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通财经10月8日财经头条讯:在过去150年的大部分时间里,世界上只有两种储备货币。一战之前,英镑占据主导地位;在接下来至今的100年里,美元取代英镑成为主要储备货币。然而,事实上美元现在已经没有多大影响力了,经济学家正在争论美元时代的终结。
美元是外汇交换中的基础货币,也是国际支付和外汇交易中的主要货币,在国际外汇市场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如同俗话所说的,没有什么是永远不变的。这一点在储备货币上尤其正确——不管人们多么希望能够维持现状,最终荣光总会消逝。越来越多的新闻头条显示,很多国家都对降低对美元的依赖表示了“兴趣”,或者是直接谈及将储备货币进行多元化。
国际清算银行(BIS)银行部主管PeterZoellner近期表示,虽然不会威胁到美元作为全球主要储备货币的地位。但未来几年美元在全球各大央行[微博]储备货币中占比降幅可能多达10-15个百分点。
那么试想一下,假如你明天醒来,美元已经消失,世界将会怎样?我们是不是会过得更好?
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经济学教授巴里?艾肯格林认为,此答案显而易见,生活将变成一个巨大的跳蚤市场,就像你们当地的农贸市场,只不过卖胡萝卜的商贩不再用胡萝卜换美元,而是用它们换隔壁摊位的洋葱,或是找个没菜的厨子换把水果刀。这里面的问题在于经济学家所说的“需求不偶合”——卖胡萝卜的也许不需要洋葱,等找到需要的人时,那些洋葱也许已经烂了。
这就凸显出货币作为交易媒介和价值储备的便利性。因此,在一个美国不再拥有货币的世界里,人们会有使用其他国家货币的需求。
现实点儿说,只有另一个大经济体才可能满足我们的货币需求,仅有的其他潜在候选对象——欧洲和中国——都存在缺陷。欧洲陷入了债务危机,而中国则限制本国货币在国外的使用,一部分原因是为了阻止人民币汇率上升。
因此,在一个没有美元的世界里,发行钞票的权力不得不仅限于一批受到监管的机构——称之为银行。这就是南北战争之前货币开始流通的过程。银行印刷并出借刻有标记的“银行券”,州议会规定它们必须持有足以赎回这些银行券的黄金或有价证券。
可想而知,问题在于并非所有州都能够严格执行它们的规定。而实际上一美元债券只值几美分。一旦出现挤兑银行券的情况,发行者会发现自己根本无法满足需求。因此,并非所有银行券都“生而平等”,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们是由谁发行的。
文章称,在一个没有美元的世界里,每一家野心勃勃的互联网企业都会打造一个交易平台,推出一种能够标注价格、完成付款和收款业务的电子货币。虽然早就有人尝试创造一种真正的电子货币,比如“比特币”,但一直难以取得进展。原因可想而知。既然可以虚构出一种特有的电子货币,那么也就可以虚构出很多种同样的电子货币,所以无法保证其他人会接受你所使用的那种特定的电子货币。
而且,此类支付系统的可靠性仅仅等同于这些企业的软件和服务器,而终端用户无法对此作出判断。另外,没有什么能确保你所积攒的电子货币能够保值,也没有什么能阻止交易平台的经营者发行更多电子货币。假如人们担心自己的电子货币在贬值,就会一窝蜂地去把它们兑换成商品,但其他人会拒绝接受用它们来付款。整个系统就会走向崩溃。
这就是我们设立美联储的原因。它负责监管货币供应,也负责维系支付系统,在雷曼兄弟公司破产后那样的动荡时期,它会提供支付系统正常运转所需的额外流动资金。它还负责审查银行,与联邦储蓄保险公司合作提供储蓄保险,让人们感到更加安心,避免银行挤兑。
全球在向人民币靠拢
渣打银行[微博]近期在报告中指出,有至少40个国家的央行在中国的人民币上进行了投注,还有更多央行正在准备采取同样的措施。这个趋势在新兴市场以及发达国家同时出现,按照报告的描述,这些央行正在“向其他货币”靠拢,“很多央行正在把人民币加入自己的投资组合中”。
