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政”山雨欲来 基金子公司百亿增资潮涌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基金频道 >> 基金动态 >> 文章正文

“新政”山雨欲来 基金子公司百亿增资潮涌

加入日期:2016-5-30 10:47:03

  日前,监管层下发三则关于基金子公司的征求意见稿震动业内,这或许意味着基金子公司野蛮生长时代的结束,二次创新时代的到来。

  记者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基金子公司人士处了解到,多家公司近期工作重点均是根据征求意见稿进行战略和业务调整。更有人士直言,已经连续开了多天会议,转型焦虑感在业内持续升温。

  目前来看,基金子公司当前最紧迫的是提高净资本水平,未来或有百亿增资潮,另外,业务结构也必须作出大幅调整,从过去通道业务为主,转为主动管理业务为主,预计资产证券化(ABS)业务成为香饽饽。据悉,近期通道费用直线上升,基本达到千分之一水平。也有公司开始考虑裁员。

  为原有业务“续命”

  子公司急需百亿增资

  日前,监管层下发三个征求意见稿,分别是《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子公司管理规定》、《基金管理公司特定客户资产管理子公司风控指标指引》和《证券期货经营机构落实资产管理业务“八条底线”禁止行为细则》。此三大征求意见稿一出,宣告以往不受净资本约束的基金子公司业务也迎来了“紧箍咒”,据测算,为应对监管要求所需的增资额度将近百亿。

  征求意见稿对基金子公司建立净资本监管体系等具体要求,与信托行业监管要求类似,但目前基金子公司的净资本和信托公司的水平相差甚远。

  国信证券数据显示,若按规定,基金子公司2016年前的规模存量不计算、不续期,2016年后的增量开始计算,至2016年末需达标,完全参照信托行业情况推算,基金子公司今年一季度新增的1.2万亿元资产管理规模,需储备261亿元净资本,综合考虑净资本/净资产≥40%的标准推算,需储备净资本的下限约为109亿元。

  实际上,基金子公司的净资产规模一直处于低位。

  数据显示,纳入统计的79家基金子公司的注册资本金合计为52.4348亿元,平均值仅6637万元,而基金子公司2012年底才开始运作,积累的经营收入也很有限。一位业内人士表示,一家进入前10名的基金子公司的净资本也不过2亿元。基金子公司若想维持原有的业务规模,谋求增资在所难免。

  不过,并非每个股东都愿意爽快地掏出几亿元来增资。沪上某小型基金子公司业务部总监直言,增加注册资本金各家情况不同,“目前基金公司都在跟股东积极沟通,银行系的跟银行分管领导沟通,非银行系的也都在纷纷召开董事会。不过,增资与否,还要看股东的考量,每一家对子公司的定位、要求都不一样。”

  沪上另一家基金公司子公司副总也透露已经在要求股东注资,但最终增资额度能达到多少,要视乎股东态度,目前业内能够直接一口气注资逾5亿元的基金公司大股东并不少,但未必就一定会有“增资潮”。

  “排名前20的基金公司都有能力增加注册资本金来满足监管要求,我们公司肯定会为了保规模而增资。”一位规模较大的基金子公司人士表示,因为股东很重视基金子公司的规模,且一直寄予厚望,毕竟牌照现在还是值钱,排名越高,价值越大。

  然而,也有一些公司选择缩小基金子公司的业务规模,以应对即将出现的净资本约束。“这对小公司来说是致命的,短期受累于注册资本金的要求,它们会放缓脚步,或者说完全考虑将续存期业务完成,新业务不会再开单,等母公司召开股东会落实注资计划后再说。”一家小型基金子公司人士表示。

  还有人士直言,目前公司已经决定压缩规模而并非向股东方寻求增资,股东是否增资取决于资本收益率,参考信托公司目前15%左右的资本收益率,有些股东觉得很诱人,有些则觉得不值一提。

  格上理财研究中心樊迪表示,应该会有一批基金子公司选择增资,因为按照新规,子公司要么大幅补充净资本,要么压缩业务规模,而压缩业务规模是子公司所不愿意做的。

  还有子公司人士建议分类监管,对子公司业务等进行评级打分,评级高的则净资本要求可打折,评级低则比例上调。

  通道业务收费普涨

  千分之一成为行规

  伴随着基金子公司顺应征求意见稿调整经营策略,以往大打价格战的通道费正在节节走高,基本上升至千分之一的水平。

  数据显示,基金子公司自2012年底诞生,截至今年3月底,共有79家基金管理公司设立了专户子公司,管理资产规模9.84万亿元。不到4年时间,基金子公司资管规模已经大大超过公募管理规模。神速增长的背后,通道业务做出了七八成的贡献,但这个好时代就快要结束了。

