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化“通道业务”正当其时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基金频道 >> 基金动态 >> 文章正文

淡化“通道业务”正当其时

加入日期:2016-8-1 20:31:51

  过去一周,至少从三个渠道,传来了有关方面要求“压缩通道业务”的声音。这或许表明,在过去几年里,超高速发展的基金业的通道业务,逐步走到了收缩、淡化的时点。

  关于通道业务,业内一直缺少一个正式而规范的定义。但大家约定俗成地,把由基金、基金子公司或券商资管平台募集的,向银行发行的用于吸纳银行资金,再用于购买银行指定投向的产品称之为通道产品。

  通道产品的出现,主要是帮助银行等金融机构达成“规避相关法规限制”、曲线完成信托贷款等业务,并将相关资产转移到表外的目的。这个动作在业内被简称为“脱表”。

  从这个含义上说,这个产品的诞生本身包含所谓“监管博弈”和“监管套利”的目的。这也是相关监管部门一直没有对通道产品表达正面支持的一个重要原因。

  过去,部分基金公司通过这种向银行提供通道,收取一定过桥费用的方式,壮大了自己的管理规模。根据权威部门的统计,业内最大的几家基金子公司的资产管理规模,达到了6000亿至8000亿元量级。这其中有相当比例的业务,属于通道业务。

  但如今,业务环境在变化,业务前景也在变化。

  一方面,宏观的环境有了新的方向。年中高层会议定调“脱虚入实”和“抑制资产泡沫”,明确了下一步的政策方向。另一方面,微观环境也不再那么友好。随着供给侧改革的逐步深入,越来越多的“变通动作”受到监管,越来越多的“踩线创新”被叫停。这样的趋势,业内机构不可不察。

  而随着环境的变化,如今的通道业务,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凭借执照,坐收“万三”或“万五”管理费的业务了。相反,部分业务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有成为“烫手山芋”的可能。甚至保不齐出现“你收他手续费,他要你资本金”的可能,因此,当下主动收缩“通道业务”,不失为一种风险管理手段。

  业内机构回归资产管理本源,重新把业务回归到有核心竞争力的主动或被动的投资管理业务上,这对行业发展是一个推动。依靠股东背景竞争出来的只是暂时的业务规模,只有依靠团队千锤百炼的投资能力斩获的业务规模,才是真正可持续的发展之道。这样的机构,也才是真正可以引领行业发展潮流的企业。

  作者:周宏

编辑: 来源:中国证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