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货币基金从2003年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了一种无论是对机构客户还是对中小投资者而言都必不可少的投资工具。今年以来,货币基金规模更是从年初的4.5万亿迅速上升至三季度末的6.57万亿的历史高点。伴随着货币基金规模爆发式的增长,严格监管成为大势所趋。前不久,证监会颁布了《公开募集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流动性风险管理规定》,对于市场关注的货币基金风险防范做了严格的规定,对流动性风险敞口的各个维度指标在进行了一系列的量化的基础之上又进一步收缩,这对货币基金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管理要求。
在笔者看来,流动性风险管理的防范,有着极大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我国的货币基金经历了四次赎回潮。第一次在2006年,一方面IPO重启对于短期流动性资金的大量抽离,另一方面在于部分货币基金所持债券出现违约引发系统性赎回危机。第二次在2009年,货币基金收益率不断下行、吸引力减弱,股市升温引发大规模的资产配置转移赎回。第三次在2013年,机构争相赎回以获得流动性。第四次是去年年末,国海事件发酵,资金面极度紧张,造成市场集体赎回行为。总结货币基金经历的四次赎回潮,流动性风险产生的直接原因是投资者集中赎回,资产价格下跌、基金收益率的相对下降从而引发的组合层面及市场层面的风险。巨额赎回一旦发生,往往具有自我实现的特性,形成“资产价格下跌—集中赎回—抛售基金资产”的恶性循环,最终引发全面的流动性危机。货币基金作为大类资产配置的底层产品,既是银行理财等大机构的“标配”,也是普通投资者不可或缺的现金管理工具,在收益性、流动性两者之间,流动性是投资管理的核心。
从投资的角度出发,要做好货币基金的流动性管理,笔者有以下三点心得体会。
首先,在货币基金投资决策上,要以核心规模作为流动性管理的基础。随着货币市场基金规模快速增长,持有人结构进一步多元化,产品类型进一步丰富,包括场内货币、机构货币、电商货币等,要根据基金持有人的类型、渠道、管理诉求,了解在不同市场环境下和收益率水平下,投资者可能出现的申购赎回行为。根据组合长期管理经验及投资者行为分析的数据分析,可确定组合在极端情况赎回后的组合规模。这一部分规模即为其核心规模,可进行高收益、长久期资产的配置,并且以提高收益率为目标。而剔除核心规模之外的资产,标的选择就要以高流动性作为第一要务。围绕核心规模的变化,基金经理可以结合投资者的行为特点,根据市场判断提早进行现金流安排,以保证组合的流动性。
其次,在货币基金管理方法上,对流动性管理要有一定的体系和框架。一方面,影响货币市场资金面的因素非常复杂,需要建立起一套完整、有效的分析框架,自上而下地建立宏观市场分析、货币政策分析、资金面及机构行为的框架。另一方面,基于资金面分析及货币市场利率在中短期内所呈现的特点,把握市场的阶段性特征,并结合不同货币基金的产品定位和流动性要求,制定相应的久期策略和资产配置策略,从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个方面,把握住组合的流动性。
最后,在货币基金管理理念上,要做到知行合一。货币基金的投资管理是一个长期坚持、不断提升的过程。知就是要不断去了解,去体会,去琢磨投资相关的各种信息,保持与市场上主要资金供给方、需求方的良好沟通渠道,用专业的眼光去分析每一个信息点,用清晰的投资逻辑去判断短端市场的走向,先知方能后行。而在执行的时候,关注每个看似琐碎的投资细节,细节处可能蕴藏巨大的风险或机会。每一次系统性的资金紧张都有市场的预兆或信号,要时刻保持警觉,一旦发现问题,及时进行修正,缩短组合久期、变现组合高流动性资产,增加组合的灵活度、控制相关风险。
达尔文曾说过:“在大自然的历史长河中,能够存活下来的物种,既不是那些最强壮,也不是那些智力最高的,而是那些最能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够感受到大环境的变化并适应是一种能力,主要是洞察力和推理能力。”越来越多的投资者会认识到货币基金提供了相当于存款的高流动性,又提供了更高的收益,流动性管理的需求将真正觉醒。在经济转型大背景之下,既要严格符合监管目标,更要不断打造并妥善管理既能够满足、丰富投资者需求的投资标的。投资之路任重而道远。只有抓住流动性风险管理这个核心要点,才能不断进步与创新,打造行业一流的汇添富现金管理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