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数据今公布 通缩危机再成全球焦点_证券要闻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证券要闻 >> 文章正文

重磅数据今公布 通缩危机再成全球焦点

加入日期:2015-4-10 8:42:39

此信息共有2页   [第1页] [第2页]  

  导读:
  3月CPI今公布或涨1.3% 涨幅连续两月处1时代
  机构预测:3月CPI同比增幅1.4%
  CPI留在1时代?稳增长仍需降息降准
  加大政策放松力度才能稳定经济增长
  钮文新:通缩心存疑虑 周小川不只说了警惕
  经济新常态催生直接融资市场六大机遇
  中国CPI及PPI发布在即,通缩危机再成全球关注焦点

  3月CPI今公布或涨1.3% 涨幅连续两月处1时代
  北京4月10日电国家统计局今日将公布3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多家机构预测,3月份CPI涨幅将略降至1.3%左右,CPI涨幅将连续两月处在“1”时代。专家预计,未来CPI可能出现小幅回升,但涨幅有限,物价仍将处于低位。
  3月CPI或上涨1.3%左右
  今年1月份全国CPI同比仅上涨0.8%,创出5年多新低,但2月份CPI受春节因素影响,大幅回升至1.4%。对于3月份CPI,机构普遍预测,其涨幅将会略微回落至1.3%左右。
  据商务部监测,3月份全国36个大中城市食用农产品市场价格连续四周回落,蔬菜、鸡蛋、猪肉价格出现下降,其中,在3月份的4周内,18种蔬菜平均价格分别比前一周下降了5.6%、5.9%、2.7%、1.6%;猪肉价格在连降3周后上涨0.6%。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指出,由于春节假期结束需求减弱,加之天气转暖,蔬菜供应增加,3月份前3周主要食品价格普遍下降。其中蔬菜、鸡蛋、猪肉、鱼类降幅较大,但是3月份翘尾因素回升,因此,预计3月CPI同比涨幅可能在1.1%-1.5%之间,取中值为1.3%,将比2月小幅回落。
  中金公司、招商证券、中信证券同样预计3月CPI同比增长1.3%;瑞银证券等机构预测稍低,为1.2%;平安证券预测值稍高,为1.7%。
  预计未来CPI涨幅将小幅反弹
  对于未来物价走势,专家认为,未来CPI同比涨幅可能出现小幅回升,但涨幅有限,物价仍将处于低位。
  连平表示,经济新常态下,食品价格周期涨幅明显收敛,未来食品新涨价因素较弱,食品价格显著上升的可能性较小。此外,石油价格低位震荡,居住类价格上涨动力不足,将继续压制非食品价格涨幅处于低位。
  “考虑到第二季度翘尾因素显著高于第一季度,预计未来CPI同比涨幅将小幅反弹,但回升的力度十分有限。”连平认为。
  连平分析称,当前经济增长存在进一步放缓的压力,对物价水平的推升作用有限。货币政策将在稳健的基础上进一步偏松,但考虑到调结构和防止资本大量外流,政策措施较为谨慎,大幅放松的可能性较小,未来不具备大幅抬升物价水平的货币条件。(.中.新.网)

 

  机构预测:3月CPI同比增幅1.4%
  3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将于4月10日公布,从2015年前两个月的情况看,0.8%与1.4%的CPI涨幅加大了我国通货紧缩的压力。而对于3月份的CPI涨幅,今日对10家权威机构预测值进行汇总,统计数据显示,10家机构对3月CPI涨幅平均预测值为1.40%。
  3月份CPI最低预测值来自齐鲁证券和民族证券,一致预测为1.2%,最高预测来自平安证券1.7%,光大证券、华融证券一致预测为1.5%,华泰证券预测为1.4%,上海证券、招商证券和中信证券预测为1.3%,方正证券预测为1.6%。
  对此,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预测认为,3月份食品价格环比将大幅回落,预计为-3.1%左右。非食品价格环比可能小幅回升0.2%,同比涨幅与上月基本持平。同时,3月份翘尾因素为0.42%,比上月上升0.49个百分点。综合判断,2015年3月CPI同比涨幅可能在1.1%至1.5%之间,取中值为1.3%,比上个月小幅回落。
