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私募走还是留?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基金频道 >> 私募基金 >> 文章正文

阳光私募走还是留?

加入日期:2012-9-30 11:42:21

  昔日的流金岁月

  从6000点到2000点,股市用了五年时间完成了从顶峰到低谷的穿越。在一路的下跌中,证券业也正在经历从繁荣盛景到惨淡经营的挣扎,行业生存的艰难也日益凸显。

  与券商、基金等有实力雄厚的股东做支撑不同,完全靠业绩立足市场、规模明显处于弱势的阳光私募的生存现状则更让人担忧:清盘公告时不时出现在人们的视野,还有不少的私募选择了关门大吉,而一些从业者则不得不黯然退出了该行业……这个市场从来不敢小觑的力量正在股市的阴跌中日渐萎缩。

  牛市里,私募也曾高歌猛进也许很多人到现在都还在怀念2006和2007年股市的辉煌。

  从2006年开始,股市呈持续上扬走势。股市的强劲表现带来的是2006年基金销售的一路狂飙,百亿基金不断涌现,嘉实稳健成长首次募集419亿元,在基金发行史上创下了单只基金规模最大纪录。

  2007年的基金发行继续不断创出发行规模和发行速度的神话,甚至出现众多基金一日售罄的现象。面对依旧汹涌的基金发行规模,监管层无奈紧急叫停了基金发行。

  在公募基金规模猛增的时候,私募基金的发展也开始高歌猛进。

  中国阳光私募的发展历史并不长,据资料显示,国内第一只阳光私募基金,是云南信托发行的中国龙产品。该产品的成立标志着私募证券投资基金依靠信托平台开始规范化和透明化运作,正式踏上阳光化的探索之路。

  随着中国股市的逐渐好转,阳光私募也从2003年-2006年的萌芽阶段发展到2007年后的快速发展阶段。

  统计数据显示,阳光私募在2007年以前共成立17只,而到了2010年,私募基金产品已高达500多只。

  2007年,A股市场上前所未有的大牛市催生了一批私募基金公司的诞生。当年成立的私募基金有80只,占比15.47%。朱雀、星石、淡水泉、尚雅、新价值、武当、证大等知名私募都是在2007年的大牛市环境中出生。

  2007年最明显的特点是,公募基金经理开始加入私募的行列:如淡水泉的赵军(原嘉实基金总裁助理)、星石的江晖(原华夏基金总经理助理)、尚雅的石波(原华夏基金投资副总监)、武当的田荣华(原长盛基金经理)、民森的蔡明(原博时基金副总裁).

  在谈到当年公募基金经理纷纷进军私募的现象时,某私募大佬分析认为:

  相对于公募基金要求“相对收益”,但却遭遇越来越严格的市场监管环境、且每日的排名压得人喘不过起来不同,私募基金虽要求“绝对收益”,但监管环境相对宽松,且无需理会排名的压力。

  而2006年公私募基金经理收入的巨大差异也是吸引公募人才的重要原因。当年顶尖公募基金经理年收入不到400万,这已是当时业内的最高水平,同年私募基金经理的收入普遍高达200-5000万元。

  2008年,席卷全球的大熊市,为整个投资界蒙上了一层阴影,但是我国的私募基金仍然表现出勃勃生机,在这一年成立的私募基金有94只,占比18.18%,这一阶段成立的私募主要有:从容、博颐、智德、汇利、重阳、源乐晟等等。

  2009年,私募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全年共成立171只私募基金,占比33.08%,如果说2007年私募的发展壮大得益于当时火爆的市场行情,那2009年市场的热烈追捧则基于私募管理人优异的业绩。而截至2010年9月,共有161只私募基金成立,占比31.14%,过往业绩优秀的私募发行新产品速度尤为迅速,如2009年的冠军新价值,2010年一连发行了13只产品。

  牛市造就的财富幻觉

  2006年开始的牛市行情,在让公私募基金不断壮大的同时,也让证券从业人员的薪水变成了天文数字。

  基金经理上百万的年薪让人咋舌,而2006年以前券商的首席经济学家不过几十万的收入,到了2006年也变成了上百万。一些营业部的老总,因为业绩惊人,当年年终一下子入账上千万。整个市场都弥漫着高薪和一夜暴富的神话。

  所以很多人感慨说:“这个行业是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曾经有基金公司老总谈到牛市行情的到来对从业人员的影响时,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2006年以前,因为股市行情不好,我们公司的小伙子连女朋友都找不到,出去相亲都骗人家说自己是房地产公司的。”

  而这种现状到了2006年则出现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某大型基金公司销售总监尽管现在已是孩子爹,但谈到自己曾经的电视相亲经历时,仍很亢奋:那次就因为我基金公司销售总监的身份,现场6个姑娘都将橄榄枝投向了我。现在想起来都觉得不可思议。而这次相亲经历,至今仍被业内人津津乐道。

