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机构预计,在政策的进一步推动下,今年信贷证券化的发行量将井喷,规模约在6000亿-8000亿。但是这种分析或许过于乐观。
继银监会将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发行资格由“审批制”改为“备案制”后,4月3日,央行发布公告,宣布对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发行实行“注册制”管理。至此,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简政放权的另一只靴子落地。
央行表示,已经取得业务资格、发行过信贷资产支持证券的受托机构和发起机构可以向人行申请注册,并在注册有效期内自主分期发行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同时,央行还允许市场和发行人双向选择,自主选择信贷资产支持证券的交易场所。
联合资信金融机构评级总监任红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对于银行业来讲,简政放权有助于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发行节奏的加快及发行规模的扩大,其对于全年发行规模的预测更趋乐观。
中信建投银行业首席分析师杨荣也表示,央行推出的信贷资产支持证券注册制,重点在两个方面。一是产品可以跨市场发行和交易。二是推动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做市制度。第二点解决了资产支持证券流动性不足的问题。
因此,杨荣预计今年的资产证券化产品规模会在去年快速发展的基础上继续大规模增长。他认为,今年的发行规模或在8000亿左右。而不同类型的银行业机构中,城商行和农商行的发行积极性更强,主要是因为这些地方性银行对资本补充的需求更大。
向上的螺旋:资产证券化十年演进
十年磨一剑,从2005年启动试点到如今的常态化发展,资产证券化相关政策的出台也是在“边试点,边推进”。
2005年4月,人民银行、银监会联合发布《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管理办法》,正式拉开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帷幕。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席卷全球,过度证券化的金融衍生品被看作是此次危机的罪魁祸首。此后,我国的资产证券化试点陷入停滞。数据显示,在此后的三年时间里,银监会主管的信贷资产证券化共发行 17 单产品,规模合计 667.83亿元。
直到2012年5月,人民银行、银监会、财政部联合下发重启了资产证券化试点,初始试点额度为500亿。2013年8月,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扩容,总额度达到4000亿元。在各方的推动下,2014 年成为了资产证券化产品发行井喷的一年。以成功招标为统计口径,2014 年共发行 66 单信贷资产证券化项目,发行总额达到2819.81 亿元,超过了 2005年-2013 年全部发行额的2倍。
2014年11月,银监会发布《关于信贷资产证券化备案登记工作流程的通知》(也称“1092号文”)将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由“审批制”改为业务“备案制”,不再针对证券化产品发行进行逐笔审批,并取消额度限制,标志着信贷资产证券化进入常态化发展。
随后,银监会于今年1月发文核准了27家银行开办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的资格,信贷资产证券化备案制进入实质运行阶段。
4月3日,央行发文,对已经取得监管部门相关业务资格、发行过信贷资产支持证券且能够按规定披露信息的受托机构和发起机构可以向央行申请注册,并在注册有效期内自主分期发行信贷资产支持证券。
中债资信政策研究部总经理杨勤宇在梳理了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重启以来监管规则后认为,监管的思路是按照“促发展、防风险”的总体要求,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放权,采用更为市场化的管理方式,激发市场活力。
放权激活效应
值得注意的是,央行提及“申请注册发行的证券化信贷资产应具有较高的同质性”。
联合资信结构融资部副总经理田兵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资产同质性是指构建资产池基础信贷资产在现金流结构、违约风险、收益水平等要素方面保持一致或相似,这有利于资产池构建和现金流的稳定和预测,也便于评级机构对证券化产品的风险进行评价。这也意味着,不同质的证券化产品要分别进行注册”。
在机构看来,央行的“注册制”与银监会“备案制”相衔接,进一步简化了发行的流程。且在注册申请报告上央行也进行了较大程度的简化,仅包括涉及资产支持证券注册发行的必备信息,不含发行说明书等具体发行文件,极大地提高注册环节的效率。
“在注册有效期内,受托机构和发起机构可自主选择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发行时机,在按有关规定进行产品发行信息披露前5个工作日,将相关资料报送人行备案。”任红认为,这将有效缩短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人行阶段的申报时间,有助于对于发行窗口期及发行额度的选择。
发行方面,央行则给予了受托机构和发起机构关于交易场所和做市安排的选择空间。按照投资者适当性原则、由市场和发行人双向选择信贷资产支持证券交易场所,受托机构、发起机构可与主承销商或其他机构通过协议约定信贷资产支持证券的做市安排。
田兵表示,“跨市场发行意味着投资者范围的扩大,引入做市商可以为投资者提供报价或询价。不难理解,央行此举的目的在于解决资产证券化产品流动性不足的问题,具体的做市制度安排也有望在不远的将来出台”。
此外,杨勤宇呼吁监管部门尽快建立完善的资产证券化信息披露规则体系。同时强化强化受托机构的主体责任。他表示,“目前,受托机构在资产证券化业务中主要扮演着通道的角色,发挥的实际作用有限。应进一步强化受托机构的主体责任,提高受托机构地位,积极探索商业银行作为证券化受托机构的可行性”。
放量预期B面:股市火爆,销售困难
不少机构预计,在政策的进一步推动下,今年信贷证券化的发行量将井喷,规模约在6000亿-8000亿。
普遍的分析认为,信贷资产证券化打开了银行资产出表的“正门”。不仅有利于银行“盘活”腾挪有限的信贷空间,还能将银行的风险转移出去,同时获得可观的中间业务收入。但是这种分析或许过于乐观。
“我们正在做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但销售很困难,因为优先档的收益率都快跟银行理财收益率倒挂了。”一位城商行投行部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该行刚拿到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发行资格不久,但由于目前资本市场过于火爆,加上降息后导致基础资产价格下降,进一步压低产品收益率。
该城商行人士进一步表示,今年的信贷资产证券化市场未必能达到市场和监管部门的预期,理由是经济下行使得银行可投资的优质资产不多,“一方面存贷比压力没那么大,另一方面银行恐怕没有那么大的动力把优质资产拿出来做资产证券化”。
中信建投的一份研究报告也认为,与国外相比,国内资产支持证券的二级市场交易并不活跃。而且作为一种全新的金融产品,普通投资者的持有量很小,信贷资产支持证券的银行互持现象严重。商业银行是中国信贷资产支持证券的最大持有者,其持有信贷资产支持证券的占比曾经在80%以上。虽然该比重已经出现下降趋势,但是仍在 50%以上。
商业银行相互持有彼此的资产证券化产品,这不仅仅降低了资产证券化在加速银行体系资金周转促进债券市场发展的意义,也没有起到分散行业风险的作用,一旦由此产生危机,银行仍会成为“重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