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体验”全网测试 预判港股“A股化”尚早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基金频道 >> 基金动态 >> 文章正文

公募“体验”全网测试 预判港股“A股化”尚早

加入日期:2016-11-13 12:17:55

  本报记者 李洁雪 深圳报道

  自11月3日起,数家基金公司已于日前相继获得深港通下港股通业务的交易权限。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拿到权限的各家基金公司都在进行最后的系统调试工作,随着最终的全网测试结束,深港通将正式开闸。

  多数基金公司认为,深港通开闸后短期内对两地市场都不会造成太大影响。

  根据深交所要求,所有深市参与人需在12日18:00前反馈港股通技术系统的上线实施情况与系统运行情况,各家基金公司正在为此进行准备。

  基金公司备战摸底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截至目前,已经获得深港通交易权限的基金公司包括富国基金(博客,微博)、广发基金、天弘基金、东方资管、上投摩根基金、博时基金、创金合信基金、华宝兴业基金、景顺长城基金、南方基金、申万菱信基金、招商基金等多家公司。

  上述开通权限的基金公司大多为大型或中型基金公司,亦有小型基金公司,获批时间主要集中在最近一周。

  据悉,交易权限获批的次序主要与基金公司的申报时间和准备情况相关。上投摩根基金相关人士表示,“我们很早就组建了国际投资团队,在相关港股通交易权限开放申请之初,就及时递交材料,因而也是国内最早获得交易权限的公募基金公司之一。”

  而随着基金公司陆续获得深港通交易权限,多家受访基金向记者表示,公司关于深港通的各项准备工作已经基本完毕。

  首批获得交易权限的华南某基金公司提到,“按照交易所首批上线的指导要求,我们将在19日之前完成内部系统的上线和业务层面的准备工作,21日开始随时迎接深交所深港通业务的开启。产品方面,我们目前有两只公募产品和一些专户产品。”

  另一家基金公司产品部人士也表示称,“深港通的准备涉及到多个部门,我们在信息技术部安排了专门人员进行统筹,每周向证监局汇报进度,目前系统已经基本筹备完毕。”

  据了解,按照深圳交易所的要求,11月11日下午收市后将实施深港通相关技术系统上线,并于12日组织全网测试,所有深市参与人需在12日18:00前反馈港股通技术系统的上线实施情况与系统运行情况,各家基金公司正在为此进行准备。

  招商基金国际业务部总监白海峰告诉记者,“我们的系统正在调试,产品方面我们准备了一系列沪港深主题基金,其中招商沪港深科技创新主题精选基金已经获批,另有基金已报会,相关主题的公募、专户也正在筹备。整体来说,对于深港通,我们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深圳一位公募人士向记者介绍,对基金公司而言,在开通深港通权限上,比较复杂的工作主要集中在IT的调试上,因此近期各基金公司仍在不断地进行系统的调试,力求做到完善。

  港股影响预测

  多位基金人士认为,深港通的意义主要在于为香港、内地两方面的投资者提供一个新的投资管道,从长期而言会有利于两地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短期来说影响不会太大。

  其中,上投摩根基金表示,“一方面沪港通已经承担起连接A股和港股管道的部分作用,形成资金短期冲击的概率不高;另一方面,本次交易权限目前仍仅开放给机构投资者,他们相对都比较理性、谨慎,尤其是在受到美国大选影响、港股波动较大的背景下,内地资金短期内大举涌入港股市场的概率不高。”

  不过,从11月9日的情况来看,内地资金涌入港股市场的热情度颇高。当日,受美国大选及外围市场剧烈波动影响,港股市场大幅下挫。而与此同时,内地资金却借道港股通大举抄底港股,当日净流入额激增至43亿港元,创下一个半月新高。

  广发基金国际业务部基金经理余昊分析称,“对于港股来说,这确实是较好的抄底机会。短期全球风险偏好急剧下降,造成港股指数大幅调整,使得这两个季度已经大幅提升的港股估值再次变得更有吸引力。此外,美元指数有望走弱,降低了今年年末和明年年初人民币贬值的压力,在国际资金配置上,也有利于港股。”

  从资金偏好来看,蓝筹股依然最受内地资金偏爱。腾讯控股、中国银行H股、工商银行H股、吉利汽车等蓝筹股屡屡出现在港股通十大成交活跃股的榜单之上。在11月9日当天,腾讯控股更是获得了6.25亿港元的资金净流入。

  前述深圳基金经理表示,“保险资金对港股这块的配置意愿是最强烈的,它们可能会更偏爱金融蓝筹股。当然港股里的稀缺标的和有潜力的个股,比如非必需消费品、TMT有潜力个股、由于流动性原因被低估的中盘股,也可能成为内地资金进入港股的首选。”

  值得一提的是,机构认为,即便内地资金涌入港股的热情不断上升,但并不会造成港股市场“A股化”。

  招商基金白海峰表示,“考虑到每日额度限制,如果未来半年港股通额度使用达到600-1200亿,这部分增量资金对于目前港股25万亿的总市值而言,更多是预期影响,实际最终影响还要看实际流动性的改变。”

编辑: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