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万福生科(300268)造假上市案处罚渐近,保荐机构平安证券也被推到了前台,引发人们对其将承担什么责任的猜想。由于平安证券还是此前造假上市未遂的胜景山河的保荐机构,因此市场各方大多倾向于对平安证券重罚,以儆效尤。处罚当然是必须的,也应该严厉,但处罚本身不是目的,关键要看平安证券是否真正从中吸取了教训。从一些媒体有关平安证券内部整改的报道来看,平安证券采取了刮骨疗毒式的彻底整改,浪子回头,因此对平安证券也不能一棍子打死。
整改动真格带来巨大阵痛
平安证券在投行业务上是后发制人,短短几年时间就战胜了许多大牌券商,2010年、2011年连续两年蝉联IPO保荐冠军。与此相对应,平安证券的投行团队人数也从2004年的49人增至高峰时的350人,保荐代表人从最初的7人增加到85人。萝卜快了不洗泥,野蛮生长的结果就是鱼龙混杂、泥沙俱下,项目提成的考核机制促使投行团队为赚快钱而对IPO项目简单复制、粗制滥造,炮制出了胜景山河、万福生科这样的造假IPO项目。因保荐胜景山河“出事”,平安证券被证监会出示“警示函”,两名项目签字保代的执业资格被撤销。
平安证券投行业务的内部整改由董事长直接牵头,连砍“三刀”:第一刀砍在IPO项目招揽上,彻底改变过去重数量、轻质量的管理导向,大大加强了立项环节的审核,从源头上把控项目质量和风险;第二刀砍在激励方式上,大幅降低了具体项目提成比例,奖金发放强调“风险连坐”、“奖金递延”,与后续可能的风险挂钩,一旦出现风险和责任事故,要停发当年甚至追溯扣发过往已发的奖金;第三刀是风控和内控体系完善,将投行业务内核与质量管理部从投行内部分离出来,升级成为与投行事业部平级的一级部门。
这种动真格的整改给平安证券带来了巨大阵痛,投行60多名执行副总以上的管理干部中有45人离职,投行业务人员数量也剧减到120人,85名保荐代表人一度剩下不到20人,投行内核部门的全体管理干部和三分之二人员离职。由此导致平安证券拟申报的IPO储备项目大量流失,加之主动放弃的项目,流失和清理的IPO项目数超过150多个,平安证券为此付出的代价数以十亿计。如果不出此重手,平安证券的投行业务乱象就不可能扭转。目前平安证券已度过阵痛期,投行团队人数又回升至280人,保代人数恢复至60余人,累计拟申报储备项目也升至150个左右。可以看出,连砍“三刀”的整改并没有整垮平安证券的投行业务,而是获得了重生。
降低承销费率改变博彩心理
平安证券不惜牺牲短期利益大力整改的做法值得其他券商借鉴,这种刮骨疗毒式的整改在行业内是非常罕见的,不能因其投行业务过往的错误而对其全盘否定。在IPO项目保荐上“出事”的不止平安证券一家,甚至出现了因为文件模板删改不干净而张冠李戴的低级错误,急功近利的心态让投行业务人员急于赚快钱。
保荐代表人高得离谱的薪酬很不合理,因此当平安证券改变考核分配体系时便导致大批业务骨干流失。这些人流向了哪里?这就是整个行业的问题了,几乎可以肯定,这些人还会重操旧业,这意味着IPO项目粗制滥造的简单复制还有市场。如果不是全行业都进行整改,IPO恐怕还会“出事”。
IPO项目保荐乱象的策源地在于利益分配的不合理,券商保荐IPO项目的收入太高,导致券商为了招揽IPO项目而不惜铤而走险。保荐IPO的承销费率在2007年至2011年间呈现快速攀升之势:2007年IPO承销费率仅为1.7%,2008年为2.28%,2010年为3.47%,2011年攀升至4.75%,这一费率已经是2007年的2.8倍。更何况这几年IPO项目是遍地开花,让券商和保荐代表人赚得盆满钵满。
如果保荐IPO项目的承销费率保持在合理的水平,势必倒逼券商降低保荐代表人的过高薪酬水平,这有利于改变保荐代表人对IPO项目的博彩心理,以一颗平常心来做好IPO的保荐工作,也能让券商有时间把控IPO项目的质量和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