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国家节能减排的大力提倡,“十二五”期间,新能源汽车已经被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成为当前中国汽车产业的主旋律。
在今年的“两会”上,工信部部长苗圩表示,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已上报国务院,并有望今年上半年公布。该规划制定了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方向,中国将投入相当大的资金力量来扶持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发展。
时至今日,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尚未形成一个完善的产业化体系,很多老百姓也不太认可仍处在襁褓中的新能源汽车。
海南省的全国人大代表、东方市市长吉明江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老百姓之所以不认可新能源车,原因有三:第一,新能源车是一个新生事物,老百姓的认识是循序渐进的,这需要一个过渡期;第二,目前,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产品还处于试验推广阶段,多轮验证方面的产品还很少,在技术上,大家会有一些担心;第三,其性价比也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
来自世界电动车大会期间的一份调查显示:由于充电站过少、充点困难、续航里程短等原因,近50%的受访者表示即使有6万元补贴,也不会考虑购买电动汽车。
“当前,私人在国内购买新能源车,享受到的优惠更多是购车补贴和电动汽车充电补贴,缺乏更为立体的全面支持政策。”渤海证券汽车行业分析师冯冲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指出,要出台立体全面的政策,才会更有利新能源车的推广,这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例如,免收停车费、免收过桥费、甚至可以走快速车道等。
对此,吉明江建议道:“我们可以用公交车和出租车来普及新能源汽车,从而促进私人来购买新能源汽车。通过在公交车、出租车领域普及新能源汽车,起到一个推广作用,这样一方面能够带动相关资本积极参与到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中来,建立更多的基础配套设施;另一方面也能够让消费者更多地认识和接受新能源汽车。”
此外,标准的难以统一,一直是新能源汽车发展缓慢的症结所在。中投顾问新能源行业研究员李胜茂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报》记者采访时指出:“目前我国出台过的一些标准,都不是很具体,也不是很全面,更没能涵括整个产业链条。这就造成了地方保护主义抬头,不能在全国大面积地推广。”
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年“两会”期间,有代表提出我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产销不成比例,实际利用率较低,这表明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市场化道路还很漫长。
要让新能源汽车走进市场,打开市场化的道路,需要企业、政府和消费者多方结合。首先,企业必须尽到责任,更加注重核心技术的研发,向市场推出性价比合理、性能可靠的产品;其次,政府的税收和补贴政策要到位,鼓励人们使用新能源车,比如在车辆购置税等方面给予一定优惠,也要加大配套设施的建设;最后,消费者要慢慢去认可和接受。
“其实新能源汽车要想得到消费者认可,最终还是要看产品自身的质量和性价比。”吉明江表示,“只要企业能拿出消费者可以接受的性价比较高的产品,政府才能够加大引导和推广,消费者接受新能源汽车也是自然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