  “传统的通道业务毫无疑问在第一时间受到冲击,我们近期逐渐调整了业务报价。不过,此前我们公司通道业务费用并不低,因此涨幅并不是很明显。”深圳一家子公司人士表示。

  据了解,近期通道费普涨,个别占用资本金较高的业务类别甚至上涨5至10倍,比如有些子公司通道业务之前万分之二到万三即可承接,而目前收费差不多都要千分之一水平。

  上述子公司副总也直言,目前通道业务都得千一以上。这一水平较此前已经翻了3倍左右,后续仍会跟合作方商讨是否继续调整,不过估计千分之三是上限。

  沪上一位专户部渠道总监则表示,最近正与两家上市公司洽谈通道业务,给出费率是千分之一,短期内可能按照这个标准来执行,预计新规实行后,很多通道业务均无法开展。

  “通道业务的费率都会提高,目前还有调整空间。”上述子公司业务部总监表示,不过目前各业务部门之间矛盾很大,对提价的争议声很大,很多细节还要进一步敲定。

  南方某子公司助理总经理表示,受到资本金约束,不增资就得收缩业务规模,要么提高费率。但子公司和券商资管、信托等都是相互竞争,费率若大幅提升,必然让某些业务回流到信托等渠道。从另外一个角度看,通道业务较多的话,券商、信托都难承受,可能最终结果是都提高费率。但总体费率的上升和经济环境相悖,在整体资产收益率下降的环境下,银行等机构不一定接受提价,未来可能又到了重新博弈的阶段。

  二次创业路艰辛

  ABS业务成香饽饽

  基金子公司快速发展,与它们积极承接来自银行的通道类业务有关,新规实施后,子公司必须尽快寻找替代业务。

  “梦想很美好,现实很骨感”,说的可能正是子公司转型的现状。

  目前基金子公司纷纷根据三大征求意见稿的要求提出转型方案,资产证券化(ABS)业务或成为首选目标。但转型之路或将很艰难,过往基金子公司资产管理规模持续增长速度减缓几乎是必然的。

  据了解,此次监管新规两大意图明显:第一是去通道化,第二是加强主动管理能力。而各家子公司都根据现存的风险准备金计提标准重新进行业务布局,ABS、股权投资、MOM、FOF、定增、量化对冲、海外投资、PPP等主动管理类业务,都成为基金子公司规划的一部分,但竞争激烈,基本上都在“红海”搏杀。

  ABS业务可以说是基金子公司较为明确看准的方向。“短期内,由于新规影响,子公司发展规模必定是萎缩的,其实去年就有很多业务已经被券商资管抢占领地,这种趋势愈演愈烈。子公司还是要做一些自己特有的业务,例如ABS等。”沪上一家基金子公司人士表示。

  而一家大型基金子公司人士也表示,目前该公司重点就是布局ABS业务,因为占用资本较小。根据基金子公司风险资本的计提,一对一专户业务将最多按1%计提风险资本,资产证券化业务则按照0.1%~0.2%计提,主动管理业务最多将按3%计提。“节省”资本的ABS业务成为香饽饽。

  目前南方、平安大华、博时等多家基金子公司都已经布局ABS业务,这项业务也正成为一片“红海”,各路机构争夺猛烈。上述子公司副总表示,虽然将ABS业务作为重点,但此前在ABS上仅是试水,部门构架也并没有落实,近期任务就是对子公司人员重新做出调节,原先在通道业务上的销售人员将会出现一定程度调整,大多会分流到其他部门。沪上非银行系基金子公司总经理也表示,最重要是多做ABS业务。甚至有业内人士预计,今年ABS规模能够达到5000亿元。

  不过,北京某外资子公司副总表示,对于大多数子公司来讲,通道业务占比最大,目前做得较火的融资类业务(债权)很难拿到好的项目,资产证券化业务对团队业务要求很高,独立进行的并不多,基金子公司转型路不好走,“我们就重点做主动管理,从原来的二级市场延伸到一级半和一级市场。”

  樊迪也表示,ABS业务是基金子公司转型的方向之一,但是,不同公司转型的重点不一,行业内可能会出现分化,转型重点可能更多地依托于其股东的资源。

  野蛮生长结束

  有公司已准备裁员

  在子公司开展业务初期,曾出现高薪吸引信托从业人员加盟的现象,但在征求意见稿的影响下,短期内基金子公司规模将告别野蛮增长,不仅停止招聘,不少公司甚至有裁员的计划。

  一家大型基金子公司人士表示,未来基金子公司的规模肯定会出现明显下滑,目前公司整体计划是压缩人员。

  上述南方某子公司助理总经理更是直言,可能会出现大规模裁员,“目前征求意见稿太严厉,现在子公司人员都是向通道倾斜,一旦通道业务受阻立刻会有大批人员闲置。”

  “基金子公司自2012年底出现,到目前不过3年多时间内,有些公司人员从几名增长到几十名,甚至过百,多数是为通道业务服务,一旦公司压缩通道业务,即使不裁员,最起码不会启动招聘了。”一家基金子公司人士如此表示。

  某规模较大的子公司人士也表示,最近该公司停业务6个月,士气大挫,部分中高层已经离开了。他认为未来基金子公司或许不需要太多人,如果想要继续做业务,维持现有规模还需增资,要看管理层的考量。

  不过,也有子公司人士表示,该公司人员本身就很紧张,暂时不会裁员。他还认为,子公司人员业务做得杂,跳槽空间大,各家子公司流动频繁,另外,信托、资管、PE等机构也经常挖角。其实,自2012年底开始,基金子公司就纷纷从信托公司挖人,职位、薪水大幅提升,目前有基金子公司人员回流信托的迹象出现。

  樊迪表示,基金子公司的发展得益于过往几年比信托业更为宽松的风控监管。随着监管层对基金子公司的要求越来越严苛,基金子公司或许会和信托公司一样,在业务上陷入青黄不接的困境,短期是否裁员尚不太清楚,但就目前的形势来看,信托公司的困境暂未解除,新的业务增长点依旧在探索中,所以,人才的回流可能不会很明显。来源中国基金报)

编辑: 来源:中国证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