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国泰君安认为高管调整不会影响公司上市进度,但市场对于万建华离去后的国泰君安
能否保持创新优势颇有疑虑
IPO上市前夕,国泰君安高层再遇人事变动,董事长万建华因筹建证通公司而辞去董事长一职。
去年4月22日,国泰君安披露了首次公开发行上市的招股说明书,拟在上交所发行不超过15.25亿股。然而,在公开招股说明书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原总裁陈耿因“裸官”问题不得不辞职。
对于此次万建华离职,国泰君安相关人士称,该调整根据法律流程办理,不会影响公司上市进度。目前,国泰君安上市进程为“受理中”。
但是对于何时能够上市,国泰君安相关人士对《投资者报》记者称,他们也无法获知具体的进程。
高层频变动 上市进程坎坷
早在2001年,国泰君安就提出了上市计划,2007年再提上市,第二年2月进入上市辅导期。同年3月,证监会明确公司“一参一控”政策,上市被迫搁浅。2013年5月底才拿到上市受理函。
上市成为国泰君安的“心病”,期间纠结和波折难以形容。2011年底,国泰君安和申银万国的股东汇金公司和上海国际集团进行股权置换,上海国际以申万的股权获得国泰君安的控制权。国泰君安与申万股权置换后,归于汇金公司旗下的申银万国上市进程突然加速。2013年10月30日,宏源证券毫无征兆停牌,9个月后,申万与宏源实现吸收合并。同为老牌券商的申万借壳上市如此迅猛和顺利,让同出一城的国泰君安上市更显得急迫。
为了解决“一参一控”的制约,2014年初,国泰君安大股东上海国际集团加快了内部整合进程。6月初,上海国际发布公告称,已于国泰君安就上海证券51%股权转让事宜,签署了股权转让协议。7月,国泰君安与上海证券正式联姻,至此清除了“一参一控”障碍。
“万建华”烙印深刻
自2010年万建华执掌国泰君安以来,公司业务增长迅速,多项业务指标重新回归龙头。去年国泰君安净利润为71.7亿元,排名第三,前两位分别是中信证券和海通证券,前五家还包括广发证券和国信证券。其中经纪业务收入为67.8亿元,资产管理业务收入11亿元,均排名第二,仅次于中信证券。
万建华接手时,国泰君安经纪业务和投行业务并不拔尖,前者排名第五,后者排在十二。
此番接任万建华成为董事长的杨德红于去年9月入职国泰君安,在前任总裁陈耿辞职近三个月后接任总裁一职。据上海市政府网公示,杨德红此前长期在上海国际集团工作,担任过上海国际信托副总经理,2009年8月至去年3月,杨德红任上海爱建股份总经理。
此次万建华离职,也让市场对于国泰君安能否保持创新优势产生怀疑。此前万建华主张的将证券公司打造为“综合金融服务商”和“全能型投资银行”,这一转型战略亦引领了国内证券行业的变革方向。
辞职执掌证通公司
证通公司已于2015年1月8日成立,注册资本20.15亿元人民币,由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公司牵头,共有包括国泰君安、中信证券、华夏基金等36家企业股东,其中券商20家、基金公司9家、期货公司4家、私募2家。 根据证通公司备案登记的主要人员信息,董事长由万建华出任。
由于其功能与银联相似,被广泛称为“券商版银联”。招聘信息上介绍,证通公司是一家互联网金融集团公司,公司为证券行业机构和投资者提供互联网金融服务和电子商务服务。
“构建面向客户的一站式综合金融服务的账户体系,是理财服务和财富管理等综合金融服务的基础。把客户的货币资产、金融资产集中在一个账户,提供一站式的金融业务服务,是互联网时代一个非常现实的客观需求。”万建华曾在采访中表示,根据《发起设立证通股份有限公司可行性报告》的规划,证通在2015全年将致力于实现券商客户理财账户的互联及证券机构间支付功能,逐步实现与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对接,2015年底实现综合理财功能上线投放、推广。
公开资料显示,在入职国泰君安之前,万建华曾经任职招商银行总行常务副行长、中国银联党委书记、总裁以及上海国际集团总裁、副董事长。
在招商银行就职期间,招行推出个人存款资产与一体的“一卡通”业务,后又推出网上银行产品“一网通”;在银联就职期间的2003年,万建华使银联实现了全国地市级以上城市联网通用,其后不到两年的时间,就让中国银行卡“畅通无阻”,万建华也因而得了“中国VISA之父”的名号。因此,他被公认为是具备传统金融和互联网金融思维的复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