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者报》分析员 付兴
8月16日,A股市场曾经的第一高价股碧水源遭到3名高管大额减持,其一天内合计套现1.2亿元。这令投资者开始重新审视这家今年股价持续上涨的公司。
碧水源于2010年4月登陆创业板,其号称是环保与高科技并驾的新兴产业公司。2010年上市时,其高达94.5倍的发行市盈率令人惊叹。而此后1年多股价跌幅超过50%,也让投资者们体会到天堂和地狱之间的差距。
今年1月,随着公司业绩不断增长,其股价也再次吸引了投资者的关注。但就在股价刚刚重拾升势之时,公司的各大股东与高管就已迫不及待地开始减持手中股票。除上述3名高管外,碧水源前任副总经理、设计研究院院长梁辉在今年5月底一次性套现1.57亿元。此外,公司其他小股东发起人也跑得无影无踪。
这家曾经“看起来很美”的公司,为何遭遇高管集体减持?
公司的中报暴露了蛛丝马迹。近两年公司业绩主要依靠北京地区及北京子公司的利润贡献,外埠公司经营惨淡为碧水源的业绩增长埋下隐患。
高管频繁大额套现
对碧水源而言,高管持股犹如一枚定时炸弹,在解禁后给其带来很大的减持压力。
根据深交所公告,今年8月16日,即公司上市后第二批锁定股解禁4个月后,公司监事、北京碧水源膜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陈亦力,监事、预算采购部经理周念云,副总经理、董秘何愿平三人合计减持350万股碧水源。
他们此次通过大宗交易平台套现1.2亿元,而当日在竞价交易市场,碧水源的成交金额也仅有6408万元。其中减持最多的董秘何愿平售出150万股,套现5151万元。
此次减持后,碧水源上述3名高管持股比例仍占到公司总股本15%以上。
受此影响,大宗交易信息公布后次日,公司股价便大幅跳空低开,当日跌幅高达5.95%。
对碧水源而言,原始股东大额减持带来的股票下跌已不是第一次。今年5月30日,公司前任副总经理、设计研究院院长梁辉的减持也曾造成股价大幅下跌。作为公司前任高管,梁辉所持股份的限售日期为公司上市后24个月。这意味着,其限售股需等到今年4月21日才能解禁。
但就在其限售股解禁后一个多月,即5月30日,梁辉一天之内就通过大宗交易平台售出了540万股,套现1.57亿元。这一大额抛售在次日导致公司股票下跌4.39%。
相对于高管24个月的锁定期而言,公司一些小股东的限售期更短,仅为12个月。他们的出逃速度更快。碧水源上市首年即2010年的年报显示,公司第六大股东上海鑫联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持有碧水源825万股,占总股本5.61%;自然人刘世莹持有286万股,占总股本1.95%;上海纳米创业持有247万股,占总股本比1.68%。
但截至2012年中报,公司前十大流通股东中以上三家无一在列,公司当前第十大流通股东为富兰克林国海潜力组合基金,其持股占碧水源总股本的0.75%。由此可以推断,上述3名小股东,至少已减持了手中一半的股份。
关系型公司外埠扩张受困
碧水源全称北京碧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最早成立于2001年,公司的主要业务区域在北京。碧水源主要为客户提供污水处理整体解决方案和参与市政建设工程,而近年来也因其公告中所称的“膜生物反应器(MBR)污水资源化技术”倍受投资人关注。
对于公司的靓丽业绩到底是来源于其真实技术含量还是其管理层的“深厚政府背景”,一直受到市场人士非议。而对此《投资者报》也在2010年公司上市伊始就进行了跟踪报道,并同时作出了“碧水源:并没有那么美”的相关判断。
从公司近年业绩来看,其在北京的业务发展的确“备受照顾”。2010年、2011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增长60%、105%;而来自北京区域的营收贡献占比为64%、46%,今年上半年占比为56%。公司因此也被看成依靠政府的关系型公司。
从财报来看,公司北京地区业务发展良好,但若从公司与外省当地公司共建的联营、合营子公司来看就不那么乐观了。
碧水源共有16家主要子公司,北京7家,外埠9家。2011年,外埠子公司贡献最多是云南水务产业投资公司和江苏碧水源环境科技公司,两家公司分别贡献利润6639万元和1799.7万元。但今年上半年两家公司净利润大幅缩水,两家仅分别贡献利润759.8万元和24万元。其他7家外埠公司有5家亏损。
对此,山西证券环保行业分析师认为,这是受行业特有的季节性影响,“上半年的工程通常要到下半年入账”。
从公司2010年~2011年营收来看,公司上半年营收大概只占全年的1/5。但即便如此,公司9家外埠公司2012年的盈利仍不容乐观。
其中,子公司云南水务产业投资的收益更是远低于其期初的盈利目标。根据公司当初可行性研究分析报告,该公司2011年实现净利润7177万元,2012年实现净利润1.6亿元。2011年公司算是勉强完成目标,但其今年上半年仅759万元的净利润恐怕很难达成2012计划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