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活存量出路在于信贷资产证券化常态化发展_证券要闻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证券要闻 >> 文章正文

盘活存量出路在于信贷资产证券化常态化发展

加入日期:2013-7-5 5:14:26

  近期,无论是高层还是监管部门屡屡提到“盘活存量、控制增量”,要吃透这样一个政策指引,还需理解提出它的背景和用意。

  今年前五个月,M2的平均增长幅度超过15%,高于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13%的增长目标。M2超百万亿元成为了舆论持续关注的热点,在货币超发的质疑声中,继续增加货币供应量显然不再可能,所以控制增量成为了必须。但是中国经济降速却是一个残酷的现实摆在面前,为了保证经济增长降速在一个可以承受的范围内,又要适度保证信贷支持。在这样一个矛盾的现实面前,似乎只有从存量上做文章。

  如何盘活存量,首先要弄明白存量都是什么。一般而言,是指广义货币供应量M2,包括流通中的现金和储蓄存款。而存款则是货币供应量的主力。举个例子,银行在收到100元的基础货币之后,根据存款准备金制度,需要拿出20元存入央行(以大型金融机构20%法定准备金率计算),剩下的80元可以放贷。但是贷出去的80元最终还是要以存款形式回到银行体系,银行继续拿出16元存入央行,剩下的64元继续放贷。如此循环,最终将出现多少货币量,有一个计算公式,即货币供应量=基础货币×货币乘数,而货币乘数=1÷法定准备金率。那么100元的基础货币最终成为500元的货币供应量,派生出400元的存款。同时,因为我国有贷存比的监管指标,以75%计算,400元的存款可以贷出去300元。

  当然,以上只是理论假设的计算结果。现实操作中,银行总能想方设法绕开监管,从而增加存款和贷款。一个较为普遍的例子是,利用票据空转来虚增存款,变相放贷。央行今年一季度社会融资规模统计中,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增加6704亿元,同比多增4381亿元;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比例的10.9%,同比高出4.9个百分点。这一数据显示出票据融资的大幅增加。监管部门提出盘活存量,也正是看到了大量虚增的货币供应量并没有支撑实体经济。在经济下滑预期之下,社会需求疲软,无论金融机构还是民间资本都热衷于“钱生钱”的游戏。由于正规金融体系有严格的监管限制,于是资金就从体系内流向体系外,滋生出所谓的影子银行。同时资金的每一次的流转,都不断地推高着实际利率。决策者必须终止这样的游戏。

  刚刚发生的一次政策博弈,就是6月份银行间市场出现的流动性危机。部分银行看到了体系内外的巨大利差,开始以低成本在同业借款,并投入到体系外的非标资产。银行间市场被不断的抽血,在多方因素共同作用下,便出现了6月份的流动性紧张局面。而此时,央行并不愿意像过去那样注入流动性,一次小小的惩戒让商业银行正视了央行的意图。但银行增加贷款做大规模的冲动是天然的,监管应当给予正确的疏导。

  根据媒体报道消息,6月份前10天全国信贷投放接近1万亿元,但随后银行间市场流动性危机爆发,各行纷纷收紧信贷投放,月末最后一周甚至出现了负增长。目前,虽然流动性紧张得以缓解,但偏紧的局面将会持续。在控制增量的前提下,盘活存量将尤为重要。在资金紧张、信贷额度有限的情况下,信贷资产证券化或将进一步放开。

  推进信贷资产证券化常态化发展是一个综合战略,并不仅仅是将现有的八百亿元规模扩大到八千亿元那么简单。首先,应当增加证券化产品的流动性,目前证券化落后的产品在银行间市场交易,这导致大多数产品其实仍然由银行持有,风险就没有分散开来。所以,应当考虑适度扩大投资者范围。此外,要保证证券化产品的安全性,假如基础资产违约,谁来为此买单?近期,央行相关人士频频表态,正在考虑推出存款保险制度,这也可看做是为信贷资产证券化常态化发展提供必要保障。无论如何,信贷资产证券化都已箭在弦上,我们也将拭目以待。

编辑: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