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赵一蕙 ○编辑 孙放一边是重组“卡壳”,一边是战投股东“脚底抹油”,ST宏盛最新发生的故事,足以给所有以为买入恢复上市股后“高枕无忧”的投资者敲响警钟。这些依照原退市规则恢复上市的公司,尽管有些有重组方案傍身,有些被贴上了盈利承诺标签,但在种种利益纠葛面前,这些因素或将走向另一种极端,“美好预期”演变为另一重风险。恢复上市不是替上市公司的未来“打包票”。就在几天前的4月20日,
*ST长油停牌等待上交所关于公司是否暂停上市的决定,尽管这一命运对公司来说已经“板上钉钉”。就在停牌前的最后一个交易日,公司股价涨停,远高出平日水平的成交额昭示了依旧有大量资金“豪赌”公司的复活。从2013年开始,恢复上市的条件将按照退市新规执行,这意味着恢复上市的条件将远比老版本“严苛”,但即使面临如此风险,市场资金这样“明目张胆”地为
*ST长油“下注”,折射出资金对风险警示类公司的炒作热情。一个最直观的案例就是,今年2月8日,一批在2012年前暂停上市的公司恢复上市,这12家公司在恢复上市首日,绝大多数创下了巨大的涨幅。尽管上述公司的恢复上市公告中一再提示风险,依旧会有投资者“前赴后继”地买入这些风险类股票。然而,随着ST宏盛宣布了重组“变数”以及战投的“淡出”,被投资者忽略的恢复上市公司风险被骤然“还原”——无论从规则角度,还是从风险角度,恢复上市本身都不会是,也绝不是对公司“零风险”的“承诺”。从规则角度,在2012年前暂停上市的公司,其恢复上市沿用的都是原标准,相较于新的规定,旧规则本身就为公司提供了一定余地。根据原标准,已经连续三年亏损的暂停上市公司,原则上只需要符合具备持续盈利能力,第四年不再亏损的条件,基本可恢复上市无虞。由此,即使暂停上市期间部分公司未完成重组,但依靠大股东或者相关方对公司赠予了盈利资产,并且对公司盈利水平做出了承诺,也使得此类公司客观上符合了原恢复上市的要件。例如S*ST天发、ST宏盛、ST北生等都属此例。由于原规则相对明确且标准单一,也使得这些公司得以通过一定的 “突击”努力“达标”。但是,这种“突击”并不意味着公司实质上经营业绩的改善,同时资本上市场亦不乏承诺盈利不达标的案例。而从风险角度看,这些让公司恢复上市后股价暴增的因素也可能大打折扣。以ST宏盛为例,此次公司突然“自曝”的风险或许意味着未来的重组并不是“坦途”,至少重组方面的风险加剧。ST宏盛只是一个缩影。重组的进程、相关的承诺,都会因为客观情况的变化、行业政策的改变、不可抗因素的突发、尤其是利益格局的重新划分而改变。无论ST宏盛重组的命运如何,在年报披露尾声,在这个每年“豪赌”ST股的时刻,ST宏盛的个案恰如其分地揭示了绩差公司的种种风险:它并不因为恢复上市公司们股价一路冲高而消弭,反而因此而“积聚”,或许就在某一时刻爆发,将种种不确定性推向某个极端。(上海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