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美元化”的条件_顶尖财经网
  您的位置:首页 >> 外汇频道 >> 汇市聚焦 >> 文章正文

“去美元化”的条件

加入日期:2014-12-24 11:35:17

  “去美元化”的快慢取决于双边和多边本币贸易计价、结算和投融资市场的开放、自由化的进度,以及资金交易品种多样化、便利化、安全化的程度,尤其是独立清算体系建立的快慢,还有货币的信誉和地位。

  文/陈炳才编辑/孙艳芳

  近期,伴随法国巴黎银行被美国监管机构重罚、金砖国家开发银行成立,美国和欧盟对俄罗斯制裁等一系列事件的发生,“去美元化”的讨论又成为焦点。媒体认为,这是去美元化的重要措施。“去美元化”是否会成为燎原之势?究竟该如何看待“去美元化”问题?

  充分认识美元的国际货币主导地位

  日元、欧元无法与美元抗衡

  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元相对美元持续升值,并不断蚕食美元的市场份额。但到1995年4月,日元升值到80日元兑换1美元之后,则开始走下坡路。尤其是亚洲金融危机以后,日元基本一蹶不振,日元占官方外汇储备比重从1999年的6.37%下降到2009年的2.90%。最近几年虽有所提高,但已无力蚕食美元市场份额,更不要说替代美元了。

  欧元诞生以来占国际官方外汇储备比重总体在提高,打破了美元在国际货币市场的独霸和主导地位。但长期的实践证明,欧元波动性大,无法挑战美元的主导地位。1999年科索沃战争打击了欧元的锐气,而2001年“9•11”事件所造成的全球金融市场恐慌,转而让日本和欧洲都去极力维护美元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国际地位。2008年9月,美国次贷危机曾经使国际社会对欧元升起新的希望和期待;但2009年10月的希腊债务危机以及欧元区其他国家债务危机的持续发酵,则使欧洲金融市场再次跌宕起伏。事实再次证明,欧元无法挑战、抗衡和替代美元。而且当美元危机时,国际社会更担心的却是欧元。

  美元在金融领域的绝对地位没有下降

  20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让全球金融市场和众多国家恐慌。美国采取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从容应对金融危机,大量输出美元,扩大美元影响。很多新兴经济体采取了极度宽松的货币和信贷政策,实施刺激性财政政策,扩大美元外汇储备。当这些美元再次回到美国市场时,则推高了美国股市价格,保障了美国国债价格的低廉。美国创新美元货币政策,不仅没有因危机削弱美元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反而提高和扩大了美元的影响力。2008年全球官方明确币种的外汇储备中,美元的绝对规模为26849亿美元,而至2014年第一季度末已达37630亿美元,增长了40.15%。此外,国际货币基金增资,亚洲组建外汇储备库、金砖国家成立开发银行等,用的也都是美元。这不仅有效地化解了美元流动性扩张带来的国内通货膨胀,而且帮助美国恢复了金融秩序和稳定,推高了美元金融资产价格。

  过去的十多年,虽然美元占外汇储备比重下降(见附表),但美元的主导地位没有改变,尤其是在国际贸易、投资和金融的结算交易中,美元依然占据霸主地位。

  国际货币竞争尚未进入“去美元化”时代

  观察目前的国际货币市场竞争,基本上处于类似中国家电、耐用消费品早期市场的竞争阶段:市场迅速扩展,不断有新企业进入市场,蚕食老牌企业的市场份额,改变了过去少数企业独霸市场的状态;随着市场竞争的深化,最后依然是几家大企业占领、控制市场。国际货币市场同样如此,目前,欧元、日元、英镑、瑞士法郎、加元、澳大利亚元、人民币、卢布抑或是其他货币,都是新崛起的货币,促进了国际货币的市场竞争,甚至改变了官方的外汇储备结构。但这些新崛起的货币,在绝对规模和业务总量上,均无法与美元抗衡。目前,虽然舆论呼吁“去美元化”,但缺乏操作措施。国际上,双边之间,包括金砖国家之间,多有表态用本币进行贸易计价、结算的,但却少有付诸行动者。欧元、日元、英镑等为“去美元化”付出了长期不懈的努力,但目前依然还停留在设想或期待阶段。从历史经验看,新崛起的货币在国际货币的竞争过程中,很容易丧失自己的地位。

  “去美元化”更重要的是看条件

  欧元、人民币等是与美元竞争的重要力量,但欧元区和中国等尚未做好“去美元化”的准备。“去美元化”不能仅看现象,更重要的是看条件。

  业务和技术条件

  一是要采用本币计价、结算和投融资等。美元是国际货币,国际货币的作用不仅体现为储藏和储备作用,更多地体现在计价、结算业务,包括能够开立信用证、保函、承兑支票,能够进行国际融资,尤其是能够开展利率、汇率、股票、债券以及相应的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业务。一国货币有了这些业务,其地位和影响才能不断提高和扩大,才能称得上是国际货币;如果这些业务萎缩和减少,则意味着地位的降低。仅仅是作为储备货币,而不能开展业务,其作用和意义不大,作为储备货币的规模也不会大。人民币只是开展了跨境贸易、投资的结算业务,其他业务尚未展开,业务之间的资金关联性和便利性不足。

