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泰生物和它的掌门人杜伟民正在陷入一场阴霾密布的“杀婴者”舆论风暴。
12月17日,深圳市龙岗区一名婴儿在接种康泰生物出产的乙肝疫苗后,产生疑似异常反应后死亡,仅存活74分钟。据政府公开通报信息,从11月至今,已有7例幼婴在死亡前均接种了由康泰生物生产的重组乙肝疫苗。
早在12月13日,在湖南三婴儿疑似注射康泰生物乙肝疫苗死亡后,国家食药监总局就发布通知,暂停深圳康泰公司两批次的乙肝疫苗使用。12月15日,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张建三对媒体表示,公司已经在小鼠和豚鼠身上进行了26只安全性实验,“在动物身上用成人剂量的疫苗,给小老鼠和豚鼠注射后,动物目前都健存。”康泰生物则在12月16日发出澄清公报称,此前三名湖南婴儿的“致死原因缘于偶合症,与疫苗无关”,并表示“涉事两批号疫苗的生产、储存、运输等环节均按国家规定进行,符合GMP要求”,还信誓旦旦“有了检查结果马上公布”。而一天后,深圳婴儿仅存活74分钟的死亡案例,更将刚刚表明态度的康泰生物架上了烤火架。
显然,焦虑的舆论已经对康泰生物的不作为彻底失去了耐心。他们还发现,康泰生物掌门人杜伟民曾投资的江苏延申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2009年被查出生产的狂犬疫苗被查出价效不足,存在造假嫌疑,被国家药监局当即勒令停产整顿。
此后,媒体的调查持续跟进,而西藏、宁夏等省市自治区,乃至宁波、青岛等二线城市纷纷在官方微博上发布“停用深圳康泰乙肝疫苗”的声明。这不啻于在民众的愤怒上添了一把火。
12月24日,国家食药监总局在通气会上介绍,将通过检查和检验对康泰生物的生产行为是否规范,疫苗产品是否存在质量问题做一个准确科学判断,尸检结果需要20天左右。
稚嫩生命的过早凋零,引发大众的愤怒和恐慌情绪不断蔓延。媒体更是发起了铺天盖地的舆论攻势。主流媒体、门户网站纷纷跟进,微信、微博等草根舆论场的质疑更是火花四溅。据中国上市公司舆情中心统计,从12月13日截至发稿时,以“疫苗致死+康泰生物”为关键词的新闻报道及转载量高达41200篇,微博讨论数字为96670条。
一连串“拔出萝卜带出泥”的危机事件,俨然让康泰生物乱了手脚。12月25日,康泰生物在官网发布仅为一句话的通告称,“公司正在配合政府有关部门对疫苗的质量和生产管理进行检查,不便接受记者采访,一旦调查得出结论,会第一时间向公众通报”。此后,面对媒体的狂轰滥炸,康泰生物除了在官网贴出两份分别来自深圳药监局和国家食药监总局的文件,一直三缄其口。
无论最终结论如何,焦虑的人们显然已无耐心等待最终的检验结果,他们将“杀婴者”这顶愤怒的帽子戴在了康泰生物的头上。摒弃坊间对于康泰生物及其掌门人杜伟民的各色猜测,单就此次危机事件出发,以康泰生物的回应来看,其表现堪称失败,用网络流行语则应回以“负分滚粗”。
从根本上看,康泰生物对于危机应对的综合管理能力偏低,应对意识缺乏,且重视度不足。
首先,在反应速度上,它违背了基本的危机公关定律,不仅错过了“黄金24小时”,更错过了“白银48小时”,甚至“青铜72小时”,更自动放弃为自己辩白的机会。在巨大的舆情危机面前,康泰生物试图通过沉默平息事件的可能性基本为零,在面临巨大品牌危机、遭遇重大突发事件时,沉默并不是金,相反,在公众眼里沉默也许就是默认。
其次,在应对的形式和基本的态度上,其对事件的回应,公告也好,通过新闻媒体也好,都是以一种冷漠的、缺乏人情味的语气“自说自话”;随着事态发展,甚至还对舆论形成了抗拒心理,拒绝和媒体进行任何形式的沟通。即便康泰生物必须在调查期间保持缄默,按照舆情管理机制,公司也应深刻体会失子家长的沉痛心情,抱着真诚的态度,向他们和公众致歉,以显示一家企业的负责任态度。
相比康泰生物,同一时间被卷入类似事件的公司天坛生物(行情,问诊)的危机应对相对成熟,反应也更为灵敏。12月24日,有报道称,有婴儿疑似疫苗致死,使用疫苗为天坛生物所生产。其后,天坛生物盘中大跌,同时亦引爆舆情。不过,涉事医院很快向媒体表示,婴儿死亡与乙肝疫苗无关,初步怀疑是窒息死亡。25日晚间,天坛生物发布澄清公告称,公司对相应批号乙肝疫苗的生产和运输过程等方面作了回顾性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该批疫苗产品在生产、检验、批签、储存、运输等环节均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事态仍在继续发酵,但无论如何,这一场“杀婴者”的舆论质疑,加上康泰生物无法令人满意的危机应对,已为这一企业的品牌甚至未来前景,蒙上了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