  当前经济增长存在进一步放缓的压力,对物价水平的推升作用有限。连平分析称,货币政策将在稳健的基础上进一步偏松,但考虑到调结构和防止资本大量外流,政策措施较为谨慎,大幅放松的可能性较小,未来不具备大幅抬升物价水平的货币条件。
  连平还表示,新常态下食品价格周期涨幅明显收敛,未来食品新涨价因素较弱,食品价格显著上升的可能性较小。石油价格低位震荡,居住类价格上涨动力不足,将继续压制非食品价格涨幅处于低位。同时,考虑到第二季度翘尾因素显著高于第一季度,预计未来CPI同比将小幅反弹,但回升的力度十分有限。
  中金公司同样预计3月CPI同比增长1.3%,并预计季节调整后的CPI环比增速折年率低于1%。中国银行则认为,随着天气转暖,蔬菜等生产运输条件改善,3月食品价格涨幅将会放缓。
  估计一季度CPI上涨1.2%左右,比去年同期回落1.1个百分点,比去年全年回落0.8个百分点。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常务副所长陈卫东表示。
  陈卫东还认为,二季度CPI同比增速将继续在低水平运行。他给出三点理由:一是预计二季度,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将维持低水平,中国面临的输入性通缩压力依然比较大。二是国内工业生产者指数(PPI)短期转正的可能性很小,预计二季度下跌3.8%左右。三是据其估算,影响二季度CPI上涨的翘尾因素为0.76%,比去年同期减少0.71个百分点。另外,网购、电子商务等新兴消费和商业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也降低了商品和服务的价格。
  国家信息中心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牛犁也表示,通常来讲春节后这个月环比肯定要下跌的,但是翘尾因素3月份比2月份要高不少,所以估计略有回落但不会回落很明显。预计3月同比上涨1.2%、1.3%左右,甚至持平也有可能。
  与此同时,第一创业证券发布的研究报告,3月份CPI同比上涨1.4%,与上月持平。其中,食品价格同比上涨2.9个百分点,对CPI贡献0.9个百分点;非食品价格同比上涨0.7个百分点,对CPI贡献0.5个百分点。从月环比看,3月份CPI环比为-0.5%。
  第一创业证券还分析称,历史经验证明,CPI 同比的高低,受食品价格的季节性因素和周期性波动的两个方面的影响。就3月食品价格而言,估算各品种的环比价格为涨少跌多。在下跌品种中,蔬菜价格的跌幅较大,达到6%以上,猪肉价格的跌幅在3%左右,而鸡蛋和水产品价格也有一定跌幅,其他品种的涨跌幅均不大。
  高盛预计,3月份CPI同比增幅将从2月份的1.4%降至1.0%,隐含的季调后环比折年增幅从2月份的3.5%降至-4.8%。3月份PPI同比增幅可能会从2月份的-4.8%小幅降至-4.9%,隐含的季调后环比折年增幅从2月份的-7.9%小幅收窄至-4.2%。
  光大证券分析报告显示,经济疲弱与居民收入涨幅趋缓背景下,需求下降将持续抑制食品价格,然而猪肉价格反季节上升可能一定程度上推动CPI上行。海通证券分析也指出,由于3月生产资料价格反弹,猪肉价格亦有明显回升,通缩风险短期缓解。招商证券预计,全年CPI走势将呈现N型,5月或将再度回落,6月和7月触底后将再逐步走高。
  10家机构包括光大证券方正证券华泰证券、华融证券、齐鲁证券、上海证券、招商证券、中信证券、民族证券和平安证券。预测数据为在10机构提供的数据基础上经过算术平均所得。
  


  CPI留在“1”时代?稳增长仍需降息降准
  一季度经济数据将在下周发布,3月CPI和PPI则会在本周揭晓。《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综合多家机构的分析后发现,3月物价数据将基本与2月持平,CPI仍将停留在“1”区间,预测值大约为1.3%左右,而PPI的同比跌势虽然已现改善迹象,但难有实质好转。
  与此同时,实体经济运行数据恐不会好看,瑞银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汪涛表示,3月和一季度宏观数据将显示受房地产下滑和疲弱的工业投资拖累,实体经济活动依然羸弱。一季度季调后的GDP环比折年增速估计可能回落至5%左右、同比增速下滑至6.9%。
