制。
由于前期驱动互联网金融板块大涨的逻辑很多都被“证伪”,再叠加“股灾”带给大家的创伤,投资者已开始怀疑其他领域的创新和转型是否也只是“泡影”。
就以上大家的担心,我们的观点如下:
1、市场企稳确实需要依靠真正的“长线投资”力量,这一方面需要在制度上配合,另一方面也需要让投资者重新看到改革和转型的希望。目前市场上不少投资者都在诟病证金公司带头“炒短线”,希望其能做出“长线投资”的表率。但我们认为,证金公司从2011年成立之初的核心业务就是“转融通”,其职责至始至终都是“为市场提供流动性”,这意味着证金公司很难承担一种“长线投资者”的职能。这时候没有必要再去指责证金公司的操作策略,而是应该建议监管层从制度设计着手,使带有政府背景的市场参与者由证金公司转换为其他能够贯彻“长线投资”理念的机构(比如社保基金和养老金)。另一方面,之所以现在市场没有“长线投资者”,还由于近期一系列事件使市场参与者对国内长期的经济格局、产业格局、政治格局的预期都变得非常模糊,似乎改革和转型并没有看到实际的效果。要吸引长期资金入市,就需要让投资者重新看到改革和转型的希望!
2、改革和转型为什么看起来见效慢?——这和经济管理思路转向“供给学派”有很大关系,我们既要保留希望,也要持有耐心。本周路演一位投资者问了一个有趣的问题:感觉上一届财政上要做什么事都能很快看到效果,比如四万亿投下去就实实在在地看到了投资增速的上行,这样根据政策导向去做主题投资就能得到数据上的验证;但为什么本届财政扶持的方向,比如自贸区、一带一路、PPP等,似乎提了一两年但就是看不到实际的效果,这使得相关概念的板块始终是“空对空”?就此问题,我们在前期的报告中已多次提到,国内的经济发展模式已从“增量经济模式”转向“存量经济模式”,很多市场的需求已经趋于饱和,这时候依靠“需求刺激”其实已很难产生效果,因此政府的经济管理思路转向了“供给学派”,即通过为企业减负来激发供给端的活力,再通过供给扩张来创造需求(为企业减负的手段包括:通过减税来降低实体税负、通过降息来降低实体融资成本)。由于政策的发力点由需求端转向了供给端,这必然会使见效变慢,但往往能带来更为持续长久的效果——就拿历史上“供给学派”实践比较成功的美国80年代“里根新政”来说,在1981年里根上台推行“供给刺激”政策之后,美国经济就曾在1982年经历了“二次探底”,但随后在83-89年迎来了长达7年的经济稳定繁荣期,产业结构也得以顺利转型。
3、互联网金融面临的监管困境并不意味着转型都成为“泡影”,新兴行业的成长性才刚开始体现出来。如果用创业板来代表新兴成长行业,用主板来代表传统行业,那么可以看出在2014年三季度以前,其实创业板的业绩增速和主板业绩增速的趋势并没有什么区别。但是从2014年四季度开始,主板增速开始加速下滑,而创业板的业绩增速却逆势上行——创业板和主板的业绩分化从去年四季度才首次真正体现出来。不可否认这和创业板公司从2014年开始进行大量外延式收购有很大的关系,但对新兴成长行业来说,外延式收购本身就是行业供给扩张的主要形式,这也符合“供给学派”的思路,没有必要将其刨除后来单独看所谓的“内生式增长”。在互联网金融面临监管困境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带来居民文化娱乐消费的迅速扩张、人口老龄化带来医疗服务需求的提升、技术进步带来生产智能化的普及等等,这些因素都会进一步促进新兴成长行业的业绩不断兑现。
4、结论:三季度新兴行业成长性的逐渐验证以及利率水平的进一步下降,有望逐渐扭转悲观情绪,仍然推荐新兴成长行业的龙头公司,四季度再关注风险。我们认为三季度新兴成长行业的业绩趋势有望新一步加速,从而扭转市场对于创新和转型的悲观预期;另一方面,在一个疲弱的基本面环境下,我们认为通胀和房价的压力并不会太大,因此货币政策也还有进一步宽松空间,这有望带来利率水平的进一步下降,从而扭转投资者对宏观流动性的担忧(很多人担心流动性边际上最宽松的阶段已经过去了)。综上,我们认为三季度A股市场处在“保质期”之内,应该更积极一些,但三季度之后需要逐渐关注风险因素(经济数据如果在四季度企稳,货币政策还会边际宽松吗?一线城市的房价上涨会不会最终向二三线传导?股市逐渐企稳之后IPO和再融资会不会再次开闸?9月以后是定增解禁高峰期,到时候大小非会密集减持吗?)。在结构上我们仍然推荐新兴成长按行业的龙头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