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道滨被称为业内“最会卖基金的人”。谈及李道滨,多位沪上业内人士皆赞不绝口
理财周报记者 熊婷婷/文
去年12月,传出嘉实副总李道滨辞职,转投中银基金的消息。当时李道滨曾对外表示,自己仍然是嘉实的副总。
时至今日,李道滨转投中银基金之事日渐
明朗。2012年1月中旬,农历年前,上海某知情人士向记者透露:“李道滨已现身中银基金。”
李道滨离开嘉实已定,
中银禁止员工“乱说”
2月9日上午,理财周报记者致电嘉实基金,相关人员表示:“昨天还在公司看到李总,一切以公告为准。”但对于年前李道滨曾到上海中银基金一事,并未正面否认。
而另有上海方面与李道滨有接触的人士透露:李道滨从嘉实离职已经是很确定的事。
9日下午,记者前往上海浦东陆家嘴中银大厦26楼中银基金,将李道滨曾出现在中银基金一事向中银方面求证,相关工作人员表示对此事并不知情。
记者提出想见执行总裁陈儒一面,工作人员称由于中银基金正在发行中银信用增利基金,陈儒正忙于出差,并不在公司。
另有中银基金员工向记者表示,陈儒仍然在公司上班,此话题乃敏感话题,公司曾一起开会讨论过统一口径,严厉禁止员工“乱说”。
9日下午及10日上午,理财周报记者多次致电李道滨,而一向乐于与媒体交流的李道滨,电话始终无人接听。
“李道滨在嘉实已到达一个阶段的瓶颈期,中银基金股东强大,规模中等,如果他去那边发力,应该挺不错。”沪上某基金公司高管评价道。
中银在银行系基金中仍属落后
2003年4月,中银国际基金筹备组成立,2004年7月,中银国际基金正式获批准开业。2005年,中银国际基金发行了中银货币及中银全球策略基金,当年年底,中银国际基金以17.88亿元的规模,在48家公司中位列36位。
2004年是基金公司成立的大年,一年共有12家基金公司成立,包括如今的申万菱信、中海、华富、光大保德信、上投摩根、东方、中银、东吴、天弘、国海富兰克林、华泰柏瑞、新华。
在当年同时成立的12家公司中,如今中银基金规模位列第二,仅次于上投摩根。
但与同是银行系的基金公司相比,按照同样截至去年年底的数据,晚一年成立的工银瑞信规模为705.6亿元,交银施罗德为478.68亿元,建信基金为440.85亿元。2008年成立的农银汇理为145.32亿元。而中银基金的规模为404.11亿,在如今银行系基金公司中,中银基金并不出色。
其客观原因有二:其一,中银基金在2008年以前并不是银行系基金公司,其控股股东为中银国际,并非中国银行;其二,在筹划这次股权转让期间,中银基金未能发产品,错过了2007年。
虽然历经股权转让后得以脱胎换骨,但中银基金本身仍有被业内人士诟病之处。“中银基金历来不重视销售和市场宣传,相对封闭低调,其实他们完全可以做得更好。”沪上业内人士评价道。
李道滨之长正是中银之短
中银基金的短板是市场,而李道滨所长亦正是市场。
李道滨,1968年生。中共党员,经济学硕士。清华大学法学博士,10年证券从业经历。2000年10月至今任职于嘉实基金,历任市场部副总监、总监、总经理助理、副总经理。
李道滨被称为业内“最会卖基金的人”。谈及李道滨,多位沪上业内人士皆赞不绝口。“如果李道滨真的来,那中银值得期待。李道滨的确很厉害,什么基金都卖得出去。”
中银基金市场体系的低调和封闭,是业内共识。“一方面中银基金有银行作为背景,在销售方面本来就有条件比较省力。另外一方面,中国银行主导的这个体系,制度太多,很多时候显得束手束脚,很多事情做不了。”业内分析人士指出。
据一位曾面试中银基金机构销售的业内人士透露,中银基金很不重视销售,公司销售大量时间都在坐办公室。由于怕荒废业务,该人士最终没有去中银基金。
而另外一位接近中银基金的业内人士透露:“中银哪怕是在新基金发行的宣传推广上都很抠门,一只产品发行的市场宣传费用预算才20万,根本做不了什么事情。”
如李道滨最终来到中银基金,便意味着中银基金的整体市场定位将发生较大变化。而此前,中银基金的变化也在悄然展开。
去年9月,中银基金原董事长贾建平退休离任,中国银行原云南省分行行长谭炯接任,中银副总俞岱曦离职。
今年2月,中银基金正式公告,宣布任命宁敏为公司副总经理,分管市场。
据介绍,宁敏曾先后在中国银行总行法律与合规部、总行资产保全部及总行金融市场总部工作,先后担任副处长、主管等职。2009年9月加入中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担任助理执行总裁。
而在宁敏担任分管市场副总之前,分管市场副总职位在中银基金长期处于空缺状态,相关业务由部门直接向总裁陈儒汇报。
对于中银基金近期变化及是否显示中银将加强对市场方面的工作力度,相关工作人员表示并不知情,不方便发表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