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菱钢铁(000932)一季度离奇亏损2.7亿元令投资者倍感诧异:在2010年钢铁行业逐渐复苏的大环境下,各大钢企一季度均实现了盈利,唯有华菱钢铁逆市亏损。
然而在公司意外报亏的同时,公司高管的薪酬却节节攀升。市场不禁质疑:上市公司的天价高管薪酬究竟是一种激励还是自利行为?
高管薪酬节节攀升
华菱钢铁高管的薪酬问题已经不是第一次被市场质疑。
2009年5月9日,公司曾发布提示性公告称:“公司高管薪酬与经营业绩是密切挂钩的,由于2008年公司业绩下滑,公司2008年度高管薪酬也将相应减少,具体数额将在2009年年度报告中予以披露。”
按照公司的相关规定,华菱钢铁历年年报中披露的高管薪酬均以上一年度经营成果为计算基础,为上一年度的税前报酬。也就是说,公司2009年年报中披露的薪酬数据为2008年度公司高管的薪酬,2008年年报中披露的是2007年高管的薪酬,以此类推。
然而,公司于2010年3月19日发布的2009年年报却令投资者再度生疑:既然公司高管薪酬与业绩挂钩,为何在2008年业绩下滑的同时,高管薪酬却不降反升?
2009年年报显示,在公司总部领取薪酬的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年度报酬总额为1559.67万元。其中,董事长李效伟报告期内年薪125.48万元,风险准备金24万元,报告期内从公司领取的报酬101.48万元;董事曹慧泉、汪俊、谭久均报告期内从公司领取的报酬分别为95.32万元、79.38万元、79.38万元。
而2008年年报中表明,在总部领取薪酬的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年度报酬总额为927.16万元。其中,董事长李效伟报告期内年薪118.99万元,风险准备金23.71万元,报告期内从公司领取的报酬95.28万元;董事曹慧泉、汪俊、谭久均报告期内从公司领取的报酬分别为89.96万元、75.05万元、75.05万元。
从上述两份年报对比可见,在公司净利润下滑47.06%的2008年,公司高管从企业领取的报酬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均有所增加。其中,董事长李效伟年薪较2007年增长了6.5%。
而这与公司在年报中年年必提及的“高管薪酬以上一年经营成果为基础计算”相违背,也与公司去年澄清的公告内容大相径庭。
就在公司的激励机制被市场质疑的同时,公司发布的亏损2.7亿元一季报也令投资者惊诧不已。
2010年伊始,钢铁行业逐渐复苏。钢铁行业的龙头宝钢股份(600019)以第一季度39.3亿元的零利润高居榜首,武钢股份(600005)实现了2.9亿元的净利润,首钢也以4821万元的净利润保持了盈利状态。相比之下,华菱钢铁一季度亏损2.7亿元令市场大失所望。
激励还是自利?
近年来,“天价高管”在市场引起了极大的争议。伊利股份(600887)的股权激励措施使得高管获得高额薪酬,却直接导致了公司的亏损;中国平安(601318)董事长兼CEO在2007年总薪酬高达6616万元,成为中国A股上市公司迄今为止薪酬最高的高管。
据统计数据显示,2004年—2008年,不含股权激励和股票激励,上市公司高管的平均薪酬水平翻了一番左右,前三位高管的薪酬总额从2004年平均60万元,提高到2008年的116万元。
“薪酬制度设计得当,能够降低代理成本,激励管理层努力生产经营,增加公司价值,但是如果设计不当,就可能引发管理层为了追求个人利益而牺牲股东利益。”东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一位财务学教授告诉本报记者。
那么在中国目前的市场效率下,上市公司高管的薪酬是否与现金绩效有关?是否与股东回报和公司价值相关?能否降低股东与管理层的代理成本?高管是否利用其对公司的控制权影响自身的薪酬水平?
对此,厦门大学管理学院吴育辉博士与吴世农教授收集了2004年-2008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有关数据后,研究发现:现金绩效、股东回报和公司价值均与高管薪酬没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从而表明高管存在“白条利润”换取“现金薪酬”的自利行为;而高管薪酬也并没有降低公司的代理成本,反而提高了代理成本,表明高管薪酬并没有激励效果;高管控制权与高管薪酬显著正相关,表明高管岑在利用其控制权提高自身的薪酬水平。
“既然高管薪酬水平的提高是高管的自利行为,并无激励效果,那么上市公司是否还应放任高管薪酬无节制地增长?既然高管控制权对高管薪酬有显著影响力,那么上市公司应进一步加强公司治理,预防和制约高管在薪酬制定过程中对其控制权的滥用。”吴育辉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