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基金业,有两句话始终有效:第一句叫,市场总有机会;第二句叫,机会青睐有创意的头脑。
比如,今年对整个基金行业来说,应该是个比较艰难的年份。最新公布的
东方财富半年报显示,作为业内最大的第三方销售渠道,东财上半年的基金销售总额相比去年同期大幅下滑。半年销售额从去年的4300多亿元,下降到今年的1600多亿元。
但即便如此,业内依然不乏一些热门的销售品种。比如今年业内单只基金有达到300亿规模的,也有达到150亿以上规模的。这不失为“市场总有机会”的例证。
怎样的基金才能募集到同行几十倍的规模呢?答案恰恰在创新和执行两个方面。
比如上月成立的汇添富上海国企ETF,就属于有创意的指数基金。根据公告,该基金最终募集152亿份,创下7月份的募集纪录。与同期5亿—10亿的基金募集数字相比,上海国企ETF的募集规模达到了惊人的地步。
这是如何做到的呢?原来基金管理人做了一件很创新的事情,就是把上海的国有企业发展成了基金持有人,并动员相关公司以持股认购上海国企ETF基金。
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方面,上海国企手中的持股是单一上市公司股权,而上海国企ETF则是一个组合,国企通过认购行为,把手中持股变成了流动性更好的ETF,一定程度实现了国有资产的流转;另一方面,这些认购的持股本身就是ETF的标的物,以股票认购国企ETF,有助于新基金降低建仓成本。最终的结局就是该基金成为7月份募集规模最大的基金的同时,也获得了比较良好的投资开局。
再比如更早前成立的工银瑞信泰享三年,该基金以封闭三年的纯债基金为卖点,依靠特定的股东背景,对接银行渠道当下理财资金的投资需求,最终创下了300亿元的成立规模。
上述案例能够完成,当然和基金管理人特有的一些资源和历史禀赋有关,但是也不妨碍它给整个行业以启示。
从历史上看,内地基金行业的产品募集历来有较高的同质性,加上高度重叠的发行渠道,新基金发行往往形成“扎堆”和“跟风”的特点。这一方面更大地消耗了基金公司的资源,也常常不能给投资者以满意回报。
在当下的市场,更多的差异化、更大的耐心、更有创新的产品设计,才是行业长久的发展之道。市场总有机会,而机会青睐有创意的头脑。
作者:周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