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配置鲜有去处,货币宽松又使得流动“无处安放”。当下,银行委外资金正源源不断地流入公募基金等资管平台。
在基金销售举步维艰之际,银行“输血”对公募基金的意义不言而喻。有业内人士称,委外业务的发展极有可能改变现有的基金生态圈,尤其是银行系公司的
“暴动”的委外业务
公开资料显示,委外业务在2008年~2009年起步于工商银行、光大银行等资管业务相对领先的大行,而中小型银行广泛涉足则是在2014年~2015年。过去两年多时间,发展迅猛。
记者获悉,委外业务的主要参与者为商业银行,另有保险、财务公司等机构少量参与。以银行为例,开展委外业务就是其将自营资金或理财资金委托给基金、券商、信托和私募等公司投资的新模式;也有部分中小银行的委外业务以投资顾问方式操作。
“类似我们这样的中小型基金公司和城商行、农商行合作多一点。”北京一家公募基金总经理助理陈平(化名)对称,四大国有银行的委外业务量大,他们交易对手集中在排名靠前的基金公司,他们对管理规模有要求;股份制银行也有较高的准入门槛,目前没有跟他们有业务上的交叉。
对于具体资金来源,陈平称,这个理财资金更多是同业理财资金,来源于银行之间的授信安排,同业的资金成本比较低,更容易达到低风险的投资偏好的要求。“多数银行不会以个人理财资金对接委外。这有是有,并不多。”
银行委外业务必须有明确的投向。2014年7月银监会印发的《关于完善银行理财业务组织管理体系有关事项的通知》(下称“35号文”),明确不得开展资金池业务,每笔资金要有严格而明确的投资标的。
申万宏源证券基于与银行有委外业务合作的主要资管机构的数据测算,银行委外规模约为14.3万亿元。而根据信托、券商资管、基金专户以及保险资管规模计算,各渠道投向债券的规模为4.75万亿元。其中,委外资金中投向债券的规模为2.01万亿元。
华创证券分析师屈庆称,过去银行更关注委外业务本身的发展空间,包括可以消化多少理财投资的规模,能获得多少的收益。而现在收益已经不是第一位的问题,银行理财更关注委外的风险。
委外改变行业生态圈
一边是公募产品的难发,一边是银行、保险委外资金强大的资产配置需求,在当前的环境下,公募的规模和业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委外业务。
近日,北京一家银行系基金发行了一只封闭三年的债券基金,首募规模为300亿元整数外加4756.91元的零头。认购的持有人235户,仅勉强高出最低200人的成立标准。
众所周知,公募基金要发行成立,必须要满足2亿发行规模和认购户数达到200户的规定。而超过300亿资产的基金,仅200多人认购,这在业内人士看来,正是一只为机构量身设计的“定制基金”。
整个5月份,共有70只基金成立,募集资金总计759.67亿元,扣除上述300亿的巨无霸基金,另外69只基金平均募集规模6.66亿元。差距如此悬乎,再次印证了渠道优势的重要性。
依据基金业协会数据,截至一季度末,规模排名靠前的分别为天弘、华夏、易方达等15只公募基金管理资产规模超过1600亿元。其中,工银瑞信基金、广发基金、建信、中银、招商基金、华宝兴业基金是典型的拥有银行股东背景的基金公司。
“委外增长时代,银行系基金具备二次优势。”北京一家基金公司内部人士曹磊称,一开始银行系基金有着先天优势,股东帮忙卖基金,后来内部推市场化运作对自家基金的销售力度就降低了。现在委外资金的需求如此强烈,第一考虑肯定是放进自家资管平台上去配置。
不仅是公募产品,大量委外资金也涌入了基金专户产品。不过,对于单一投向、上亿元级别的委外资金来说,他们可能更偏好公募产品。相比专户,公募的运作更为透明,每日都有基金净值公布,每个季度都有季报。
公募产品“量身定制”
一边是“无处安放”的银行资金,一边是基金公司规模扩张的冲动。在目标一致的前提下,银行委外资金大量流入公募基金或专户产品中。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是,近来新发基金产品的机构比例正在大幅上升。
华南一家基金公司内部人士曹磊(化名)对称,去年“股灾”之后,机构热衷配置一些低风险资产,债券基金成为一个较为主流的品种。按照机构的需求,A、B、C类别的产品逐渐多了起来。
而投资于固定收益产品,要维持4.5%左右的收益率,对于机构来说,启动杠杆或是大概率事件。如果把杠杆比例压低,则收益率水平可能会更低。
为此,定开债基成了近期基金公司的热门产品。“一般是封闭三年后再开放。”陈平称,只有流动性要求不高,基金公司才有可能保持高杠杆,保证收益率。近期兴业基金推出的五年期定开债基应该是行业一个典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