  3月CPI
  预计比上月小幅回落
  2月CPI同比增幅为1.4%,各家机构给出的判断则大约在1%~1.5%。
  根据商务部和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由于春节假期结束需求减弱,天气转暖蔬菜供应增加,3月份前三周主要食品价格普遍下降。其中蔬菜、鸡蛋、猪肉、鱼类降幅较大,蔬菜类价格降幅可能超过两位数,粮食价格小幅上涨。综合判断,食品价格环比将大幅回落,预计为-3.1%左右。
  高华证券称,预计3月份CPI同比增幅将从2月份的1.4%降至1.0%。相比之下,海通证券的判断要乐观许多,其给出的预测值为1.5%。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3月非食品价格环比可能小幅回升0.2%,同比涨幅与上月基本持平。连平表示,2015年3月CPI同比涨幅中值为1.3%,比上个月小幅回落。
  3月PPI
  下降趋势或轻微改善
  PPI方面,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报告称,3月份,节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加快,工程陆续开工,市场需求有所恢复,加之上调油价效果显现,当月环比小幅回升0.66%,同比下降10.59%,比年初下降2.21%。
  但高华证券称,环比负增幅可能因大宗商品价格持稳而有所收窄,但是同比增幅可能仍深处负值区间。“3月份PPI同比增幅可能会从2月份的-4.8%小幅降至-4.9%。”
  此判断相对来说比较悲观,但多数机构普遍认为即便3月PPI同比价格下降趋势有轻微改善,实际跌幅也难以低于4%。
  汪涛表示,国内燃油和化工产品价格有所反弹,PMI购进价格指数近两个月也持续好转。但从高频数据来看,PPI环比改善的程度大体符合往年的季节性规律,因此3月PPI同比跌幅可能仍会达到4.5%。
  咋应对
  更多宽松措施将出炉?
  展望未来几个月,连平称,新常态下食品价格周期涨幅明显收敛,未来食品新涨价因素较弱,食品价格显著上升的可能性较小。石油价格低位震荡,居住类价格上涨动力不足,将继续压制非食品价格涨幅处于低位。
  从近期政策动向看,稳增长已成共识,国家发改委和统计局等主要宏观调控部门纷纷组织高规格调研队伍奔赴全国各地就经济运行做专题调研,并表态要储备一系列政策。
  房地产低迷近一年来被视作宏观经济的主要运行风险之一,多部委已经在3月底大幅放松了房地产政策,下调了二套房贷首付比例,并降低了住房销售免征营业税的年限。汪涛评论说,已出台和未来可能出台的宽松措施将帮助支撑房地产销售、缓和房地产建设活动的下滑幅度,但难以扭转行业下滑趋势。
  瑞银判断,“鉴于经济开局乏力,我们认为在未来几周、几个月中将有更多宽松措施出台,包括加快基建项目建设和资金拨付,以及加快放松服务业管制等有利于增长的改革。”
  瑞银报告认为,二季度可能会继续降息,年内还将降准1~2次,从而降低全社会融资成本,确保国内流动性充裕、对抗通缩压力、防范金融风险。在财政收支和企业部门现金流恶化的背景下,还应进一步放松贷款额度和贷存比等信贷投放限制。
  摩根大通首席经济学家朱海斌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未来进一步的货币政策措施可能包括今年4月份一次50基点的降准,以及今年第二季度一次25基点的降息。他认为,这些货币政策措施也将放松房地产市场的融资环境。
  一组数据
  3月物价数据将基本与2月持平,CPI仍将停留在“1”区间,预测值大约为1.3%左右,而对于PPI,多数机构普遍认为即便3月PPI同比价格下降趋势有轻微改善,实际跌幅也难以低于4%。
  一个声音
  瑞银判断,鉴于经济开局乏力,在未来几周、几个月中将有更多宽松措施出台,包括加快基建项目建设和资金拨付,以及加快放松服务业管制等有利于增长的改革。(.每.日.经.济.新.闻)
  


  加大政策放松力度才能稳定经济增长
