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0年钟声敲响,基金2009规模之争终于有了结果,而在这场基金公司的规模大战中,参战的不仅仅是基金公司,还有渠道的推波助澜。证券时报记者获悉,只要在跨年的数日内单个账户购买货币市场基金达到100万元,即可获得部分渠道支付的万分之一好处费,这一类似于“尾随补贴”的奖励,可以马上结算,甚至现金支付。
渠道帮忙冲规模
记者节前意外得知,在深圳某银行网点,购买其代售的某货币市场基金,只要单账户金额上了100万元,除了应有的收益外,还可以在跨年的几天里拿到万分之一的“日息”,“可以每天结清的、现金支付也行。”理财师推销道,“只要2009年12月28号到2010年1月6号有钱在账上就行。”
其实,年底货币市场基金就成为基金公司规模冲量的通道已经是众所周知的事情。但银行因何也“出血”卖货基,事实上,羊毛出在羊身上,有基金公司市场部人士说,基金公司给渠道万分之八的好处费,渠道从中拿出万一来吸引“帮忙资金”。也就是说,银行凭网络和客户资源可以“净赚”万分之七左右的差价。为了冲规模,深圳有基金公司给渠道的“好处费”甚至攀升到千分之一。
2009年货币市场基金的年收益不到2%,那么,货币市场基金的微薄收益能否支撑高额营销费用?有基金公司固定收益部人士称,“货币市场基金只是为公司冲量通道,靠货币市场基金冲量是公司行为,费用自然是公司出。”
冲量激励诸多风险
“其实,给与货币市场基金的‘尾随补贴’等冲量激励存在诸多风险。”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说。
首先,渠道给与“尾随补贴”会找一些有闲钱的企业,通过企业内部财务人员和银行渠道人员配合,拿到万分之一的“好处费”,直接激励到个人,这是否涉及了商业贿赂的灰色地带?
其次,据了解,基金公司给与渠道的奖励一般也不会写进合同,这些奖励费用以何种方式走账,是否存在法律风险都值得关注。也有人士透露,除银行渠道外,基金公司也会找大股东的“帮忙资金”来冲量,通过走账,表面看不出任何问题,“实际上肯定是存在法律风险的。”
面对风险,多家基金公司坦言,其实并不想“赔本赚吆喝”地来冲规模,但在同伴压力和“规模指挥棒”作用之下,仍不得不为之。“冲规模已经形成了一个怪圈,仅凭基金公司的‘自力’是停不下来的,需要借助外力。”
“规模指挥棒”的压力主要来自基金公司股东。业内流传,最近在招聘高管的某基金公司,给总经理的首要任务就是:3年之内把公司规模带上500亿元,而截至2009年三季度,该公司的资产管理规模近50亿元。
所幸,上月中旬,监管层明确提醒基金公司不能一味追求规模,要始终坚持持有人利益至上的理念,确定合适的基金销售规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