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记者对沪上十几家基金公司调查发现,部分基金管理公司已开始规范新股询价内部管理流程。加大新股研究力度、加强多部门参与监督新股报价过程、缩小基金经理询价权限,三管齐下是多数基金公司整顿内部新股询价的普遍做法。但这样的整顿能否整真正杜绝基金高报价?事实是,近期基金又在一只新股询价中充当了高价推手。
证券时报记者 张哲 程俊琳
证监会责令基金管理公司整改新股询价流程、杜绝非理性报价通知尚在耳边,一众公募基金又在近期某只新股的询价中充当了高价推手,最高价55元和最低价18元之间的巨大落差,不得不让人质疑公募基金是否能够理性报价。
针对监管部门最新下发的基金参与新股询价管理的指导意见,证券时报记者对沪上十几家基金公司调查发现,有部分基金管理公司已开始规范整改新股询价内部管理流程。上海一老十家基金管理公司人士称,该公司近日进一步规范了询价内部流程,缩小了基金经理个人权限,审批趋严,要求基金经理必须有规范详尽的新股询价报告方可参与。上海一家规模百亿的基金公司透露,在现有流程下,公司对基金经理询价的价格区间、拟申购数量等都有明确的规定限制,并最终需要公司内部风控、监察稽核以及投资总监的审批同意。
可以说,加大新股研究力度、加强新股报价过程多部门参与监督、缩小基金经理询价权限,三管齐下是多数已经展开新股询价内部整顿基金公司的普遍做法。不过这样的整顿,是否能够真的杜绝基金高报价、人情报价?
“基金公司从总经理层面就要对基金经理打新严格管理,明确将是否参与高价打新纳入基金经理的考核及年终奖评定上,对离谱高报价做出惩罚,这才能够抑制基金非理性报价。否则,所有的流程监控都是绣花枕头。”一位基金公司投资总监认为。
不过,有基金公司人士认为,这些措施只能起到外部监督的作用,要真正杜绝基金高报价,则需要体制上的改变。
一位不愿具名的基金经理表示,基金经理是将打新看作一种盈利模式、一种博弈的策略,“大家都有排名压力,只要新股不败的神话继续,基金打新的动力就存在,也不太可能理性报价。基金高询价是公募基金自身体制问题与新股发行体制问题的集中爆发,不从根源上下手,即使暂时依靠种种行政手段监督,也是治标不治本。”
(张哲 程俊琳) 来源证券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