  2015年第一季度经济数据不久将公布,本报发布“本报——首席经济学家季度经济形势调查报告”,参与本次调查的12家银行和券商等境内外金融机构首席经济学家、宏观经济研究专家继续维持对当前中国宏观经济景气度“偏冷”的判断,并对2015年第一季度GDP、价格水平、流动性及宏观政策等指标变化进行了预测与分析。尽管2015年经济增长目标调低为7.0 %,但鉴于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并不乐观,实现这一目标并非易事。大部分专家预期,国家将继续加大宏观经济政策的放松力度,“保增长”仍然是2015年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任务。
  由调查结果显示,2015年第一季度,预期GDP同比增长7.1%,与上一季度GDP同比增长7.3%水平显著下降;预期CPI同比增长1.27%,低位徘徊,显示通缩压力不小;预期M2同比增长12.02%,走势反复。总体来看,2015年第一季度宏观经济形势并不乐观。鉴于未来经济增长乏力,如何进一步放松宏观经济政策,将是观察2015年中国经济形势变化的重要看点之一。
  经济增长动力不足政策宽松仍需加码
  与上一季度参与调查的机构对国内宏观经济形势的判断一致,本次参与调查的12家机构对2015年第一季度中国宏观经济形势的一致性判断为“偏冷”。目前国内偏弱的经济景气度基本符合市场预期。尽管2014年全年GDP同比增长为7.4%,但一至四季度GDP同比增长分别为7.4%、7.5%、7.3%和7.3%,显示经济增长仍处于下滑趋势,由于经济政策主要聚焦在扩大投资需求上,政策刺激的拉升效应消退较快,导致目前经济增长动力依然不足。尽管7.0%是一个符合“新常态”下内在经济规律的经济增速,但鉴于改革转型中的中国经济仍然需要维持7.0%以上增长速度。尽管当前出口增速有望显著回升,但投资需求的回稳难度较大,消费需求的回升压力也不轻,要想达到2015年经济增长目标7.0%,我们还需主动性地采取更为宽松的宏观经济政策,促进投资需求的止跌回稳,稳定消费需求增长,继续推动进出口需求增长,以保证今年宏观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增长。
  从本次季度经济形势调查结果来看,在所有参与调查的受访机构对2015年第一季度GDP同比增长的预测中,12家机构均认为将下降。其中,对第一季度GDP增长预测值的平均值为7.1%,预测的最大值为7.3%,预测的最低值为6.8%。这一预测均值显示,一季度GDP同比增长速度比2014年第四季度GDP同比增长7.3%明显放缓。
  观察2012年以来GDP增长变化,2012年一季度、二季度、三季度、四季度GDP同比增长分别为8.1%、7.6%、7.4%和7.9%,GDP环比增速分别为1.5%、2.0%、2.1%和2.0%;2013年一季度、二季度、三季度和四季度GDP同比增长分别为7.7%、7.5%、7.8%和7.7%,GDP环比增速分别为1.6%、1.7%、2.2%和1.8%,2014年一季度、二季度、三季度和四季度GDP同比增长分别为7.4%、7.5%、7.3%和7.3%,GDP环比增速分别为1. 6 %、1.9%、1.9%和1.5%,预测中的2015年第一季度GDP同比增长为7.1%,与上一季度GDP增速相比显著下降。此外,透过机构预测2015年第二季度GDP增长的平均值为7.12%来看,第二季度经济增长有望企稳。对今年是否能实现年度经济增长目标7.0%的调查中,6家机构认为会超过这一目标,2家机构认为接近7%经济增长目标,还有4家机构认为将低于年度经济增长目标。其中,对2015年全年经济增长目标预测的均值为7.02%,预测的最大值为7.2%,预测的最低值为6.8%。由此可见,2015年经济增长将可能会接近预期目标,但仍需加大宏观经济政策的放松力度,以增强经济增长动力。
  从本次季度经济形势调查结果来看,对2015年第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预测中,所有参与调查的12家机构一致认为将继续下降。其中,对2015年第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预测的平均值为13.4%,预测的最大值为15.5%,预测的最低值为12.7%。
  与2012年1-12月、2013年1-12月、2014年1-12月的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同比增长分别为20.6%、19.6%、17.3%和15.7%相比,预测中的2015年第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13. 4%,显示目前国内固定资产投资下降趋势仍将延续。
