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日中天的华夏基金,由于股东问题一拖再拖,终于收到了一封来自证监会的“禁令”。证监会如此明确叫停基金公司新发产品,这在业内还是首次,而且对象还是根深叶茂的华夏基金,让业内大感意外。
如日中天的华夏基金,由于股东问题一拖再拖,终于收到了一封来自证监会的“禁令”。上周五夜间,中信证券(600030)公告称,证监会决定自2010年1月1日起,暂停华夏基金新产品的申请。
华夏基金副总裁吴志军昨日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中国证监会暂停受理、审核只是公司投资于境内的公募基金新产品的申请。除此以外的其他业务均不受影响,包括现有基金的申购赎回等业务、养老金业务、专户理财业务、投资顾问业务以及QDII新产品的申报工作等。”
不过,证监会已经表态,如果如果股权在2010年4月1日前仍不能得到规范,证监会基金部将视情况采取进一步监管措施。这意味着,留给中信证券的缓冲期并不多。
中信证券“持股超时”
众所周知,中信证券及其控股的华夏基金,一直是管理层的“嫡系部队”,为何却遭遇“断炊”的惩罚?回顾事态发展,实际上证监会已经是“手下留情”。
中信证券持有华夏基金100%股权。在华夏基金吸收合并中信基金后,已经符合“一参一控”的要求,但是却不符合对基金公司股东的要求———基金管理公司主要股东最高出资比例不超过全部出资的49%。根据相关规定,中外合资基金管理公司的中方股东出资比例则不受此限制。但外资股东持股比例至少要达到25%。所以市场普遍认为,中信可能引入外资股东。这样中信证券就可以只出售25%的股权,而不用出售51%股权。
2009年1月6日,中信证券曾向证监会出具了《关于华夏基金公司吸收合并完成后股权安排的承诺》,明确承诺在证监会批复华夏基金管理公司吸收合并中信基金管理公司之日起6个月内完成相关股权转让,使所持华夏基金管理公司股权结构符合有关监管法规的要求。
2009年6月29日,证监会在《关于核准华夏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吸收合并中信基金管理有限责任公司的批复》中,明确要求中信证券自批复之日起6个月内,使所持华夏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股权比例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监管要求。
谁料,一拖又是半年。证监会终于下手,“自2010年1月1日起,暂停受理、审核华夏基金投资于境内的公募基金新产品的申请。”
“龙头”地位难撼
实际上,华夏基金对中信证券业绩影响已达到举足轻重的地步,中信证券2009年半年报显示,华夏基金基金管理费收入12.49亿元,基金销售收入6775.83万元,占中信证券的营业收入高达14.7%。与此同时,2008年3月,证监会对券商“一参一控”政策也在进逼中信证券,如何处置持有60%的中信建投股权?中信证券直到现在也没有一个明确方案。
去年8月,同样面临类似问题的招商证券(600999)忍痛拍卖博时基金24%的股权,成交金额26.28亿元。而面对盈利能力更好的华夏基金,该定什么价?谁来接手呢?以前有传言,中信证券把华夏基金部分股权卖给中金公司和摩根士丹利,以便达到合规要求,但至今仍无下文。
证监会如此明确叫停基金公司新发产品,这在业内还是首次,而且对象还是根深叶茂的华夏基金,让业内大感意外。
对于证监会措辞强烈的表态,华夏基金副总裁吴志军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达了三点,“第一,公司将按照证监会规定积极配合有关方面做好工作;第二;华夏基金持有人的利益也不会受到任何影响;第三,并未将公司管理规模的增长视作首要目标”。
不过,从短期来看,华夏基金的龙头地位一时还难以撼动。华夏基金2009年底管理规模达到2657.59亿元,较2008年底增加677.36亿元,以比第二名多出1062亿元的巨大优势继续稳居龙头老大地位,市场占有率接近10%。易方达、南方、嘉实和博时等巨头的规模分别为1595.23亿元、1564.21亿元、1504.56亿元和1222.71亿元,位居第2到5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