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江沂
自去年底基金公司开始冷对新股询价,特别是1月中旬朗玛信息中止发行以来,新股发行难让承销券商骤然紧张起来,开始使出浑身解数,主动上门路演,加大对基金公司的公关力度,力保新股发行顺利。但在市场低迷、监管日趋严格的背景下,基金公司冷对新股
询价的态度并未改变,甚至更趋谨慎,询价时若报价过高,还有可能面临“黄牌警告”。
新股路演上门服务 苹果电子产品、办公小家电、纪念银币已经成为IPO路演礼品的“标配”,且有互相攀比、水涨船高之势
今年1月以来,在深圳某基金公司工作的研究助理小刘比以往要忙很多,经常有券商研究员、财经公关公司打电话给她,都是同一个目的预约新股路演。新股路演是业内惯用语,拟上市公司通常在临近发行前,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及其他高管会到机构进行拜访,既为提早建立投资者关系,更为新股发行询得一个满意的价格。“以往一周不一定有一家上门,而现在有可能一周会来三家以上。每次高管过来都需要基金经理及研究员接待,有时还要占用交易时间。如果都承诺安排路演,投研团队显然吃不消。”小刘如是说。
拟上市公司高密度的拜访令基金公司应接不暇,有些基金公司只能选择性接待。据小刘介绍,如果研究员对某只新股不感兴趣,她就直接电话拒绝对方路演要求,这往往导致承销的券商高度紧张。“有公关公司会直接说,这次礼品丰厚,不会让你们失望,令人啼笑皆非。”据了解,苹果电子产品、办公小家电、纪念银币已经成为IPO路演礼品的“标配”,且有互相攀比、水涨船高之势。
除了上门拜访,券商的投行和研究员还会邀请基金、大资管公司的研究员、基金经理做小规模聚会,拟上市公司的总经理和财务总监一般也会出席,目的是在更小范围内与基金经理做更自由的交谈,为基金公司与拟上市公司高管建立私交铺路搭桥。据中国证券报记者了解,这样的私人聚会现在越来越多,主要集中在拟在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的公司,目的仍然是配合发行。有些基金研究员坦言,这些活动过多、过密地占用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有时候完全是因为与承销券商的研究员私交较好,“实在抹不开面子拒绝”才会出席。
实际上,一年以前新股路演并没有如此密集。一般来说,券商只会在北京、上海、深圳三地举办路演大会,拟上市公司高管在台上与所在地基金经理及行业研究员见面,上门路演仅集中在重点客户,所占比例极小。以往在这种路演大会上,研究员为了与上市公司高管建立良好的私交,会尽量争取谈话机会与高管交谈。但从今年看,双方的关系出现了根本的扭转。
券商、公关公司如此卖力,自有他们的无奈之处,“近几年中小板、创业板上市的公司太多,光生产LED灯的就有很多家。大家都说自己是细分行业的龙头,可是龙头太多,投资者难免审美疲劳。机构管理的资金规模不见长,申购新股肯定有所选择,这迫使我们要加大轰炸密度。”深圳一位财经公关公司的项目负责人告诉记者。
不过,有基金经理向中国证券报反映,一周两三次的IPO路演,买方其实很难拨出充裕时间来研究每个公司的情况。往往是台上在讲演,台下的人才匆忙翻阅公司派发的资料,行业研究员再根据公司特点问一些问题,但研究员可能也没有进行充分的准备,最终的效果并不佳。
基金打新日趋谨慎 就在IPO路演不堪其扰之时,机构对于打新的谨慎态度也在加剧。近日,深圳某基金公司一位研究员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他意外地接到一个来自监管部门的电话,原因是在其根据某只新股写出的询价报告中,给出的目标价高于最终发行价,监管部门要求他充分说明给出高价的原因。“我从业这么久,这是第一次遇到监管部门直接具体过问某一只新股的询价报告。”该研究员如是说。