  从目前来看,房地产投资增速继续下滑,是影响当前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放缓的主要原因之一,在目前基建投资等难以替代房地产投资情况下,预计国家将可能会进一步通过放松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力度,提振房地产市场景气程度。据此预测,2015年第二季度的投资需求将可能探底回升,2015年第三季度后投资需求将稳步回升,由此发挥投资需求回升促进2015年全年经济增长的引擎作用。
  从本次季度经济形势调查结果来看,与上一季度数据相比,在所有参与调查的受访机构对2015年第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同比增长的预测中,除了1家机构认为将保持不变外,其余11家机构均认为消费需求增速将小幅下降。其中,对2015年第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预测值的平均值为11.3%,预测的最大值为12.0%,预测的最低值为10.8%。这一预测均值表明,消费需求增长趋势仍维持向下调整态势。
  从近年来中国消费需求的变化趋势看,2010年5月和11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同比增长触及18.7%高点后逐步回落,2012年、2013年和2014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同比增长分别为14.3%、13.1%和12.0%,结合2015年1-2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同比增长分别为10.7%看,短期内消费需求增速难以企稳回升,但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较为平稳。
  本次季度经济形势调查结果显示,美国经济回暖迹象显著,国际因素有利于中国的出口贸易增长。但国内经济增长依然乏力,国内因素仍不利于中国的进口贸易增长。基于目前国内外经济形势总体上有利于中国的进出口贸易增长推测,2015年第一季度新增贸易顺差将比上一季度继续回升。
  从本次季度经济形势调查结果来看,(1)出口同比增长的预测均值为13.1%,比前几个季度出口增速相比明显改善。其中,预测的最大值为21.3%,预测的最小值为3.5%;(2)进口同比增长的预测均值为-17.0%,其中预测的降幅最大值为-20.0%,预测的降幅最小值为-12.0%。当然,本次参与调查机构对2015年第一季度进口与出口增速变化的判断分歧依然较大。
  针对2015年第一季度贸易顺差规模,本次季度经济形势调查结果也显示,参与调查的机构认为,2015年第一季度贸易顺差的预测均值为7000亿元,贸易顺差额继续呈现较快增长。
  对2015年第一季度中国宏观经济状况的预测与分析显示,第一,投资需求增速继续回落,短期内难以企稳回升,除非房地产投资增速显著回升;第二,消费需求继续维持小幅下降走势,处于2010年以来的历史下轨区间徘徊,短期回升乏力;第三,进口增速回升略超预期,但进口增速将继续回落,使得2015年第一季度贸易顺差规模有望继续扩大。参与调查的机构据此认为,2015年第一季度中国经济增速基本符合市场预期。从未来发展趋势看,2015年第二季度经济增长有可能企稳。但鉴于影响经济发展的三大需求增长较为不稳定,要实现今年经济增长目标,我们还应该继续加大政策放松力度,提升经济增长的回升动力。
  CPI低位持续下降通缩压力继续扩大
  中国经济是否会陷入通缩,将继续成为2015年市场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从参与调查的机构观点来看,认为2015年第一季度和二季度通胀水平低于2%水平,据此推测2015年全年通胀水平将显著低于年度目标3.0%。另从本次季度经济形势调查对2015年第一季度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及利率水平等国内价格水平的预测看,当前国内的通缩压力还在继续扩大。