  高薪和一夜暴富的神话让各种各样的人试图进入该行业。2006年某研究所所长曾略带讥讽的评价该行业吸引人的现状:“现在这个行业的吸引力太大了,专业背景变成了可有可无的东西,连气象学博士都可以在电视上对股市指点江山,把对天气的预报变成了对股市的预测。”

  而私募行业为了吸引人才,开出的薪水也是天文数字,某大型私募公司曾经在2009年给研究员开出高达几百万的薪水,其福利待遇也和公募和券商有一拼。此外,加上私募行业人际关系相对券商公募更为单纯,越来越多的人投身到了私募行业。只是这些人没想到,几年后的今天,私募也会遭遇如此崩溃的场景。

  熊市中无法突围

  身在私募的陈先生最近压力山大,本指望十八大召开前股市能有所好转,让他筹划了近一年之久的产品能顺利发出去。但最近一周股市的大跌,不但将他的心跌到了冰点,产品也不得不一再推迟发行。“就目前这个行情,别说筹5000万的规模,连500万都困难。”陈先生如此抱怨着。

  其实不仅仅陈先生为股市焦虑,今年股市的表现,已让所有投资者的心都跌到了谷底,曾经的钻石底已成为笑柄,而破两千点已是迟早的事情。在这种灰心丧气的氛围中,公募基金苦苦坚守,不少私募基金则在残酷的市场中无奈清盘。

  统计数据更能准确显示今年私募行业生存的现状:截至8月底,清盘产品数量已高达172只,其中结构化产品129只,非结构化产品36只,单一的TOT产品7只。而更多的私募产品则挣扎在清盘线上。

  大名鼎鼎的操盘手亲自操刀的产品被清盘的也不在少数:今年6月曾经的股市风云人物赵笑云管理的风云一号被正式清盘,而该产品成立还不满1年。

  往前溯,今年4月,原私募冠军常士杉管理的世通资产两只产品在中信信托清盘。同时,今年还有麦盛领航2期、高特佳添富2期、博江1期、广华金鹏1期等多只产品提前清盘。

  公募基金的现状也好不到哪里去,其在目前的行情中大多停止了发行新基金,而在保存量的战中中其业绩也让人汗颜: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9月19日收盘,上市公司半年报披露的2124只公募基金不同程度持有的个股中,有70%三季度以来股价下跌。经测算,如果该时间段内这些公募基金未进行任何调仓,其共计浮亏已达到902.93亿元。

  “这种业绩放到私募里,估计不少公司产品会清盘。”某私募如此评价道。

  确实,熊市中的公募、私募,用哀鸿遍野形容貌似一点也不为过。其中,抗风险能力较低的私募更是举步维艰。

  几年前,很多雄心勃勃进入证券业的人士压根也没想到会有如此悲惨的一幕。

  而随着近两年行情的持续低迷,证券业已经失去了昔日的光环,行业内人才流失现象也越来越严重。来自于中国证券业协会的数据显示,目前证券业执业人数已低于25万,不少从业人员选择离开该行业。

  今年频频见诸媒体的报道显示,许多基金公司基金经理以上级别的人士彻底离开基金行业,转投与投资根本不相关的行业。甚至有人直接选择了回家务农和养猪。一些专门研究传统行业的研究员则被迫半路出家研究新兴产业的子行业,为的是契合市场热点。

  而私募行业的现状也好不到哪里去,伴随着多家产品的清盘,不少的私募已关门大吉,而员工则被迫选择下家,很多私募的研究员薪水也大幅缩水。更多的私募为了节省成本,尽量压缩人员,往往里面的员工一人身兼数职,一个萝卜填了好几个坑。

  重回公募也是一种选择。许先生曾雄心勃勃的立志要在私募大干一翻,可去年在某只医药股上的投资失败,让他损失惨重,不得不关门歇业。他为此一蹶不振好几个月,可再怎么心痛,日子还得过下去,重新振作起来的他选择去基金公司做一个安分守己的研究员。

  “虽然换了工作,可那段惨痛经历却无法抹去,这是一辈子的教训。”许先生自嘲地说。

  今昔对比,私募业昔日的辉煌貌似成了永远的回忆,而留给人们的,是一地的鸡毛和遍体鳞伤。面对如此惨烈的现状,留下的人仍在苦苦坚守,而离去的人再也不愿回头。


以上信息为博客会员、合作方、加盟会员提供,本站不拥有版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所载文章、数据仅供参考,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顶 尖 财 经 -- 中 华 顶 尖 网 络 信 息 服 务 中 心
Copyright? 2000 - 2004 www.5818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