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 在困顿与煎熬中,基金行业送别了2011年,只可惜,熊市的脚步依旧在A股停留。
2011年,由于股债“双杀”,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和债券型基金全部落败,只有货币型基金一枝独秀数百位基金经理鏖战全年却只落得如此成绩,结局未免令人唏嘘。
更让人感慨
的是,全行业已连续两年被迫接受资产缩水的命运。去年,在熊市的寒风凛冽中,基金再次“拱手交出”3108亿元资产,而且超过八成基金公司资产规模同比下降。
在如此弱市之中,不断缩水的资产继续聚拢在强者手中。去年底,“十强”公司已掌握了行业资产的半壁江山,较前年提升1.04个百分点。
一边,基金“豪门”尚在分享并不丰盛的筵席,另一边,23家规模在百亿元以下的基金公司却在艰难求生。那么,它们如何在2012年继续求解业绩和规模的双重困局呢?这将成为摆在各家公司面前共同的难题。
3108亿元 资产继续缩水 2011年,股票、混合和债券型基金全部折戟,仅剩下货币基金独自撑起一小片收益的天空,就在基金收到这份难看的2011年成绩表的同时,规模缩水的消息也很快传出。
根据Wind数据,截至2011年底,基金资产管理净值为21928亿元,较2010年底大幅缩减3108.08亿元,降幅达12.45%,2010年时,行业的资产规模也一度下降6%。
换言之,基金资产规模已连续两年陷入缩水的困境,这在公募过往14年的历史中尚属首次。即便是在2008年熊市肆虐之时,基金资产一度折损超过四成,但借助2009年的小牛市,规模很快重返上升通道。
面对如此窘境,基金从业人员难免感到心灰意冷。南方一中型基金公司营销部主管在跟新金融记者交流时谈到,2011年业绩过于惨淡,令人羞于启齿,为免基民“拍砖”,公司各类营销活动也较往年减少。
对基金销售部门来说,去年的工作其实并不轻松。在多通道的审批制下,各家基金公司全力以赴,快速推进新基金发行,致使当年新发基金数目达到210只之多。截至2011年末,基金总数量为914只,总份额升至26513.25亿份,较2010年增加9.43%。
只可惜,资本市场熊市当道,基金去年业绩一路下滑,纵有超过200只新基金加盟也无力回天,多数公司最终未能逃脱资产缩水的命运。
领衔主演这场“缩水大战”的主要是中海基金、中邮基金、华商基金、信诚基金、华泰柏瑞基金和海富通基金等,它们去年的总资产净值同比降幅均超过30%,而中海基金更是下降48.36%。
其中,中海基金不但资产净值大幅缩水,规模也在快速下降。Wind数据显示,去年该公司的总份额较2010年减少76.58亿份,下降27.93%,在同行中亦是处于榜首位置,业绩不佳是导致中海基金规模和份额双降的关键所在。新金融记者发现,该公司旗下多只基金业绩在同类中排名殿后。
根据
海通证券。另外,Wind数据也显示,中海环保新能源和中海蓝筹配置去年单位净值也各自缩水23.03%、22.51%,排名同类后1/2。
仅有7家基金公司去年底资产规模较前年出现不同程度增加,以绝对数量看,工银瑞信、中银、民生加银、建信基金无疑是其中最为耀眼的“规模明星”,总资产净值分别较前年增加了119.93亿元、43.35亿元和25.36亿元、5.75亿元。
细看这些逆市膨胀的基金公司,我们不难发现,它们均是银行“近亲”。由于这些“银行系”基金占据了天然的渠道优势,加上善用货币基金这一规模利器,要想实现规模增长并不难。而且,季末和年底通过货币基金来提升规模和排名早已是业内公开的秘密。
实际上,这四家银行系基金均难洗脱冲规模的嫌疑,特别是工银瑞信。Wind数据显示,去年四季度,工银瑞信货币突然暴增至213.63亿份,环比增加184.41亿份,较前年底增长将近160亿份。
在旗下货币基金大力襄助下,工银瑞信基金顺利重返十强阵营,以698.63亿元的净值总规模挤落富国基金,资产规模升至第九位。
48.89% 十强几占半壁江山 经过一年鏖战,各家基金公司也重新划定势力范围。只可惜,行业蛋糕不但未能做大,反而日益萎缩。
与往年一样,基金行业强者恒强的道理依然成立,华夏基金继续稳居头把交椅。Wind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年底,该公司资产管理规模为1785.55亿元,总份额为1756.02亿份。
即便是老大华夏基金也禁不住熊市的反复折腾,资产规模持续缩水,继2010年下降15.44%后,去年再度减少20.3%,总资产净值缩水超过456亿元,居行业首位。
值得一提的是,华夏基金虽守住规模状元的位置,却与年度业绩冠军失之交臂,麾下得力悍将王亚伟一改往年的标兵姿态,其执
新金融记者 游敏常
(游敏常) 来源新金融观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