  从本次季度经济形势调查结果来看,对2015年第一季度CPI同比增长的预测中,12家机构都认为还将继续下降。其中,2015年第一季度CPI同比增长预测值的平均值为1.27%,预测的最大值为1.8%,预测的最低值为1.0%。这一预测均值表明,2015年第一季度CPI同比增长比前几个季度明显下降。
  从2012年以来CPI的变化趋势分析,2012年、2013年和2014年CPI同比增长分别约为2.6%、2.6%和2.0%,再结合2015年1月和2月CPI同比增长分别为0.8%和1.4%看, 当前CPI同比增长并未停止持续下降走势。
  从本次季度经济形势调查结果来看,所有参与调查的12家受访机构对2015年第一季度PPI同比增长的一致性判断为“下降”。其中,对2015年第一季度PPI同比增长预测值的平均值为-3.75%,预测的降幅最大值为-5.0%,预测的降幅最低值为-1.3%。由此显示,2015年第一季度PPI同比降幅比继续扩大。
  从对PPI变化趋势分析, 2013年全年和2014全年PPI同比增长分别为-1.9%和-1.9%,再结合2015年1月和2月PPI同比增长分别为-4.3%和-4.8%,表明PPI的同比降幅仍未出现好转迹象,反而是继续恶化。
  从目前CPI持续走弱的原因分析,主要是由于经济增长乏力,尤其是投资需求不振,导致CPI水平持续下降,带动PPI也不断恶化。从未来波动趋势来看,2015年第二季度CPI同比增长的预测数为1.40%,比预测中的2015年第一季度CPI同比增长水平有所回升,全年CPI走势或呈现“先低后高”走势。但鉴于其回升力度有限,未来CPI仍将低位震荡。再综合其他经济指标看,当前中国国内的通缩压力已越来越突出,也将成为市场判断宏观经济政策变化的重要经济指标之一。
  货币政策宽松导向支持实体经济
  从本次季度经济形势调查结果来看,鉴于当前宏观经济面临增长乏力的较大压力,尤其是通缩压力越来越明显,势必会促使央行货币政策转向更加宽松的方向。在继2014年11月非对称降息后,2015年2月28日央行再次宣布降息0.25个百分点。除了释放流动性的考虑外,2015年央行维持宽松货币政策基调,还将重点考虑如何降低通缩压力,促进经济企稳回升。
  从本次季度经济形势调查结果来看,在所有参与调查的受访机构对2015年第一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同比增长的预测中,除了1家机构认为将维持不变,5家机构认为将下降,6家机构认为将上升。其中,2015年第一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增长的预测均值为5.27万亿,预测的最大值为6.3万亿,预测的最低值为4.8万亿。
  从本次季度经济形势调查结果来看,在所有参与调查的受访机构对2015年第一季度新增人民币贷款的预测中,1家机构认为与上一季度相比将保持不变外,1家机构认为将下降,其余10家机构均认为将上升。其中,2015年第一季度新增人民币贷款的预测均值为3.28万亿,预测的最大值为3.5万亿,预测的最低值为2.5万亿。
  从本次季度经济形势调查结果来看,在所有参与调查的受访机构对2015年第一季度M2同比增长的预测中,除了1家机构认为与2014年12月末相比将保持不变外,5家机构认为将上升,其余6家机构认为将下降。其中,12月末M2同比增长的预测均值为12.02%,预测的最大值为13.0%,预测的最低值为11.2%。
  综合分析社会融资规模、新增人民币贷款及M2等流动性指标,2013年1-12月份社会融资规模为17.29万亿元、新增人民币贷款为8.89万亿元;2014年1-12月份社会融资规模为16.46万亿元、新增人民币贷款为9.78万亿元。另外,2013年12月末、2014年12月末 M2同比增长分别为13.6%和12.2%。再结合2015年1月和2月份金融数据看,1月和2月社会融资规模分别约为2.05万亿元和1.35万亿元,新增人民币贷款增长分别为1.47万亿元和1.14万亿元,M2同比增长分别为10.08%和12.5%。由此显示,未来央行将继续采取放松政策,释放市场流动性的压力。
  从影响国内流动性的贸易顺差和外汇占款等指标分析,参与调查的机构认为,2015年第一季度贸易顺差的预测均值为7000亿元,同时新增外汇占款规模的预测均值约为815亿元,与上一季度外汇占款负增长相比,呈现较大幅度上升。
