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高盛高华IPO颗粒无收,事实上,其2010年在这一领域也是白卷一张。自2007年以来,高盛高华在A股市场首发承销数目一共仅有三例,承销金额共226亿元人民币。
失意A股IPO
2010年,沪深股市荣登全球IPO市场榜首,共有347家公司通过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在A股市场上市,募资约4900亿元人民币,较上年增加近160%。就IPO融资规模而言,中国已经连续第三年占据这一位置。合资券商中,中金公司位列总承销规模榜首,五个项目承销保荐收入约为7亿元。
普华永道预计,今年中国在新上市公司家数和IPO筹资总额方面将再次领先全球,筹集总额可能再度超过4000亿元。
而曾以强势姿态进入中国的高盛,其合资券商高盛高华则在2010年至今未有一单首发项目。
毋庸置疑,中国市场是国际投行大鳄们的必争之地。Wind数据显示,2007年至今,合资券商在A股市场首发承销中共募集资金3883.9亿元,分享承销与保荐收入68亿元。其中,中金公司一枝独秀,揽入承销与保荐费用39亿元,完成19单IPO项目,另一合资券商巨头瑞银也不甘落后,共承销12家上市公司,获得16亿元收入。
相形之下,同样背景雄厚、名声在外的高盛高华则颇显落寞。尽管在并购等领域做得风生水起,承销债券亦收入颇丰,但在近5年的时间里,仅斩获3单IPO,承销与保荐费用为4亿元,仅为中金的1/10,瑞银的1/4。
2007年至今,高盛高华在A股保荐上市了中国平安、招商证券(600999,股吧)和宁波银行(002142,股吧),参与了宁波银行的增发。此外,还牵头保荐了中石化230亿的可转债和2007年中石化分离债项目。
今年以来,外资进入证券领域提速,华英证券、第一创业摩根大通、摩根士丹利华鑫三家新合资券商成立。其中,新成立仅2个月的华英证券已完成了第一单IPO,其保荐的山东龙力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7月28日在深交所上市。新的竞争者不容小觑。
进与退
一位高盛高华业务部门的人士向本报表示,在A股发行IPO项目时间长,成本高,从项目开始到上市发行,差不多要持续3年时间,最后收益如何很难保证。而且高盛的人力成本高,做一个IPO项目要投入的人力远大于做债券或并购,对高盛高华来说,这不是划算的生意。
一位接近高盛的人士也认为,高盛并不热衷于做国内的IPO,尤其是现在国内投行竞争激烈,在压价很低的情况下,IPO的利润不如以往丰厚。
证监会保荐系统信息显示,高盛高华有70位投行人员,其中,保荐代表人仅有10位,与国内诸多券商动辄几十位、上百位的保代规模相去甚远。而其他合资券商,如瑞银证券的保荐人团队有24人,中德证券也有22人,明显多于高盛高华。
在团队分工上,瑞银、中德采取A股和H股团队分开运作项目的方式,这也是目前合资券商普遍的做法。
而据一位高盛内部人士介绍,高盛的团队不因市场而分,他们会根据项目的情况和客户的需求来选择市场,如果觉得A股市场更适合客户,就会推荐客户在A股发行,如果觉得H股适合,就放在H股做。
对此,国金证券(600109,股吧)一位投行部人士认为,人力成本不是大的问题,券商之间人力成本差不多,关键是要有项目,有项目才有收益,只要有收益,人力成本很快就能弥补。他认为,合资券商的主要短板还是在于项目来源上。“高盛的模式是选择大的和有意义的项目。”前述高盛内部人士表示。而这一发展策略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高盛高华在IPO项目上的突破。
不过,在近年大型优质企业上市项目中,很难看到高盛的身影,中金、中信、瑞银等则有分食。中金更是依靠参与7家大盘股公司项目,赚得了16.9亿元的承销收入。今年上半年,瑞银仅依靠比亚迪(002594,股吧)和庞大集团(601258,股吧)这两单,就坐上了A股首发IPO承销第5名的交椅。在IPO火爆的中小板块和创业板,合资券商集体失语。
上述国金证券投行部人士认为,在企业资质上,合资券商处在“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状态中。合资券商比较关注大的企业项目,但在国内缺乏国资背景的情况下,包揽大项目的能力会打折;在小项目上又拼不过民营券商,同时还碍于大行的面子,对小企业比较挑剔。
此外,上述高盛高华业务部门人士透露,“现在做项目,与业务相关的许多事情,我们都要经过内控部门的核查,这导致办公效率比以前低下了很多,也一定程度上拖了业绩的后腿。另一方面,我们审查企业的资质比以前更严格,这也导致了我们IPO数量的减少。”
高盛高华CEO蔡金勇曾对媒体表示,在A股IPO项目方面,高盛高华积蓄了很令人兴奋的项目储备,会在今后一段时间进入市场。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顶尖财经网无关。顶尖财经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