  “去美元化”需要双边和多边之间建立起本币计价、结算和跨境投融资制度,而这需要金融市场全面开放和货币自由兑换、利率汇率完全自由化。

  二是要建立起本币的国际清算体系和制度。货币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等价物,可以进行计价、支付、结算、清偿、融资等业务。当今时代,不同银行和不同国家银行之间的支付、结算、融资等清算业务,已经是一个系统技术,也是掌握他人信息秘密的手段和方法。美国掌握银行的违规和违法证据也依靠此技术。巴黎银行、昆仑银行与美国制裁国家的美元资金交易、朝鲜在澳门银行洗钱都是被美元支付体系监测到的,由此可见清算体系的重要。

  在黄金作为国际货币的时代,黄金是国家间贸易清算和债务清偿的手段,承诺与黄金挂钩的纸币就具有了国际(储备)货币的地位。当纸币的信用不足,建立黄金储备进行资金结算和清算非常必要,但由于黄金来回运麻烦、成本高,将黄金储备存放在美国,并通过美元来结算和清偿就非常便利。因此,在美国的黄金储备实际就是一个清算系统与便利。

  美元纸币完全替代黄金之后,美元建立了国际投资、贸易、融资清算渠道,并因此而成为一种便利和依赖,他国无法取代。要成为国际货币,需要建立起自己的清算体系,便利不同国家之间的企业、银行之间进行授信、资金交易和清算。欧元建立了自己的清算体系,在欧洲范围内解决了去美元化的业务和技术准备。人民币的最大不足在于没有建立起自己的清算体系,借用美元清算体系,因而其替代美元的作用有限。

  市场条件

  一是要提供巨额贸易逆差,或者大量输出本币资本。从经验来看,一种货币要成为国际货币,本国必须能够提供巨大的进口市场,让别国获得贸易顺差,本国贸易逆差。这样,在以本币计价、结算的情况下,他国才能大量持有本国货币,本币的国际化才能真正实现。欧洲(德国)和中国一直追求贸易顺差,危机以来,更是如此,害怕和担心逆差。目前和今后的5~10年,欧洲不堪承受巨额贸易逆差,而中国也没有做好贸易逆差的准备。如果不能接受巨大的贸易逆差,人民币如何输出?怎么可能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化,又怎么能“去美元化”呢?!

  二是要有充分的投资渠道和品种,以及及时有效的流动性便利和安全。在国际收支中,贸易账户逆差,资本账户顺差,是实现本币国际化的主要途径,也是美元国际化的经验。另外一种模式就是保持贸易顺差,而资本账户逆差,这需要本国直接输出本币资本,如日本曾经大量输出日元资本。而本国直接输出本币资本,需要一些条件。第一,对方国家能够大量接受本币的直接投资或债务乃至股票、债券等投资,第二,对方国家的机构持有本币以后,要允许在其境内直接开立本币账户,享受本币存款、理财、各种证券投资的国民待遇。而且,市场投资的流动性兑现要有充分的安全性、及时性、有效性。如果做不到这些,对方国家不会大量接受本币,而会继续选择美元。

  欧元与美元比较,其流动性便利、安全和投资渠道相对要少。人民币的投资渠道和品种以及流动性便利、安全与欧元、美元比较相差更远。由此可见,人民币目前阶段不堪胜任“去美元化”的大任,欧元或许可以尝试。

  三是后起国际货币的币值需要稳定,主权信用等级要高。本币国际地位的获得,需要本币长期保持稳定和升值,而利率要很低,至少能够与美元进行竞争,且国家的经济、金融和政治稳定。这样,本币的信用等级才高,也才能被广泛使用。如果本币资金成本高,资本输出也不具备优势,“去美元化”就难以实现。在信用等级、利率和稳定性上,欧元与美元竞争不相上下,美元仍占优势;而人民币在利率、金融稳定性、信用等级上则无法与美元竞争,只是在升值趋势上有些竞争力。

  总之,国际计价、结算和交易货币多元化是历史的必然,国际货币市场不可能由一种货币垄断。但“去美元化”的快慢要取决于双边和多边本币贸易计价、结算和投融资市场的开放和自由化的进度,以及资金交易品种多样化、便利化、安全化的程度,尤其是独立清算体系建立的快慢,还有货币的信誉和地位。这些问题未解决,谈论“去美元化”可能为时太早。

  作者系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副主任

(责任编辑:HN025)

编辑: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