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大证券保荐资格存疑监管层介入调查_证券要闻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证券要闻 >> 文章正文

英大证券保荐资格存疑监管层介入调查

加入日期:2013-3-11 12:49:40

  英大没有IPO项目,在审项目也没有,据称上海有一个辅导期项目,也随着上海投行团队的裁撤或遭不保

  英大证券裁撤上海投行团队之后,保荐代表人维持4人,而连续三年从事保荐业务的人员不足20人。据理财周报记者获得的内部名单,其投行人数已不符合监管层对保荐机构的要求,目前英大证券正在招兵买马。

  近日,理财周报记者获悉,前英大证券员工向深圳证监局举报,称2010年从事保荐相关业务的人员不足20人,英大证券在申报保荐资格时存在虚假陈述。此后人员逐渐流失,英大证券在2011年执业报告中未及时反映情况。

  目前,深圳证监局已介入调查,“现任投行负责人杨祺被深圳证监局约谈,英大证券已经上报了相关材料进行解释。”一名知情人对理财周报记者透露。

  “人数不够维系保荐机构资格,这在行业内是挺少见的,英大证券的业务资格会不会被暂停很难判断”,深圳有关业内人士表示,“不过证监局只是常规监管,如果情况属实也应该由证监会下达处罚决定。”

  深圳证监局介入调查

  两周前,本报曾作报道,英大证券裁撤上海投行团队,涉及5名投行人员,均属于“最近三年从事保荐相关业务的人员(简称业务熟手)”。

  据记者最近获得的内部名单,截至2012年12月底,包括原总经理郭晖、副总经理李渊彬、范志承,英大投资银行业务部共有31名员工。

  其中,下设综合管理部、质量控制部、资本市场部、业务一部、业务二部、业务三部和债券业务部。其中业务一部、业务二部、业务三部各分布于深圳、北京、上海,分别有4人、9人、6人。

  英大证券前投行员工告诉记者,其中有三名文件专管员不具备从业资格,另外每个业务部共三名无职务人员系刚毕业学生,无从业资格。也就是说投行部的从业人员只有25人,加上上海投行部被裁撤的5名业务熟手,实际上现有投行从业人员只有20人。

  “而保荐业务熟手只有8名”,上述员工表示,“加上从国信证券挖角的保荐代表人贺耀辉,保代人数勉强维持4人,但业务熟手人数已经严重低于监管层的规定。”

  英大证券对记者表示,统计口径不一致,人数会有出入,不过就算将所有剩下的人员算做熟手,人数依然没有满足“从业人员不少于35人”的要求。

  近日,理财周报记者获悉,深圳证监局已介入调查。“现任投行负责人杨祺被约谈”,上述知情人透露,“杨祺让办公室做了一份材料上报给深圳证监局,实际上他们并不了解投行的情况。”

  据深圳一名证券行业猎头透露,英大证券目前正在招兵买马。不过,按照英大现行压缩成本的做法,保代的待遇相比之前可能会低一些。

  “人数不够维系保荐机构资格,这在行业是挺少见的,英大的业务资格会不会被暂停很难判断”,业内人士表示,“不过证监局只是常规监管,如果情况属实也应该由证监会下达处罚决定。”

  申报资格存虚假陈述?

  《证券发行上市保荐业务管理办法》第九条规定,证券公司申请保荐机构资格,应具有良好的保荐业务团队且专业结构合理,从业人员不少于35人,其中最近3年从事保荐相关业务的人员(业务熟手)不少于20人;符合保荐代表人资格条件的从业人员不少于4人。

  如果说英大证券投行现有人数不足,存在空档期,那也只是暂时性的问题。实际上真正的问题是,英大证券前员工向记者透露,英大证券在申报保荐业务资格的文件中,存在虚假陈述。

  他指出,当时上报的申请文件包括投行业务负责人郭晖,以及5名保荐代表人李毅、李渊彬、吉萍、黄山、刘会霞。还有业务熟手14人:业务一部雷凌,业务二部石亮、杨浩、相大鹏、丁宁、赫征、李斐、石莹,业务三部申沛源、戴景勇、许卉林。另外还有王年华、王一岗、彭鹏等人。

  但实际上,业务熟手符合条件的只有11人。王年华任职于固定收益部,而英大证券的固定收益部只做投资方面业务,不属于“从事保荐相关业务”。王一岗、彭鹏只达成初步就职意向,未实际入职。

  理财周报记者查阅中国证券业协会记录,王一岗只就职过中信证券(600030),彭鹏有过在英大证券的执业记录,不过很快就供职于国开行。

  2011年在英大证券获得保荐业务机构之后,当年并未引进人员,相反地有3名熟手离职,包括李毅(保荐代表人)、雷凌。这时,英大证券“近3年从事保荐相关业务的人员”和“从业人员”已经少于规定人数。

  “英大在2011年的执业报告中也没有及时反映这种情况。”上述员工表示,2012年,人员更是出现大量流失。除业务熟手相大鹏、丁宁、王年华(固定收益)等外,还有其他具有从业资格的人员杨爱萍、曹卫红、邓再强、王安定、黄宪奇等悉数离开。

  加上裁撤了上海投行团队,造成上述投行从业人员不足的情况。而英大是否存在虚报人数获取保荐资格,还得由监管层进一步核查。

  曾有意与五矿集团重组

  理财周报记者获悉,在2012年7月以前,“英大证券曾有意卖给五矿集团,但最后不了了之”,一名知情人士告诉记者。

  据内部员工透露,一直以来英大投行团队的力量不足以大刀阔斧地开展IPO业务,领导层甚至曾经有过“放弃保荐业务”的想法。

  实际上,获得保荐机构资格近两年的英大证券没有任何IPO项目,在审项目也没有。据称上海有一个项目正在辅导期,不过随着上海投行团队的裁撤,项目能否保住就不得而知。

  而靠着股东方国家电网的几单债券发行,“连投行的人都养不活”,英大前员工表示。

  不只是英大证券,这也许是很多由搞实业央企控股的券商所担忧的。英大证券的管理层大部分出身于电力系统,对金融企业的管理并不熟稔,甚至目前对投行的上班时间也仍有规定。

  此外,像中航证券业绩面临中航工业集团的压力,薪酬结构也受到干涉。而世纪证券则苦恼于北京首旅集团不能为其增资,只能等待重组。

  不过,一名业内人士表示,“即使英大证券卖给了五矿集团,五矿也依然是大型央企,恐怕很难有大的起色。何况国家电网刚刚增资了10个亿,可能也想把证券经营好。”

编辑: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