  工业生产表现疲软利润下滑依旧
  从本次季度经济形势调查结果来看,工业生产增加值和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两大指标一致性趋于下降。其中,工业生产增加值惯性下跌,目前在上次低点附近反复。与此相比,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指标呈快速突破性的下跌走势。这两大指标显示,当前国内工业生产疲软,制造业增长前景不容乐观。这一判断可从参与调查的受访机构对工业生产增加值及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增长等指标的预测变化中获知。
  从本次季度经济形势调查结果来看,在所有参与调查的受访机构对2015年第一季度工业生产增加值实际增长的预测中,除了1家机构认为将上升外,其余11家机构认为将下降。其中,对2015年第一季度工业生产增加值实际增长预测值的平均值为7.3%,预测的最大值为8.0%,预测的最低值为6.9%。从目前工业生产增加值同比增长趋势看,当前工业生产增加值增长仍然乏力,这一指标继续处于下降通道。
  数据显示,2013年1-11月和2014年工业生产增加值实际增长分别为10.0%和8.3%,再结合2014年1-2月工业生产增加值实际增长6.8%看,比2014年12月份回落1.1个百分点, 2月份环比比上月增长0.45%。由此可见,目前工业生产增长仍未止跌回稳,工业生产增长乏力,将继续对经济增长构成较大的不利影响。
  从所有参与调查的受访机构对2015年第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的预测看,除了1家机构认为将保持不变外,其余11家机构认为将下降。其中,对2015年第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的预测均值为3.7%,预测的最大值为4.8%,预测的最低值为2.0%。
  由2013年1-11月、2014年1-11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分别为13.2%和5.3%看,再结合2015年1-2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同比下降-4.2%,这一指标呈现快速杀跌的弱势走势。伴随工业生产增加值的弱势表现,企业利润快速下滑趋势的负面影响更值得关注。
  发挥资本市场促进经济稳定较快增长积极作用
  本次季度经济形势调查中,综合参与调查机构对当前宏观经济及其政策趋势的观点与预期,当前宏观经济有两个问题值得关注。
  第一,如果不采取有效的“稳增长”政策与措施,当前国内经济增长仍将面临较大压力。 但鉴于目前中国经济面临日益明显的通缩风险,这为采取更为宽松的宏观经济政策提供了有利条件,以此刺激国内需求(投资和消费),这是实现2015年经济增长目标7%的重要保障。
  从本次调查结果来看,参与调查的机构预测2015年第二季度GDP同比增长为7.12%,比2015年第一季度经济增长的预测数7.1%略有回稳,但从去年以来季度GDP增长走势分析,短期经济增长实现回稳与回升的可能性较低,结合其他各项经济指标来看,需要采取更为积极的政策刺激,才能避免或阻止经济增长的下滑趋势。
  目前来看,国家正密集出台“稳增长”的各项政策措施。以稳定房地产市场为例,3月27日,国土部和住建部发布通知,要求优化2015年住房及用地供应结构。3月30日,央行联合多部委发布通知,商贷二套首付比例下调到最低40%,公积金二套首付款比例下调最低至30%。同日,财政部和国税总局发布通知,二套房营业税免税的条件由购买满五年调整为购买满两年。这些政策措施旨在阻止当前房地产市场景气度下滑趋势,当然不是为了刺激房价的再度疯涨。透过稳定和刺激房地产投资需求,促进投资需求的趋稳与回升,对实现2015年经济增长目标影响深远。
