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开债基和混基成热门 委外携手公募进入“蜜月期”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基金频道 >> 基金动态 >> 文章正文

定开债基和混基成热门 委外携手公募进入“蜜月期”

加入日期:2016-8-22 19:28:24

  “委外资金不仅出现在债券基金,还出现在一些灵活配置混合型基金中。由此来看,7月份,仅在公募基金方面,委外资金的增幅就有可能超过了1000亿元。”济安金信基金评价中心主任王群航预计。

  一面是“无处安放”的银行理财资金,另一面是基金公司规模扩张的冲动,热钱涌入推高了公募设立专户和“打新”的热情。虽然《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中指出,基础类业务不能投资货币基金、债券基金以外的证券投资基金,但从基金公司近期发行的定制产品类型看,除了定开债基,混合型基金也是热门品种之一,委外携手公募已经进入“蜜月期”。

  银行的巨额理财资金,为何开始“扎堆”理财市场?运作基金收益的专业团队大多非银行从业者,其中风险又几何?集体赎回的“羊群效应”发生之后,中小基民权益如何保障?市场的种种担忧,似乎也不无道理。虽然借道公募基金,让银行理财又看到了新的希望,但从现状分析,风控仍是绕不过的话题。

  投资流向“遍地开花”

  “委外资金不仅出现在债券基金,还出现在一些灵活配置混合型基金中。由此来看,7月,仅在公募基金方面,委外资金的增幅就有可能超过了1000亿元。”济安金信基金评价中心主任王群航表示,虽然就目前而言,纯债基金仍然是委外资金的主要投向,但已不局限于单一的“求稳”策略。

  过去一个月里,多家公募基金推出机构定制产品,有推出七年期定开债基的,有货币市场基金的,也有灵活配置型基金。从产品本身来看,机构眼光并没有局限于传统思维,仅出现在债券基金中,而是“遍地开花”。

  Wind数据显示,截至8月19日,近一个月共有90多只新基金(A、B、C、E类合并统计)成立,其中,有39只基金的认购户数在400户以下,占比在四成以上。此外,有29只基金认购户数在300户以下。从募集规模来看,这些基金的规模不少都是亿元位是整数,后面跟一个零头。例如招商丰嘉、民生加银鑫盈、广发安瑞回报、泓德裕荣纯债等,皆是如此。统计发现,上述39只认购户数较少的基金,主要以中长期纯债型基金、灵活配置型基金和货币市场型基金为主。

  这些以银行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是否获得了较好的收益呢?记者查阅了Wind现有资料。在2015年年报中,机构投资者持有比例占九成以上的基金共有681只。

  以投资债券为主的基金包括中长期纯债型、短期纯债型、混合债基、偏债混合型基金、国际债券型等,这也是机构定制产品最主要的方向。债券基金之所以受到机构青睐,与其收益较稳健、回撤较小有关。以中长期纯债基金为例,去年年末共有78只定制产品,它们的平均年化收益为8.68%,近一年回报为6.71%,最大回撤为-4.21%。

  灵活配置型基金主要以打新为目的,在机构定制产品中占了三成左右。不过这类资金存续并不稳定,仅在有打新需求时出现,在打新收益达不到预期或资金“另有新欢”时,时常出现打新基金由于大额赎回导致净值暴涨的现象。收益是暴涨了,但受益的并不是机构,而是留下来的散户,如易方达新益E、鹏华弘盛C等,都遇到过这种情况。

  而货币型基金以其无风险收益也成为了机构定制产品的主力军之一,去年年末产品数量占总量近两成的比例。近一年里,机构定制的131只货币基金的平均收益为2.80%。

  指数型基金中,以被动指数型基金为主,偶见指数增强型。记者发现,机构青睐此类基金在于手续费较低的ETF。不过这类基金的风险显然比上述三类都大得多。如华安上证180(510180)ETF,最大回撤为-71.03%,近一年回报为-19.35%。

  偏股型包括偏股混合型与普通股票型。由于这类基金业绩受择时择股等人为因素影响较大,故而机构参与较少。不过,在2015年年报中,仍有如长安宏观策略、中欧新趋势(166001)E、国泰价值经典等8只基金得到了机构的支持。

  其他小众投资类型包括对冲基金、黄金ETF、REITs等也受到了机构投资者的关注。其中国内首只公募房地产信托基金REITs——鹏华前海万科REITs于去年7月成立,成立以来收益为11.08%,最大回撤仅为-1.05%,去年年末机构持有比例为91.90%。

  由此可见,机构定制产品总体风险偏好较低,投资中长期纯债的定开债基、分级债基优势最明显。其次为打新基金、货币基金、被动指数基金,一些低风险而收益又相对较高的小众品种也被机构列入投资清单中。

  “资产荒”下资金积压

  对于银行委外资金的具体数额,目前暂未有官方的明确统计。方正证券(7.560, 0.01, 0.13%)(601901)统计数据显示,至2015年底,全市场理财产品余额为23.5万亿元,目前来看,在追求绝对收益的前提下,委外产品占理财产品的规模大概为5%-10%,即大约有2万亿元的理财资金投给基金或券商做优先级的杠杆。可以预见,委外资金的流入会快速增加。

