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A股开局不利,周一盘中上证指数下探至2844.70点,为自2014年12月以来最低点位,随后指数逐渐企稳回升,一度收复3000点关口,但周四与周五指数振幅扩大,最终收于2916.56点,周涨幅为0.54%。深证成指收于10111.57点,一周上涨1.14%,创业板指数上周五收报于2149.59
行业板块方面,上周涨幅居前的有建筑装饰、电子、通信以及机械设备等,而钢铁、非银金融和金融等行业整体表现拖累大盘。概念板块中的充电桩、国资改革、绿色节能照明等上涨幅度显著,相反,医药电商、中日韩自贸区和沪股通50等表现欠佳。
上周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GDP增速下降至6.9%,为自1990年以来最低水平且与市场预期基本一致。未来我国经济在产能过剩以及投资低迷的形势下增速放缓压力不减,未来供给侧改革以及资本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将更加凸显。综合考虑了节前流动性普遍存在缺口以及人民币汇率等多方面情况,上周央行通过逆回购、MLF和SLO等多种政策工具向市场注入逾万亿元流动性。
基金经理论市:
在经历了本年初连续两周的深幅调整后,A股主要指数上周均有所企稳,但受香港及其他外围市场压力影响,投资者情绪仍偏于谨慎。上证综指上周初开盘跌破去年8月2850的低点,创下近一年来新低,随后震荡上行,最终小幅反弹。
上周央行就春节前后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工作召开了商业银行座谈会,会议预示了2016年市场环境的一个很重要变化,即货币政策的预期开始出现了更多的不确定性。过去两年中投资者对于货币政策放松基本上维持了共识,但自2015年底开始随着美联储进入“加息”周期以及人民币贬值压力的出现,投资者对货币政策的预期开始出现分歧。因此,货币政策预期的边际变化将更加重要。
市场方面,现在判断底部的条件尚不成熟。行业和个股选择应以稳为主。我们将持续关注大健康、大消费以及市场整体大幅下落后的价值型股票,同时对未来年报中或将有超预期表现的品种进行提前判断和布局。
专栏:预期如何引导价格
众所周知,预期在金融资产定价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如债券市场利率、外汇市场利率,以及房地产价格等,都可以用预期理论加以解释。而股票市场作为交投最为活跃的金融市场之一,预期对价格的影响作用同样不容小觑。首先从传统的股票定价模型出发,投资者长期持有股票的唯一收入来源只有红利,因此只有将未来所有的预期红利流进行折现才能估计股票的真实价值,此时对上市公司未来经营绩效的合理预期就显得尤为关键。而从现代投资组合理论出发,尽管股票收益被分解成了市场因子、规模因子和价值因子等维度的线性组合,但预期仍然贯穿股票定价始终,比如在个股层面发生突然性的价格背离时,除了基本面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之外,还很有可能是某一事件扭转了市场的一致预期。
那么投资者如何建立预期,预期又是如何影响价格的呢?这就不得不提到两套非常著名的预期行为理论。一套叫理性预期理论,是指投资者总是在根据他们能够最大限度掌握的信息做出近乎完全理性的投资决策,至少从平均意义上来说投资者总是正确的;另一套理论则叫做适应性预期理论,认为投资者仅是根据历史信息来形成期望,只不过他们会从错误中进行学习,并逐渐修正期望以符合客观。很显然,在理性预期理论中,市场总是以一种极高的效率进行运转,股票价格只能服从随机游走,因为所有信息都已经反映在价格里了;而在适应性预期理论中,股价会存在暂时性的“错误”,即可能高估也可能低估,但人们的预期行为会不断矫正股票的价格期望,并使之不断向理性回归。
相比较而言,我们在从事量化研究时更倾向于相信适应性预期理论,因为在理性预期假设下,价格早已反映了市场上的所有信息,原则上是不能通过精选个股来获得超出市场的平均收益的。那么在适应性预期假设下,我们又能够通过何种方式来争取超额回报呢?我们以基于分析师评级上调的策略为例,在约定日期筛选分析师评级上调的股票形成组合,并通过合理的权重配置,就能够在大部分时间战胜市场指数,同时累积显著的超额收益。对此我们的理解是,由于分析师在公司研究层面具有较为明显的相对优势,所以分析师评级的上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投资者对公司层面的整体预期,进而推动价格向更为合理的方向运动,但鉴于投资者预期的变化是一个不断适应的过程,所以我们在事件发生之后才介入还是能够有机会分享投资者预期改善所带来的资本利得机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