  此外,货币政策的盯住目标扩大了,除了关注市场流动性变化外,在价格盯住目标方面更关注如何避免通缩风险,这是今后一段时间内央行关注的焦点之一。目前来看,尽管央行货币政策不断放松,但仍然跟不上实体经济显著下滑的节拍,经济正面临陷于通缩的风险。最明显的例子就是,货币政策的放松措施仍然难以使实际利率水平实质性地下降,让资金进入实体经济,货币政策对刺激经济的逐步回稳与回升的效应并不显著。这促使央行在进一步扩大货币政策放松力度的基础上,将加大力度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步伐,如近日出台的《存款保险条例》等,以此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更有效地发挥货币政策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由此推测,伴随宏观经济刺激政策的逐步落地,预计2015年中国有望实现预期的经济增长目标,从参与调查的机构预测中也可以预期到这一发展趋势。
  第二,关注资本市场发展对增强中国的创新能力、推进中国经济转型的深远影响,资本市场可以发挥促进当前中国宏观经济转型、实现经济稳定较快增长的积极作用。
  具体来看,当前中国更偏向于选择适度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而美国的货币政策正逐步从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中走出来,形成美元相对强势,人民币对美元适度贬值。这一汇率变动趋势使得美元比人民币更具有吸引力,也促使资金有可能逐步流出人民币而流入美元,从而可能部分抵消国内货币政策放松的政策效应,形成抛售人民币资产的较大负面影响,以及构成对整个宏观经济的显著冲击。在此背景下,国内股市的相对活跃和适度上涨,将增加人民币资产的吸引力,平滑人民币贬值对人民币资产及宏观经济构成的冲击力,对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及保持经济平稳增长等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和影响。
  此外,我们应当看到发展资本市场对中国经济转型、经济平稳增长可能引发的巨大影响力。
  一是目前整个经济体系已无法满足国内融资活动的多样化需求,活跃和发展资本市场尤其是多层次资本市场,将有利于满足多元化的投资融资需求。
  二是经济的发展归根到底要靠创新,美国较快走出此次金融危机,主要得益于股市为美国经济提供了强大的创新能力。为此,通过完善资本市场与科技创新之间的制度安排,让更多的科技创新企业可以在国内资本市场中上市,同时让投资者分享新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投资红利。所以,借助资本市场可以培育创新与创业精神,可以实现创新的市场价值。
  三是目前来看,金融在实现对实体经济的有力支持方面是不足的,但资本市场的活跃与发展,可以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有力支持,提升中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有力推进经济结构转型。
  四是借助资本市场,建立社会化的福利制度。从国际经验来看,资本市场可以帮助一个国家更好地建立社会化的福利制度,分享经济发展带来的红利。由此观察,中国资本市场发展至今对大多数参与者来讲负面效应更大一些,更难说去分享经济发展带来的红利。与此同时,这一负面效应也导致目前中国的社保资金和企业年金等长期资金的保值增值压力巨大。所以,实现资本市场与社会保障和养老等社会体系的良性互动,促进社保资金的保值增值,也是当前中国经济转型中面临的一大挑战。在此背景下,资本市场的活跃与发展,将有助于建立资本市场对中国社会化福利制度的正面效应,推进中国经济的转型、改革和发展。
  五是资本市场的活跃和发展,可以产生显著的“财富效应”,鼓励和刺激人们敢于消费,这对实现由投资驱动逐步向消费驱动的经济转型,特别是帮助中国经济走出通缩阴影也意义重大。当然,要克服的是市场的过度投机,拉长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对经济的正面的带动作用与影响。(.上.证)
  

此信息共有2页   [第1页] [第2页]  

编辑: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