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盛还记得2001年刚到浙江龙盛兼职时的情形。那时,公司还是典型的本土企业,员工都说上虞话。“我是杭州的,还能听懂一半,如果是北方来的,那可就一句也听不懂了。”
常盛是浙江龙盛的董事兼董秘。如今,在浙江龙盛的办公室通行的不仅有普通话,还有外语,而公司不但走向全国,还走向了世界。
开疆拓土两大利器:
股权投资和并购
借助股权投资和并购,浙江龙盛给自己开辟出了一片广阔的天地。
多年来,这家公司一直在国内进行股权投资。截至2011年上半年,该公司私募股权投资累计达到5亿元,投资对象有依顿电子、云海通讯、东营陶瓷、锦州银行等。目前,该公司投资的滨化股份(601678)已经上市,这部分股权市值已达7.55亿元,而投资成本仅为1.43亿元。
这种强烈的投资意识,也为浙江龙盛的国际并购提供了练兵机会。
其实,早在2007年,浙江龙盛的PE投资就已跨出国界,2007年10月,浙江龙盛全资子公司桦盛有限公司与印度KIRI染料化工有限公司签署《股权认购协议》,桦盛公司认购后者股份111.89万股,投入金额1.29亿卢比,此后印度KIRI顺利上市。双方还成立了合资企业LonsenKiri公司,并于2009年7月20日正式投产。
常盛介绍说,投资印度KIRI并不太难,因为同属染料行业,彼此之间非常了解,“他们找上门来,希望有同行投资,这对外界认可这家公司有好处。”
而正是这次跨国投资,为浙江龙盛今后收购德司达引来机会。德司达产品高端,平均价格卖到浙江龙盛的5倍~6倍,当时处于破产拍卖的境况,拍卖之后的资产无债务、法律、专利等风险。如能并购德司达,浙江龙盛不仅可以扩充产品线,还可借机进入欧洲市场。
常盛说,当中介机构普华永道询问浙江龙盛对收购德司达有无兴趣时,KIRI其实早已向浙江龙盛表达过要收购德司达的想法。KIRI早在2010年1月下旬就表示需要浙江龙盛帮助,浙江龙盛当天就决定参与此次并购,并在5天内将材料准备完毕,当月31日与新加坡KIRI控股有限公司签订《可转换债券认购协议》。几天后,即经由印度KIRI公司分两次完成了对德司达的收购。
财技练习小试牛刀:
可转债一展身手
在并购中使用可转债的方式,在中国企业中鲜有听闻。常盛告诉记者,这也是被反垄断申报等境外并购程序逼出来的。如果直接采用股权收购方式,许多国家都要求进行反垄断申报,股权收购需要反垄断审查结束之后才可以进行,这样一来最快也需要数月时间。以本次收购为例,就需要在葡萄牙、土耳其、巴西和中国4个国家进行反垄断审查。正因此,常盛提出了可转债方案,有效规避了反垄断审查风险,立刻就得到了KIRI的赞同。
并购中的一个细节让常盛很感慨,“印度公司在国际合作和并购中的经验要远远领先于中国公司。”常盛说,不仅仅是语言,还有财务、法律方面,印度公司都是跟国际接轨的。与龙盛合作的印度KIRI公司老板毕业于哈佛大学,所学专业即为并购,极具国际视野。
当然,浙江龙盛的国际并购经历也并不总是一帆风顺。其中,语言问题就是难过的一关。常盛给记者讲述了一个细节:有次工作期间,一名外籍工作人员突然气呼呼地走掉了,原因就是翻译表达有误。为了解决语言关,该公司将德司达的总部搬迁到了新加坡,并决定多聘请华人工作。
中国不少公司海外并购往往以失败告终,原因之一就在于人力资源方面。不过,对德司达工作人员的安置问题,在当初拍卖之初就已约定,德国的3家工厂,计划关闭1家,另外两家转移到印度。在采购方面,浙江龙盛成立了浙江德司达公司。因为德司达面向全球采购的原料、半成品、成品绝大部分是在中国订购的,中国的采购量占60%,印度的采购量占逾30%,此举可以帮德司达节省开支。并购后,德司达今年上半年销售收入达2.94亿欧元,并实现了扭亏为盈。
“照这样下去,我们迟早会债转股。”对于下一步,常盛早已成竹在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