事实上,监管部门的行动并非孤例。近期,数家基金公司的研究员均表示接到过类似的电话,虽涉及不同个股,但目的都是防止基金哄抬新股发行价。从今年1月份开始,不少基金公司已经开始自查自纠,对新股的态度转为审慎。一些基金公司如信达澳银、华宝兴业公开宣称拒绝参与新股申购;同时,还有一些基金公司尽管没有挂出“免战牌”拒绝新股申购,但今年以来参与询价的只数几乎为0,等于变相拒绝了新股。有基金公司投研人员私下告诉记者,新股屡屡破发,该公司在去年三季度参与新股的态度就相当谨慎了。有些基金经理认为,市场形势不乐观,但新股发行仍未停止,无异于抽水机,因此早就“用脚投票”,不参与新股申购。
但公开宣称不参与新股询价仅有少数基金公司,主要原因还是大多数基金不敢得罪券商。“尽管在新基金销售上,基金公司大部分依赖银行,但一些特殊的品种,券商自营资金向来认购踊跃。在这样的情况下,你配合我新基金发行,我也不能拒绝配合你的新股发行。”深圳一位基金公司市场部负责人道出个中玄机。
“以往参加新股询价较多的是债券型基金,但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债券型基金的热情也有所下降,主要是因为一些机构资金知道你中签之后会短期申购基金套利。我管理的资金就遇到过这种情况,资金快进快出增加了我们的操作难度,后来我们对打新股也是很谨慎了。”一位债券基金经理告诉记者。
天相投顾董事长林义相也认为,在哄抬新股价格上,基金实际上有“背黑锅”之嫌。他表示,2011年在深交所上市的、IPO网下询价报价少于30家机构的6只股票,通过对这6只股票的询价分析,发现在最后参与询价报价机构当中,有10家询价机构在某种意义上是在帮忙报价,存在抬高发行价的可能性,上述机构主要集中在证券类、保险类机构,没有发现基金公司的参与。
上门路演有待规范 随着近年来中小板、创业板公司上市节奏的加快,证券业的生态圈正在悄悄地发生变化。上市公司资源不再稀缺,决定了上市公司高管也不再“高高在上”,而是需要花大力气去营建与机构、散户的投资者关系,上市公司高管上门路演只是其中的一个简单的体现。不过,目前看来这一形式有待进一步规范。
“有一些公司高管善于忽悠,即便是私下到其所在公司交流,他也会冷不丁地忽悠你一下,所以对他们的承诺要格外小心。”有位基金经理告诉记者,某拟上市公司高管路演时曾信誓旦旦地表示,未来两年对保持年收入增长80%很有信心,但他在后来私下交流时问该拟上市公司总经理,你能确定达到80%年增长吗?这位总经理迟疑了一下,换了一种说法,“50%的年增长应该是有信心的。”但听其言、观其行,接下来两年的增长率连30%都达不到。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相当多的拟上市企业在上市之前,往往引入了熟谙资本圈潜规则的投行人士,大多担任董秘或副总经理,以弥补创业者不熟悉资本市场的短板。这些投行人士往往知道机构需要什么样的故事,为了融资甚至会对机构投其所好。据了解,有些IPO路演甚至成了董秘的“一言堂”,高管的出现只是“摆设”。
在基金经理看来,这样的现象应该警惕,与高管交流是一项很重要的学问,因为大量的创业板、中小板公司高管带有浓厚的创业背景,把握创业者的性格特点,对于把握企业战略有很重要的关系。“如有一些家族企业,老爸是董事长,儿子是总经理,从他们路演讲话的顺序和语气,可以大致猜测他们的关系,以及主导方是谁。也只有在上门路演时能够细微的体察出来。”一位基金经理告诉记者。
事实上,无事不登三宝殿,到机构路演往往是上市公司有求于机构的特殊时刻,除了IPO,还有增发、发行债券、重组等等。在这个时候,一些公司会画出相当美好的愿景,甚至打擦边球,透露一些未公开信息,但这是否属于泄露内幕信息,仍然属于空白。而上市公司出于“忽悠”的目的做出无效的承诺,有意无意误导机构,一旦承诺落空,又将如何追究,目前也没有定论。
(江沂) 来源中国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