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5年底,内地与香港基金互认大幕拉开以来,至今已运作近半年。整体来看,“北上”基金销量更佳,而“南下”获批基金数量更多。
据香港证监会数据显示,截至5月16日,共有36只内地基金已经获香港证监会认可,可以在香港销售。按照认可时间算,最新获批的是嘉
相对来说,“北上”的香港基金数量要少于“南下”的内地基金数量。据证监会最新基金募集申请进度表显示,最新获准的“北上”基金是2月3日获批的建银国际国策主导基金、中银香港全天候中国高息债券型基金、摩根太平洋证券基金。最新申请的是3月海通资管(香港)旗下的香港互认基金海通环球人民币收益基金。
虽然数量有限,但受海外投资持续升温影响,“北上”基金销售情况明显好于“南下”基金。据外管局数据显示,一季度香港基金在境内发行销售数据持续走高,1至3月累计净汇出金额分别达到4017.67万元、19772.88万元、72000.33万元,其中,3月份环比增长近三倍。而内地基金在香港发行销售数据明显较弱,1至3月累计净汇入金额分别为2154.33万元、3713.37万元、4457.5万元。
正是在此背景下,“南下”基金的后劲较弱。目前获得“南下”资格的36只基金,发布销售文件的只有16只。有香港基金子公司人士表示,目前国内经济处于转型期,A股市场经历了大幅波动,短期在港资金积极布局A股的意愿不强,因此“南下”基金短期内出现爆发性增长的可能性不大。而且,相对来说,“南下”基金要跟香港渠道谈代销,其中尽职调查等周期较长,也影响了产品上架速度。“不过,也有不少机构和高净值客户对A股表现出兴趣,但还需要时间去习惯A股产品的投资风格。另外,基金销售渠道还需要进一步拓宽,未来这一块业务空间很大,我们还是会积极布局。”上述人士表示。
由于内地投资者众多,“北上”基金销售情况明显好于“南下”基金,也有不少外资愿意积极布局这一业务。据一位业内人士表示,国内资本外流渠道收紧,QDII基金额度一票难求,再加上人民币贬值预期,“北上”基金成为新的出海渠道,不少在港资产管理公司正积极准备,也有不少在港的海外基金公司希望监管层能放开更多限制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