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报记者 肖中洁 张飒
在稳增长的大背景下,停滞逾三年多的信贷资产证券化已经悄然重启,此举或意在为银行注入流动性推动其加大放贷力度。
多位银行业知情人士昨日透露,监管层已经于近日下发通知,要求各家商业银行申报信贷资产证券化的项目方案,首期额度为500亿元。监管层将对银行申报的资产证券化项目予以筛选放行,首期放出的500亿元额度有望集中在今年消化。
“在金融危机以前,资产证券化曾小规模试点,但因金融危机而叫停。这次发文其实就是宣布资产证券化正式开闸了。”一位知情人士指出,此举将为银行释放出一定量的贷款额度,释放流动性,不过500亿元额度与银行业总资产相比如同冰山一角,对银行而言,其实可腾挪出的贷款空间有限,提振市场信心的作用更大。
所谓资产证券化,一般指将缺乏流动性但能够产生未来现金流的资产,通过结构性重组,转变为可以在金融市场上销售和流通的证券。信贷资产证券化就是将银行信贷资产,通过在资本市场上发行证券的方式予以出售,以获取融资。
在2005年-2008年,中国曾让数家银行试点信贷资产证券化,但在金融危机爆发后被叫停。
以中小企业为主
据上述知情人士透露,此次监管层要求打包的信贷资产要分散,即行业要分散、客户也要分散,此外还要求银行自行持有的资产包份额不能超过5%。
在此基础上,监管层还提出更多要求以控制风险。此番开闸的资产证券化还新要求银行必须在对资产包评级时找两家评级机构进行评估,取较严的评估结果为准。而在此前的试点中,仅需要一家评级机构作出评级。
此外,根据此前的试点经验,银行大多将中长期贷款打包进行资产证券化,也会对少量不良贷款打包。前述知情人士称,以上遴选项目的要求都是为尽可能地降低风险,保护投资人。
另一股份制银行投行部人士告诉早报记者,在品种选择上,此次以中小企业信贷资产证券化为主,还将尝试地方融资平台贷款证券化,以及水利贷款、涉农贷款、消费贷款等证券化。试点机构范围进一步扩大,符合条件的部分城市商业银行准予开展试点。
“严防衍生成复合产品”
值得注意的是,知情人士昨日均主要提到重启要经过监管层审核,这或仍显示出监管层谨慎的一面。
该人士透露,实际上早在年初,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就已把试点方案上报,此次下发应该是中国人民银行和银监会就该事项达成了一致。
显见的是,中国人民银行去年就曾宣布国务院已放行信贷资产证券化扩大试点,并将该工作列为2012年工作重点之一。
但如何控制风险则是监管层面临的一大难题。
对此,中国银监会副主席周慕冰在近日出版的《求是》杂志上撰文指出,要鼓励商业银行选择质量好、收益稳定的贷款作为基础资产,在坚持结构简单、规模可控、信息透明的原则下推进信贷资产证券化,坚决防止将单级证券化产品衍生成复合产品。
不过他也提到,要研究推进信贷资产的证券化创新,因为资产证券化可以增强银行流动性,降低加权风险资产规模,缓解资本占用压力。
交通银行行长牛锡明5月初在接受采访时也指出,信贷资产证券化推进还有三个问题要解决:一是风险的问题,不能让风险随着信贷资产证券化扩散出去,因此在此过程中,商业银行还应留有一定比例的信贷资产,而不应该把它们全部卖掉;第二,就是交易平台的问题,信贷资产证券化如果按照合同去交易,手续太复杂,它应该有一个交易平台,让大家用比较简洁的方法去交易;第三是监管整合的问题,信贷资产证券化推广后涉及若干个监管部门,在监管政策和制度上可能要有一个整合。
监管层“吹风”放松信贷 另外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是,在创新与控制风险考量下,信贷资产证券化小步重启或难以缓解银行流动性压力的问题。
知情人士另外透露,尽管监管层没有如2009年一般向银行新增更多贷款额度,但为保证信贷供给,监管层已在近期向银行吹风,银行可提前使用下一阶段的信贷额度进行投放,银行在提前“支取”信贷额度之前须向央行报备征得同意。
亦有大行人士透露称,监管部门近期调研了部分银行,主要关于存贷比和信贷规模限制是否合理,可能会考虑有所松动。
实际上,即便不为稳增长增加银行的流动性,信贷资产证券化的推出似乎也势在必行。
显见的是,随着新资本协议的逐步实行,银行的资本压力已越来越大,单纯的靠增加资本来扩大经营规模显然不太可能,而进行信贷资产证券化也是可行的道路之一。
对此,牛锡明此前在呼吁继续推进信贷资产证券化时也提到,信贷无法永远按照这种模式发展下去,因此现在应该开始考虑信贷资产的多元化,使其保持流动性。他说,近几年,特别是2009年以来,中国的金融资产发展非常快,中国的信贷总量从2009年到现在增加了25万亿元。去年年底,人民币信贷总量已经达到了55万亿元,预判今年金融信贷增长的量也不会低于去年。再过几年信贷总量突破100万亿元的可能性是有的。
“在我们现在的信贷资产中,有大量的优质资产,这些资产的期限是比较长的。但它本身是优质的资源。现在惟一缺少的是流动性。这对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各家银行经营的流动性都是有好处的。”牛锡明说。
信贷资产证券化一波三折
中国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始于2005年。监管机构首先发布有关试点管理办法,随后国家开发银行和建行分别进行了信贷资产证券化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发行规模为71.96亿元,2006年发行规模达115.8亿元。
2007年,信贷资产证券化进入扩大试点阶段,浦发银行、工行、兴业银行、民生银行和中信银行等陆续加入第二批试点队列。规模不断扩大,延伸到不良资产,当年发行规模达到178.08亿元。2008年发行规模达302.01亿元。
截至2008年底,信贷证券化业务试点共发行667.85亿元。金融危机爆发后,监管机构出于审慎原则和对资产证券化风险的担忧延缓了市场发行速度,并于2008年年底暂停了信贷证券化试点。从2009年以来,资产证券化进程停滞。
去年以来,重启资产证券化再度提上日程。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士余曾在公开演讲中表示:“当前推进资产证券化产品发展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紧迫。”
今年2月2日至3日召开的中国人民银行2012年金融市场工作会议明确提出,继续推动信贷资产证券化等金融创新,积极稳妥地发展安全、简单、适用的金融衍生产品,为银行转变经营模式创造条件,提高其抵御风险能力与服务实体经济水平。随后,有消息称,包括国家开发银行在内的多家商业银行已开始着手新一轮资产证券化试点。
对此,中国农业银行战略管理部宏观经济金融研究处副处长付兵涛此前也提到,在金融危机过去以后,大家对资产证券化更加理性了。在美国资产证券化或许已经过度了,但是在中国的发展还很不足,还处在初级阶段,在经过这些年的反思以后,还是应该平稳推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