  钱多是有原因的。从来源看,我国居民储蓄率雄居全球首位。数据显示,至今年7月,国内居民储蓄余额已连续3个月突破43万亿元,同时,人均储蓄超过3万元,中国居民储蓄率超过50%。

  广东省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彭澎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高储蓄率的现实是国人投资渠道相对狭窄的体现,而银行在进行投资时却遇上了困难。“以前,银行理财投资于房地产,现在限购政策层出不穷,现实高收益的理财通道也在去杠杆的监管精神之下变得收敛,这部分钱‘抱团取暖’的趋势就出现了。”彭澎说。

  彭澎介绍,目前国内经济处于“L型”阵痛,信贷减速与“资产荒”愈演愈烈。“企业投资意愿减弱,‘资产荒’使得优质金融资产被追逐,比如时下的基金行业。银行贷款增长的主力尚存,但7月份社会融资增长已经放缓,较6月份已经大幅下降。”他表示,同期非金融公司及其它部门贷款首次出现负增长,凸显企业投资意愿的进一步下滑,如今不仅民间投资,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也开始减缓。

  另一方面,企业部门减弱的投资意愿使得银行活期存款迅速增加,导致M1与M2增速背离进一步加剧。同时,实体经济投资减弱也带来金融系统的资产荒,充足的流动性开始追逐金融资产,市场利率全面下行,十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创2009年以来新低。整个银行间的运行都处于资产配置荒的时期。因此,业内人士认为,借道基金也是各家银行“抱团取暖”的一条出路。

  不过,“抱团取暖”的另一层解读是将参与资金委外的银行称作“一致行动人”。王群航表示,委外资金进入基金领域是既有利可图,也存在风险。“基金公司为委外资金开设专户,人才是关键,而银行没有基金公司专业,但银行在择时上确实拥有主动性。目前委外资金主要来自于约100家银行,这些银行有着相同的业务性质和相同的风控标准,一旦基础市场有风吹草动,这些银行对于他们的委外资金‘一致赎回’确实不无共识。”

  业内普遍认为,委外资金青睐公募产品对行业长远发展大有裨益,有助于缓解公募产品的颓势。还有专家认为,虽然机构投资者占比在公募中迅速扩容,但由于公募基金管理透明规范,风险是可控的。

  散户参与严防风险

  从银行、基金、散户三方观点来看,市场对于委外资金进入公募领域,抑或是公募基金为银行打造专门的专户理财通道,都各有自己的小九九。

  “委外投资能够比较好地解决银行理财资金出口问题,对银行而言,就是一个选择合作伙伴的过程。”一家股份制银行零售部人士表示,公募基金等机构的投资较银行更专业,与公募合作,银行能够规避部分风险。

  “赶上市场好的时候,公募一年就有丰厚的回报,但是遇到市场不好的时候,可能就要考验投资能力了。”某灵活配置型基金经理表示,市场不好,基金公司就算求得“真经”,也难换回“真金”。

  “基金公司对银行与基民的服务就是不一样,基金公司都快被银行拐跑了,哪管得上我们。”记者在基金论坛和基金吧中查看相关舆情可知,中小基民不太相信“表面上的繁荣”,更希望获得稳定的收益。

  从公募基金大众参与的本质来看,符合中小基民的利益才是关键。那么,对于定制基金,或者说设计委外资金的基金,投资者应如何应对?专家提醒,这样的基金并非一定不好,但需具备相关的风险防范意识。

  深圳某大型基金公司营销总监表示,委外资金大部分是机构资金,目的是为了盈利,所以此类产品的收益率走低的可能性不高。他说:“这类产品一般都不会对散户进行宣传和销售,散户进来的可能性颇小,所以这方面不用担心。”

  王群航表示,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较为常见的潜在风险有两个:一是净值计算时可能会存在“不公”,即由于机构的赎回,净值计算时相关规则的使用,基金公司可能更偏重机构投资者的利益保护,进而有可能伤害到了没有同步赎回的留守持有人,以至于相关基金的单日净值损失幅度较高;二是机构赎回之后,基金的规模就剩下百万元左右的“零头”,这样的规模,不适合债券基金的运作,且还要每天被计提管理费、托管费等,留守持有人等于天天亏钱。

  王群航表示,可以通过基金成立的公告、定期信息披露中判断基金属性,合理规避风险。首先,在新基金的《合同生效公告》中有三个内容:一是基金的规模。王群航表示,这类基金的规模,通常都在亿元位是一个整数,在千万元位是0,在百万元位是0或1,偶尔会有大于2的情况;二是在投资者户数方面,他表示,最常见的是200多户,当然也有少数300户以上的,最多的有超过600户的,总之,户数都不高;还有一点是发行期限都很短,比如一天或两天,略长的,也仅为一周之内。

  其次是通过定期信息披露进行识别。王群航说:“在定期报告如半年报、年报的最后,会有投资者数量、投资者结构等数据,即“期末基金份额持有人户数及持有人结构”。这里最重要的是后者,如果机构投资者占比极高,如在98%左右,这样的基金不一定不好,因为基金公司一般都不想得罪机构投资者。”来源中国证券报)

编辑: 来源:中国证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