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中时刻,自然是盘点行业上半年业绩的时节。6月30日刚过,基金业规模的排名榜就在行业人士的朋友圈里“刷了屏”。显然,对于上半年的规模“成绩单”,业内人士是时时刻刻牵挂在心的。
对于一个基金公司而言,一年到头至少有四张“成绩单”:产品业绩、管理规模、风险控制、业务创新。四张成绩单各有分工,又相互结合,构成了一个评价的有机整体。
但是,从现状看,基金公司对于管理规模的重视程度往往最高,规模成绩单颇有压倒其他三张成绩单的趋势。这个状况显然是不合理的。
首先,从实际情况看,业绩规模的调控是非常容易的。2016年上半年,基金公司规模增长的前三名,主要贡献均来自旗下货币基金规模的增长。同样,2016年上半年管理规模缩水的基金公司,主要原因也可以归结到旗下货币基金规模的缩水。而相关货币基金的规模缩水,很有可能又和去年末的货币基金超高速增长有关。
总体来看,由于货币基金的存量规模较大,激励费用相对较低,因而成为各家基金公司“调控”规模目标的利器。我们并不认为,所有货币基金的数据都是人为调控的,但是鉴于其中相对低的操作成本,货币基金规模数字的“水分”是客观存在的。这从侧面证实了,对一家基金公司的管理规模进行排名,并不客观。
其次,单纯比较基金规模,没有任何意义。各界人士关注一家基金公司的规模,大致有几个出发点。其一,是认为规模较大的公司抗风险能力较强。其二,是认为,规模较大的公司财务状况较好,综合实力佳,各项服务水平较高。其三,则是品牌效应。总体来看,是归结到了基金运营能力上。
但从实际情况看,基金规模对于一个基金运营能力的影响,随着一家公司规模的递增而逐步减少。尤其是超过了一定存量规模(比如500亿)之后,较大规模的公司管理水平、服务能力不一定比小规模公司更高。从另一方面看,公司规模更大,其面临的管理方面的考验、内部沟通效率的降低等情况,对相关基金的运营是有一定负面影响的。
对基金持有人而言,其获得的回报,和所投资基金的中长期业绩及在同类产品中的排名,关系更为密切;其获得的服务,和一家基金公司的管理水平关系更为密切。在展望未来方面,一家基金公司的管理能力和业绩水平,比规模更重要。
作者:周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