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8月3日,今年以来,59家公募基金共有93位基金经理离职,虽然大多数离职经理并未透露其离职去向,但据格上理财数据统计,今年离职的基金经理中已有7人在上半年创办或加入了私募基金。也就是说。今年公募93人离职,但仅有7人“奔私”。对此,业内人士指出,由于近年私募快速扩张后行业乱象纷纭,随着监管新规的趋严,私募行业面临洗牌。
93人离职仅7人“奔私”
据了解,截至目前,今年离职的基金经理中已有7人在上半年创办或加入了私募基金。其中曹剑飞今年奔私受到了业内的广泛关注。曹剑飞曾先后在券商、公募基金从事过研究及投资相关工作。今年4月正式从中欧基金离职,并加入源实资产,实际上该私募早在2014年7月便已成立,并于2015年1月取得了私募管理人牌照,目前管理规模超40亿元。
章秀奇今年3月从上投摩根离职,加入了趣时资产。趣时资产于去年9月注册成立,并于今年4月在协会完成了备案。目前已发行9只产品,其中包括3只母基金和6只子基金,管理规模已超过20亿元。据了解,章秀奇曾先后在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及上投摩根基金担任过研究员、投资经理、投资总监,2008年曾获《新财富》最佳分析师称号(策略团队)。
李勇于今年3月从安信基金固定收益部总经理岗位离职,目前为瞰瞻资产的基金经理。瞰瞻资产成立于今年1月,并于5月获得私募管理人资格,目前公司旗下有4只备案产品。据了解,李勇擅长信用债及利率债的深入分析,在投资策略上较为灵活,其曾经管理的“安信目标收益债券”摘取了“2015年度开放式债券型金牛基金”的桂冠。
从光大保德信基金离职的于进杰创办了致君资产,致君资产在去年8月成立,当年9月底便取得了私募基金管理人资格。虽然于进杰今年3月刚离开公募,但早在去年11月底,致君资产便已成立了第一只产品。今年7月发行了第二只产品,目前全部产品均采用股票策略。据了解,于进杰曾先后在友邦华泰基金、光大保德信基金从事过研究及投资工作,期间曾管理5只基金。其中光大红利管理时长超过5年,业绩在同期产品中排名前1/4。
还有今年1月从万家基金离职的章恒加盟合象投资,目前担任总经理及投资总监。合象投资于今年1月成立,不久便遇上了协会备案新规,公司在进行私募管理人备案时曾几经波折,公司的法律意见书曾被协会两次驳回,7月底公司备案了成立以来的第一只产品。章恒先后在东方基金、天弘基金担任过研究员,2011年加入万家基金,在公募期间共管理过2只基金,从业绩来看在同期产品中均位于行业前5%。
戴德舜于今年1月从公募离职,创办准锦投资,其先后在天同证券、中银国际证券从事分析工作,于2004年加入海富通基金。准锦投资于去年4月成立,今年7月通过了私募管理人的备案,目前公司提交的法律意见书已获协会通过,但尚未备案首只产品;此外,朱晓亮于2016年4月离职汇添富,其目前所在的申九资产成立于今年3月,7月中旬完成备案。据了解,朱晓亮2007年加入汇添富做了6年行业分析师,投资偏好成长风格。
私募行业面临洗牌
记者注意到,除了今年奔私的基金经理创办私募外,之前离职的部分基金经理也分别于今年创办或加盟了私募。其中2014年离职的华夏基金经理杨泽辉,于今年2月创办了私募,名为领星资本,为今年奔私大佬创办的唯一一家北京私募。今年7月初,领新资本取得了私募管理人资格,目前已备案1只产品。据了解,杨泽辉在华夏基金期间管理的产品为“华夏蓝筹核心”,管理时间长达3年,期间获得了26.86%的收益,在同期209只产品中排名153位。
还有银河基金总经理尤象都去年创办的璐鑫投资,于今年5月完成备案,但是与其他今年奔私的基金经理不同,尤象都创办的私募公司为股权投资基金,截至目前,公司旗下仍未有产品备案。
据格上理财统计数据显示,部分离职基金经理已确认转战其他资管平台或暂别A股市场,目前已知离职去向的部分基金经理选择了保险、券商资管等其他资管平台。如原富国基金固定收益部的总经理饶刚,目前已加盟东方证券资管,原光大保德信总经理陶耿也确认加盟国泰君安证券资管。此外,原汇添富基金经理陈晓翔离职后有意前往海外读书。
有意思的是,挂牌新三板的思考投资基金经理岳志斌,今年上半年的可计提业绩报酬总计高达2150.19万元,引起了市场的广泛关注,原来私募基金经理可以这么赚钱!岳志斌在业内虽然也是一个大咖,但还谈不上超一线。如果他的薪水都能有2000多万元,那么诸如王亚伟、葛卫东这样的超一线私募经理的年薪,又该是怎样的一个天文数字?
有业内人士指出,相比公募,私募的薪酬体系更为灵活,私募的收入主要来自两方面,管理费和业绩提成。一般情况下,公司会拿走业绩的20%,另外的20%则属于投研团队。而在公募基金众多的上海,一般的基金经理是3万~4万元的月薪,不包括年终奖。现在终于明白为什么这么多公募基金经理要跳槽,但是不明白为什么公募今年93人离职仅有7人“奔私”?难道半年上千万元的薪酬对他们没有吸引力?
对此,有私募人士透露,对于许多新成立的中小私募而言,能够经历几次大幅震荡存活下来,并且还能够稳定盈利的私募不多,而随着一系列私募监管重磅文件的出台与落实,私募行业也面临着洗牌。由于受市场以及监管新规等因素的影响,今年上半年证券类私募经历了有史以来最大的清盘潮。据格上理财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有2209只产品清盘,相当于去年全年清盘产品数量的1.3倍左右。其中股票策略类产品表现惨淡,占清盘产品近八成。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作者:杨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