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定增基金无疑是除了黄金类、消费类主题基金外,为数不多有吸睛效果的投资品种,特别是随着公募定增基金的不断铺开,普通投资者以往所面对的资金高门槛、专业性不足等问题迎刃而解。
不到9个月时间,今年就已诞生多达15只公募定增产品。火山财富注意到,虽然公募这边定增发行火爆,但在私募定增方面,却出现了因定增项目价格过高未能建仓的情况。
此外,虽然市场整体再融资规模依旧庞大,但8月以来的审批节奏似乎有所放缓。其中,不多见的非公开发行被否再次出现,再加上定增项目折价率的连续走低,在这些因素的叠加影响下,定增梦似乎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
公募火爆私募保守
截至目前,今年以来已发行和正在发行的共有15只定增基金,涉及9家基金公司。从募集情况来看,产品之间的规模差还是比较大,较低的规模为6.3亿元,规模较大的如财通多策略升级和财通多策略福享,募集规模均超45亿元。
另外,正在排队审批等待发行的定增基金也不少。单单从证监会基金募集申请核准进度公示表来看,进入7月份以来,基金名称中包含“定增”的产品就多达16只,其中九泰旗下定增基金依然是申报主力。
火山财富注意到,公募定增往往在提到参与定增的优势时,总会提及折价率及目前大盘的点位,从历史数据来看,当沪指位于3000点到3500点之间时,参与定增的项目大概率实现正收益。有意思的是,当公募定增产品发行如火如荼时,有私募定增产品却因定增项目的价格过高,未能建仓。
玄甲金融投研总监衷亚成表示,“与公募基金投资风格不同的是,私募追求绝对收益,客户资金是生命线。因此,在定增竞标时出价会相对保守,结果也就往往使得私募会憾失优质标的的份额。”
所谓价格过高,出价相对保守,言下之意就是定增项目的折价率没有那么诱人了。
对此,衷亚成也进一步指出,“随着市场投资的趋同性,导致定增市场中标价较正股市场价折扣率不断提升,安全垫越来越小,使得投资定增市场变得越来越不安全,定增投资者的获利更多依赖于上市公司的市值管理,而这往往存在很大不确定性。”
三年期折价连续下滑
说到定增折价率越来越没吸引力,那究竟下滑有多明显呢?先来看看较早之前成立的财通多策略精选,其平均7.6折参与26个定增项目,截至7月15日,所投项目加权平均浮盈达到19%。但这种平均7.6折的折价率,在最近几个月似乎已经是不可能存在的“优惠”了。根据九泰定增投资中心统计,8月定增发行折价率16%,环比继续降低。如果去掉宁波港,发行折价率为18.2%,与7月份17.6%相比略有回升,但仍然远远不及5月以前25%~30%的折价率水平。
值得关注的是,其实3年期定增的发行折价率不仅仅在8月表现较低,最近4个月都表现出下滑趋势。九泰基金相关人士表示,这可能与证监会逐步释放的市场化信号有关,比如部分公司在发行的定增方案中补充规定,“若发行价格低于发行期首日前20个交易日股票交易均价的70%,发行价格则调整为发行期首日前20个交易日股票交易均价的70%”。
同时相关人士还指出,虽然盈利空间收窄会影响投资者热情,但证监会的这种倾向已逐步向市场蔓延,使得部分上市公司在临近发行时不想股价过快上涨,尤其是在价格已定的3年期定增且大股东参与的情况下。
不过相比于3年期,8月份1年期定增折价率倒是回升较多,整体1年期定增发行折价率达到18.6%,高于7月份的14.3%,以现金方式认购的1年期定增折价率达到13.5%。业内人士指出,这预示着投资者正在逐步回归理性,也有可能与限制银行理财资金参与非公开发行有关。
审批节奏放缓
此外,在定增市场,除了发行规模、折价率等方面的变化,审批环节也是不得不关注的一大看点。根据九泰定增投资中心数据统计,截至8月31日,剔除上市公司停止实施、股东大会未通过、发审委未通过等项目,目前共有1113宗处于不同进度的定增项目,预计募集金额2.67万亿元。可以看出,定增仍然是上市公司融资的主要方式,上市公司通过定增实现并购重组、产业转型的需求依然广泛存在。
不过,在再融资整体依然火热的同时,另据九泰基金数据,8月份57个项目获发审委审核通过,其中,47个项目获得了证监会核准发行的批文,大幅低于7月的104个,证监会审批节奏重新放缓。
有私募人士认为,“目前定增审批节奏的确出现了放缓的迹象,一方面与日趋渐严的监管环境有极大关系;另一方面,定增募投方向是否符合国家改革大方向及与公司主营业务关联度、募集金额大小、是否涉及为复杂的并购交易提供资金支持等,都是目前监管部门审核的重点。总而言之,如今监管更为‘务实’。”
“因此不少项目即使过会,到拿到批文,都需要等待较以往更长的时间,更何况那些已获受理但正等待反馈意见的定增项目。不难看出,监管部门秉持‘实质重于形式’、从严监管的思路,有意放缓再融资节奏。”该人士进一步说道。
就此,九泰基金相关人士也表示,节奏虽然放缓,但鼓励以现金方式认购1年期定增发行。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在这些新增项目中,以现金方式认购的1年期项目数量占比有增多的趋势,这一趋势尤以证监会通过数量表现最为明显,其以现金方式认购的1年期项目数量占比从4月、5月的35%上升至60%多,比例增多明显。
定增被否再出现
相比于此前多家案例并购重组被否,类似走发审委通道的定增被否并不多见,早在今年6月就有公司定增被否。
总的来看,在定增折价越来越没有优势、审批越来越严格的情况下,不管是公募还是私募,参与定增项目的难度都在加大,尤其是找到能带给投资者不错回报的好项目将越来越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