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点评:“深港通”将于下周开启,市场看多情绪有所提升
中港两地证监会于上周五联合发布公告称,“深港通”将于下周一(12月5日)正式开启,标志着受市场广泛关注的深港两地股市的互联互通正式落地,也符合市场先前对于“深港通”于年内开通的普遍预期。其中“深港通”下的“港股通”标的股票有417只,“深股通”标的股票共计881只。
中长期看,“深港通”的开启对A股市场健康发展起到积极作用。以沪深两市与香港股票市场的互联互通为契机,原先相对封闭且相关机制有待完善的A股市场将不断与外部发达金融市场相衔接,可不断引入外部机构长期投资资金,带来长期理性投资理念,总额度取消说明A股对外开放的步伐正在加快,是中国资本市场和资本账户开放的重要一步,未来MSCI指数体系纳入A股的可能性将进一步提升。同时,在“沪港通”与“深港通”的运作过程中所积累起来的宝贵经验,可应用于未来内地A股更为广泛的开放机制中(如沪伦通等)。
深港两地股票市场在多方面存在差异,A股中成长性以及股票价格弹性相对较高的板块多于深交所上市交易。根据过往 QFII 、RQFII和沪股通的经验,市场普遍认为深市中估值水平低、股息率高的大盘蓝筹股受到海外资金关注的几率较大,同时,其特有的但香港市场相对稀缺的品种,如军工、白酒、中药等也极有可能受到关注,还有就是中小创板块中具有真实成长性的股票会受到更为关注基本面的海外资金的关注。
短期看,投资者应避免盲目乐观和对“深港通”利好因素的过分解读。一方面,由于“深港通”的开通在市场一致预期之内,这种预期于前期市场中已得到较为充分的反映,近期看多情绪显著提升,相关指数和个股在短期内已累积了较大涨幅,这种仅仅依靠情绪驱动而并无基本面实质性改善支撑的短期上涨面临调整的概率较大。另一方面,临近年底,市场仍将面临海内外诸多不确定因素,如国内趋紧监管政策密集出台、IPO提速和大小非解禁带来的供给层面的冲击,以及海外意大利修宪公投、美联储货币政策以及由此引发的人民币汇率波动等不确定因素。
基金经理论市:权重板块发力,资金面出现该改善迹象
上周A 股在权重板块带动下延续涨势,中小板和创业板指数表现明显落后于主板。29个中信一级行业指数中仅有建材和电子元器件小幅下跌,而家电、银行、建筑、钢铁和非银金融整体涨幅均超过3%,同时,两融余额连续四个交易日维持在9600亿元以上,增量资金已出现改善迹象,但相比市场成交规模的快速提升仍显不足。证监会上周五公布将于12 月5 日开通深港通。当前A 股市场自身已处于上行修复过程中,核心推动因素是经济企稳和增量资金流入机会增加,深港通的开通并非当前驱动A 股的核心因素,但有助于提升市场情绪。
经济数据方面,10月工业企业利润增速反弹至9.8%,主要源于价格上涨加速销售回暖,单位成本下降带动利润率改善。虽然11月汽车厂家销量增速保持稳定,但主要30城地产销量增速逐旬下滑,反映终端需求偏弱。而11月发电耗煤增速也是逐旬下滑,指向工业生产减速。本轮经济短期回稳主要体现为库存周期,地产、汽车、家电、煤炭等行业已从被动去库存转向主动补库存,但若地产销售、发电增速等继续下滑,未来或将较快转为被动补库存,而库存回补力度有限,也制约未来经济改善。流动性方面,在汇率持续贬值、资金持续流出的背景下,央行的货币投放依然有着明显的节制,这也意味着流动性难以明显改善。而通胀的回升以及房价的高位均制约宽松货币政策,而货币利率中枢的抬升意味着货币政策短期偏紧。
总体来说,市场或将维持震荡中逐渐上行的趋势,综合考虑房地产等资产对资金的相对吸引力,A股对增量资金的吸引力愈发增强,A股有望在短期整固后继续扩张步伐。配置方向上,我们认为周期类、“一带一路”相关板块,以及低估值蓝筹等板块仍具有一定的进攻性。
专栏:城投债“信仰”黯淡进行时
近期,有关规范地方政府性债务的相关政策措施密集出台。10月财政部专员督查地方政府违规出具担保函等情况,贵州等地先后对前期地方政府出具不规范的“承诺函”进行召回;随后财政部摸底2014年以来全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等债务余额,并要求上报PPP项目等未来支出责任情况;特别是11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应急处置预案》,再一次强调了政府债务和非政府债务的界限,明确了偿还责任,并区分了债务风险等级和处置预案。在目前大多城投企业资金面相对充裕的基本情况下,中央选择了加快规范地方政府性债务,未来仍有可能进一步出台相关政策和细则。
自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规范合理的中央和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及风险预警机制”以来,“43号文”和《预算法》对地方债务已经明确了“中央不救助”的基本原则,在当时尚未完成审计政府认定债务余额的情况下,已明确了新发城投债不属于政府兜底债务;后来,省级地方债券的发行和债务置换推进实现“开前门、堵后门”,并计划在2015~2017年将已认定债务置换完毕;目前,地方政府债务限额已经被锁定为16万亿,至2016年9月底已完成置换债券7.2万亿。但是,受多重因素影响政策执行不及预期,保底承诺、回购安排、明股实债等变相融资借助PPP项目、政府引导基金等形式仍在快速增长,使得地方政府潜在的债务风险敞口仍扩大。受此影响,局部地区偿债能力有所弱化,个别地区债务率超出警戒标准等问题较大范围存在。此次《预案》更进一步强调省级政府对下属市县债务的责任和义务,并表示“启动责任追究程序”,中央再一次向市场强调债务性质的“切割”已经开始,政府并不是承认所有同城投企业牵连的债务。
伴随着城投债“信仰”的逐渐黯淡,信用债投资在以下几个层面将出现分化。(1)在2014年以前发行并已被认定为政府债务的,这类城投债将依然具有比较强的金边属性,其中2017年前到期的或将随着债务到期而得到置换,而2018年以后到期的债券需关注债权人提前置换意愿和其二级市场购入价格,对应在票面收益或估值层面可能存在着风险;(2)在2014年以前发行且没有被定为政府债务的,若在2017年内到期,伴随着债务置换的背景其估值调整压力不大,若2018年以后到期则同一般性债务一样面临重新估值定价;(3)2015年以后发行的债券,已经明确不是政府债务,其估值的重新梳理将根据各债券的实际情况重新洗牌,估值将面临调整的压力。
总体来说,城投债是信用债市场的重要投资标的,在经济新常态、尾部风险集聚的环境下是较多投资机构的重要选择。虽然近1~2年来规范地方政府融资的政策和措施不断加快落地,且投资者也早有地方政府性债务“切割”迟早会明确的预期,但城投债的比较优势和“信仰”投资热情将其估值一再推向新高。未来,随着相关政策和债务置换时间表的推进,政府债务的界限将越来越明确,市场预期将逐渐修正,对城投债的研究和投资更应当回归本源,主要的考察层面应当更多侧重于募投项目本身、本级政府财力等。
(作者:摩根士丹利华鑫基金固定收益投资部 唐海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