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浙商证券兴致勃勃地朝上市奋进时,后院起火了。
7月1日,*ST国恒发布公告,称收到证监会天津证监局下发的《行政监管措施决定书》。因在募集资金持续督导工作中未有效履行“募集资金监管协议”相关条款的督导职责,以及核查程序不严谨等问题,证监局决定对保荐机构浙商证券以及两位保荐代表人周旭东、孙报春采取出具警示函的行政监管措施。
此次浙商证券被出具警示函,是否影响其上市进程?北京一位投行总经理告诉《投资者报》记者:“如果券商被监管机构警示,肯定会影响上市。”
《投资者报》记者上周二、周三连续两天拨打公司官方网站和招股说明书提供的总部电话,但一直无人接听。按理说作为一家即将上市的公司,在信息沟通方面应该顺畅透明,但招股说明书提供的电话竟然无人接听,由此可见公司的服务意识差。
记者从过去采访过董秘李雪峰的同行要到电话,打过去其已经更换号码。不得已记者只能依据相关公开资料进行独立分析。
被出具警示函
警示函显示:天津国恒铁路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子公司中铁铁路有限责任公司在中国光大银行(601818,股吧)深圳福田支行开立的募集资金账户,自2012年10月23日至2014年5月12日,账户余额一直不足8900元;另一账户在光大银行深圳福田支行开立的募集资金账户,自2012年12月5日到2014年5月12日,账户余额一直不足1800元。上述情况与国恒铁路前期已披露的募集资金存放与使用情况严重不符。
作为国恒铁路的保荐机构,浙商证券存在下列问题:首先,未有效履行“募集资金减缓协议”相关条款的督导职责,也未公开披露相关方违约情况以揭示风险。其次,核查程序不严谨,未有效执行审慎核查、独立判断的督导职责,简单依赖银行方提供的账户对账单出具募集资金存放情况的核查报告,在国恒铁路内外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时,也未增加特别的核查程序,导致出具的募集资金专项核查报告与募集资金账户内资金实际存放情况严重不符。
因此天津证监局对浙商证券以及两位保荐代表人做出了惩处,即出具警示函的行政监管措施。
作为一家区域券商,浙商证券各项业务基本上排名中等。但需要警惕的是,2012年前4年,公司净利润骤然下降,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净利润分别是6.16亿、6.18亿、3亿、1.69亿,直到2013年净利润才有好转。公司业绩好转有两大因素,一是融资融券业务收入飙升,二是全资的浙商期货贡献了大部分利润,成为公司的第二大收入来源。
此次出事的部门——投行部,是浙商证券比较弱势的部门。根据协会排名,公司承销以及保荐业务的净收入排在所有券商排名的中等以下,与综合排名大不相符。
去年,投行部门的收入仅有1.4亿,占公司总收入的7.76%。公司在整体战略上就比较轻视承销部门,在招股说明书上,在发行人行业地位一节中,只介绍了经纪业务、资产管理以及期货业务。
亮点资管现颓势
对于浙商证券来说,资管是一大亮点。招股说明书指出,浙江民间资本较为活跃,是全国优质中小企业和高净值人群聚集地之一,为浙商证券的投资和融资业务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
据公开数据,2010年浙商证券受托客户资产管理业务净收入就达到1.6亿元,位列行业第4位,开局良好。到2013年4月,浙商证券宣布成立资管子公司,7月正式营业。但是在表面繁荣的情况下,公司资管行业影响力在下降。根据证券业协会公布的2013年证券公司受托客户资产管理业务净收入排名,浙商资管位列第16名。
浙商资管投资风格比较激进,股票投资在其投资组合中占比大,顺势时涨幅巨大,一旦踏错节奏则跌幅剧烈。最典型的是2010年,在市场不好之际,其以黑马姿态成功登顶2010年私募基金收益率第一,收益率超过30%;而到了2011年上半年,公司部分产品跌幅却超过20%。今年以来的收益率又表现不错。整体上呈现大起大落的特征。
浙商证券在产品创新上略逊一筹。近两年,很多券商大力发展定向资管,浙商证券虽然也有相关业务,但是规模增长比较缓慢。去年,浙商证券定向规模大约在800亿,很多券商的规模都超过了千亿元。
去年,分级产品是去年券商发行的主力,新发产品中九成以上是分级,这样的创新令券商从银行等其他渠道抢来不少客户,管理规模也因此更上一层楼。但是浙商证券却没有发过类似产品,这或许就是浙商证券管理规模和收入下降的原因之一。
任何新业务的开展和扩张,都离不开资金。但从目前来看,浙商的负债能力在增加。2013年,公司净资产负债率飙升,2011年仅有5.56%,2012年为6.03%,到2013年达到33%,为何飙升?净资产负债率是用以反映总资产结构的指标,净资产负债过高时则说明企业负债过多。净资产负债率快速增长,是否说明公司的经营能力出现了严重问题?上述种种问题,由于未能联系到浙商证券,所以也不知他们会如何解释。
(责任编辑:HN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