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私募监管红线的收紧,私募行业正迎来一次大洗牌。五一前后,有近2000家没有在规定时间内备案的基金被清理出局,而且还有大量空壳私募进入监管“死胡同”。对于已经发行产品的私募来说,私募成立的数量也远小于发行量。
私募成立数量远小于发行数量
WIND数据
为什么产品成立与实际发行的数量两者之间存在如此大的差距呢?记者了解到,私募产品成立的流程大致可分为设计产品、与券商或银行签署基金托管合同、募集资金、协会备案、开设基金交易账户、开始运作几大步骤。
首先,私募发行的数量一方面与市场的火爆程度有直接关系。简言之,当市场情绪高涨时,私募产品发行也较顺利。以去年为例,去年平均每个月发行200只基金。采访中记者也得知,去年4、5月份牛市火爆时,一些明星私募的产品一天内便被投资者抢购一空。
但是产品发行与市场行情极大的相关性,也暴露不少问题。市场低迷时,私募产品发行即陷入寒冬,同时低迷的市场,也让一些私募频繁脚踩清盘线。一些私募由于净值已接近行业规定的0.7清盘线,迫不得已大幅减仓。可当市场为市场真正迎来底部,迎来布局良机时,不少私募却面临募集不上资金也备受尴尬。
此外,一位不愿具名的基金经理透露到,造成产品成立与发行偏差另外一个原因是,很多私募并不热衷于对外披露信息,这也就是说,虽然发行了产品,但很大一部分数据没有被公开显示。除此之外,也有一部分专项基金产品(专门为高端客户定制,门槛较高)不需要募集资金,自然也不需要推介。
除了推介的私募产品少,还有一部分私募成立了产品,但却没有实际发行,也就是所谓的“空壳”私募,这种现象引起了监管部门的重视。2016年2月5日,中国基金业协会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若干事项的公告》,要求新注册的私募须在6个月内进行产品备案;已登记满12个月的私募须在2016年5月1日前产品备案;已登记不满12个月的私募在2016年8月1日前产品备案。逾期未进行备案的私募,将被注销该基金经理人登记。随着“五一大限“的到来,已经有近2000家私募被清理出局。
信息披露不全引端倪
2月4日,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发布《私募投资基金信息披露管理办法》,规定私募基金管理人除了向投资者披露信息以外,还应当通过中国基金业协会指定的私募基金信息披露备份平台报送信息,私募基金至少每季度向投资者披露一次,单只管理规模金额达到5000万元以上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至少每月向投资者披露一次。但是仍有很大一部分私募基金无视该项规定,没有披露净值。
此外,4月29日,在证监会新闻发布会上,中国证监会私募部主任陈自强表示,目前私募基金行业整体实力不强,地域发展不平衡,各类基金投资运作差异大,缺乏长期投资者。目前有产品发行的私募将近8500家,平均规模是2.7亿。有些私募从业人员操纵市场内 幕 交 易,最突出的问题是非法集资的风险。最新数据显示,私募登记备案通过率约为10%,未通过的私募出现的问题也多集中于私募管理者的经营范围存在民间借贷、P2P、担保、商业商务咨询等非专业化业务。
私募不备案搅黄上市公司并购案
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新规的发布,除了对私募备案登记管理趋严外,已经影响到二级市场再融资,由于参与定增的私募没有在协会备案,瀚蓝环境、珠海中富等多家上市公司不得不中止或撤回再融资方案。
珠海中富发布公告,决定撤回2015 年度非公开发行股票申请文件,主要理由也是长洲投资、和丰投资、铁木真资本等6名认购对象不符合私募基金管理人或私募基金备案的相关要求,且预期何时能完成登记或备案手续存在重大不确定。无独有偶,瀚蓝环境也发布公告,由于非公开发行股票认购对象中的上海惟冉投资、佛山赛富通泽股权投资尚未完成登记或备案手续,公司决定中止本次非公开发行股票事宜。
其实早在2015年初,监管层就对此作出过规定,证监会在《关于与发行监管工作相关的私募投资基金备案问题的解答》中,表示保荐机构和发行人律师应对定增对象是否按规定履行备案程序进行核查。但由于私募没有备案,上市公司中止或撤回再融资方案,这样的个例还是头一次。业内人士认为,此举将从项目端开始督促私募基金完成登记备案,倒逼私募合规,对私募未来发展有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