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人笑话说,基金从来都是看多的,天生乐观,几乎没有他们看空市场的时候。不过,2011年市场暴跌,判断一错再错,让基金也开始变得谨小慎微。记者采访了六家2011年表现比较突出的基金公司,拿到了他们的2012年度市场策略。这些基金公司几乎一致认为目前市场已到底部,但是无人敢看多2012。另外,基金公司都比较看好债券市场机会。
博时基金:2012先守再攻 博时基金认为,2012年市场趋势由周期力量决定,政策只会改变节奏。中国经济将会由衰退转向小幅滞胀,全球经济重新失衡增大了新兴国家的风险溢价,政府通过制度变革对冲资产重估风险。上半年僵持于过度刺激后果未除与制度红利未现的博弈,下半年周期向上与制度红利释放改变资本市场的趋势。因此,趋势改变尚需等待。
进一步具体到操作上,一季度应增加货币工具与债券头寸,减少股票头寸;中期增加股票头寸,减少现金与债券头寸;年末减少股票和债券头寸,增加现金头寸。上半年股票配置以防御为主,超配必选消费品与公用事业,低配资本品和原材料、金融服务,标配房地产。下半年进攻,超配房地产、资本品和原材料,低配消费品。在股票选择中,只有股息率尚可的大盘股与价值股才是蓝筹。全年防范以虚补实对泛金融业的杀伤力,上半年防范新兴产业泥沙俱下的风险。
嘉实基金:股市有望复苏 嘉实基金认为,2012年的投资框架总结为债券牛市进入下半场,股市政策底出现,盈利底还需等待,债券市场的上涨,同时也在提升股市的重心,总体看股票市场投资时机逐步来临。市场处于底部,但运行还有反复。
具体到投资者关注的投资布局,主要看好三条投资线索:
首先是从“投资时钟”角度,关注金融和早周期行业。
其次是着眼中长期,从盈利提升的视角,关注在转型弱增长情况下,盈利能够突破的行业。参照其他国家的经验,盈利增长的持续,是股票市场在经济转型和增速下台阶后仍然表现不错的核心推动力。对于中国而言,未来在寻求持续增长过程中,有部分行业能够获得持续甚至高速的盈利增长,这其中包括:高端装备制造、医药、文化娱乐、保险、高端消费等行业。
最后,结合中长期的政策突破以及经济转型等因素,同时短期又有一定的催化剂,主题投资方面关注中央1号文件、“十二五”专项规划以及经济转型等主题。
南方基金:估值堪比998和1664 南方基金在2012年度投资策略报告中指出,虽然股市精确底部难以测算,但根据A股市场在2005年11月和2008年10月形成的两个大底的标准来看,目前市场已进入底部区域。估值上来看,A股市场当前的整体PE水平相当于2005年998点、2008年1664点的水平。随着政策的逐渐转向,A股有望通过反复震荡,逐步完成筑底过程。
投资策略上,应通过精选个股和行业,来应对股市的震荡波动性。短期内仍要控制仓位,等待更好的入场机会。重点配置行业:一是受益于政策放松的银行;二是随着通胀和成本压力回落,中下游制造业毛利率有望小幅回升的行业,关注工程机械、白色家电、汽车等制造业板块反弹的机会;三是通胀回落后,居民真实收入和购买力将回升,可以继续持有品牌消费板块。
上投摩根基金:市场仍有风险 上投摩根基金公司认为,A股市场整体估值已经处于历史底位,一些高股息率的大盘权重股处于底部区域;而中小板、创业板仍有估值下调空间;大市依然会比较纠结反复,但可以确定的是流动性环境比去年改善,风险回报率下行,有利债市。
2012年股市的风险会小于2011年。经济和市场,基调都是求“稳”,投资主线是寻找确定的价值和确定的成长。一类是确定的成长:中长期转型经济中的结构性机会,选择需求端确定的成长股,比如必需消费品、新潮电子、替代能源、现代服务业、医药。一类是确定的价值:高股息率的金融、水电、铁路运输、石化,NAV安全垫充分的地产企业。还有就是周期性行业的波动机会:有机会低点恢复的行业,如汽车、铁路、核电、电力设备,成本下降和行业整合的受益型行业。
建信基金:乍暖还寒的2012 建信基金认为,货币政策的放松、居民对财富管理的需求,都利好债券和股票市场,但是房地产调整是否超出预期,以及人民币升值预期降低可能导致的资金外流加速,都是风险所在。通胀下行和经济下滑,以及进一步放松政策的可能,都是有利于股票市场的。当然,2012年的经济形势,与任何一年一样,都不可能一帆风顺。
从板块表现上说,着眼反弹,可以适度参与周期性板块,而对2011年表现较好的食品饮料等消费类板块,适度实现收益,在调整的过程中适当增加节能、环保、装备制造、新材料、新技术等成长领域的优质个股,并重点关注财政投向,“十二五”规划的落实以及调结构相关板块的政策扶持情况。
新华基金:熊到水穷处,坐等牛起时 新华基金的年度策略报告认为,2011年中国经济出现回落,A股市场步入寒冬,预计2012年初在货币适度放松、流动性改善的环境下,股市会有一个“跌出来”的反弹行情。全年看,上证指数呈现U形走势的概率比较大。
通过对历史经验数据、估值比较分析以及分析师自下而上的分析,长期看好扩大内需背景下的大消费类行业,以及以节能环保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制药、医疗保健、传媒娱乐为代表的新兴成长行业。具体到第一季度,我们更看好早周期的汽车、家电、房地产、水泥行业以及高弹性的保险等行业。
“精选个股依然是我们今年的重点工作之一:一方面,识别前期下跌行情中被市场错杀的超跌股;另一方面,挖掘各行业中具有突出成长潜质的成长股,在价值挖掘中,继续我们资本市场的征途。”
(叶辉) 来源投资与理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