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黄丽
近日,内地与香港之间的基金互认已经顺利起步。据悉,“北上”基金受益于汇率避险的逻辑,近期销售符合预期,但“南下”基金销售情况一般。不过,据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内地的公募基金对“南下”的热情依然强烈,有些基金公司虽未顺利成为首批获准进入香港的“南下”基金,但仍在积极报批。除了扩充销售渠道、增加规模的目的外,有基金公司坦言,更长远的意义在于提前为深港通布局,因此报批的基金以投资深市标的的产品为主。
“南下”意愿更强
内地与香港的基金互认目前看来起步平稳,与沪港通刚开通时的情景类似,但近期人民币汇率波动较为剧烈,开年A股表现十分弱势,部分投资者有规避风险的心理,“北上”的基金销售情况相对较好。“开闸”近一个月来,互认基金不断扩容,其中部分产品已成功开售。
证监会公布的资料显示,截至1月8日,已提交北上申请的香港基金共有17只,成功获批的三只基金包括债券型基金、股票指数型基金、股票型基金等3种类型,分别是摩根亚洲总收益债券基金、恒生中国H股指数基金、行健宏扬中国基金,前两只基金成立均超10年,而后者成立也超过5年,持仓均为大盘蓝筹股。一家中资券商研究员表示,在香港市场目前的主流基金产品中,集中投资于香港中小市值企业的基金产品较少,规模上更是相对边缘化,2015年曾遭到热炒的“港A股”基本都是中小市值企业,因此内地投资者较为青睐的中小盘并不在互认的重点之中,预计吸引力相对有限。
内地的公募基金南下意愿似乎更加强烈。香港证监会1月18日的最新数据显示,目前已有23只“南下”基金获批,除了首批“南下”的华夏回报混合基金、(481001,基金吧)混合基金、汇丰晋信大盘股票基金、广发行业领先基金等四只基金以外,南方、招商、大成、中银、交银施罗德、汇添富、上投摩根、华安、景顺长城等9家基金公司也进入香港“战局”。
显露海外布局雄心
根据两地互认基金要求,参与互认的基金需成立1年以上,资产规模不低于2亿元,产品类型为常规股票型、混合型、债券型及指数型(含ETF)。根据香港证监会的数据,截至2014年底,香港约有100只基金符合资格,但对内地基金而言,符合标准的基金数量数不胜数。虽然目前看来,香港投资者对“南下”基金较为审慎,申购热情不高,但公募基金并未在意短期的销售情况,部分规模中上的公募基金表示,欲借此通道,一展拓展海外市场的雄心,尤其是在香港有分支机构的大型基金公司,除了母公司备战南下,同时其香港子公司也在积极申请“北上”。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公募基金已提前开始为深港通进行布局。“我们公司已经上报了两只基金,听说审批速度比较快,应该近期就能与香港投资者见面了。”深圳一家中型基金公司相关人士表示,冲着深港通,其所在公司申报的基金均为主要投资在深市标的的产品,例如深100指数等。其他几家基金公司欲报批的产品也包括了不少中小创风格的基金。
此外,接受采访的基金公司均表示,考虑到香港市场机构投资者居多,在“南下”基金选择上,倾向于长期业绩出色、基金经理投资风格稳定的公司主打产品。“在原有基金基础上新增在香港地区销售的H类基金份额即可,申购、赎回的币种为人民币,考虑到香港的国际化程度,如果与托管行协商好了,一般也接受其它币种的申购、赎回。”一家大型基金公司相关人士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