对美元这个昔日王者来说,最为不详的预兆可能是一名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微博]官员发出的警告——“人民币可能会在能够被完全自由兑换之前就变成一种事实上的储备货币”。
渣打银行在新加坡的央行和主权财富基金事务全球主管朱卡-菲尔曼(JukkaPihlman)在南华早报的报道中说,“至少40家央行在人民币中有投资,还有更多央行也准备这么做。这使得中国大陆的货币走在一条甚至在能够全面自由兑换之前就具有储备货币状态的道路上。”朱卡-菲尔曼之前曾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就资产管理问题为各国央行提供顾问服务。
报道引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指出,美元依然是全世界最被广泛持有的储备货币,截止2013年结束的时候占据全球外汇储备中的接近33%。不过这个比例相比2000年时候的55%已经大幅度减少。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并没有说明以人民币形式存在的外汇储备的比例,但是指出,新兴市场国家储备中的“其他货币”比重相比2003年增加了接近400%,而发达国家的这个类别货币的增长速度也有200%。
朱卡-菲尔曼还指出,这个进程还在加快中,“越来越多央行正在把人民币加入到自己的投资组合中。”他强调,“因为很多央行已经在其中有投资,人民币实际上已经是事实上的储备货币。人民币甚至在能够完全自由兑换之前就成为了事实上的储备货币。”他强调,那些可能在未来增加人民币持有规模的央行应该是那些“与中国有紧密贸易关联”的国家,还有那些外汇储备规模相对较大,出于回报相关的理由需要对其进行多元化的国家。
朱卡-菲尔曼说,“对很多央行来说,人民币的自由兑换已经以某种形式存在,它们对此足够满意,才会开始在这种货币上进行投资。”
曾担任世界银行[微博]首席经济学家的林毅夫曾说,“美元的统治地位是全球金融和经济危机的根源。”看起来这一说法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同。
假如俄罗斯放弃使用美元
因乌克兰危机爆发,和随后俄罗斯吞并克里米亚半岛,美俄关系陷入冷战以来的最低点。
3月4日,普京顾问谢尔盖。格拉乔夫宣称,倘若美国果真实施制裁,俄罗斯将放弃使用美元,并转而创建自己的支付系统,俄罗斯银行业和企业将不再偿还美国贷款。
然而更多分析家认为,俄罗斯也好,卢布也好,都缺乏“去美元化”的底气。
正如许多分析家所指出的,在21世纪最初十几年里,俄罗斯事实上是“美元经济”最大的受益国之一,依靠“石油美元”,俄罗斯在2000年至2010年间累积了7850亿美元的石油贸易顺差,俄罗斯目前占世界第三位的外汇储备,可以说是靠“油气”和“美元结算”这两条腿,一步一步走出来的。
正如俄罗斯复兴资本银行首席经济学家伊万。查拉科夫所言,俄是一个已经习惯于靠,贸易盈余生活的国家,其经济结构畸形,苏联时代沿袭的重工业元气大伤,轻工业和现代高科技产业一直是俄的弱项,第三产业也刚刚起步,石油、天然气和军工产品出口是俄的经济命脉,而这些都严重依赖于以美元为支柱的国际市场和国际金融体系,一旦“去美元化”,在高度杠杆化的全球能源市场上,俄罗斯这条无论如何“瘸不得”的经济支撑腿,就会被美元“金融大棒”反复敲打,而毫无还手之力。
欧盟、中国等俄罗斯能源输出目的地出于自身考量,并非不可能接受其它结算方式,但其出发点必然首先是“利己”的,一定规模的本币结算,只有在贸易总量相对平衡的状况下,才可能做到互利,而这恰是上述俄能源进口大户所不具备的。
更重要的是,尽管相对于尚不能完全自由兑换的人民币,卢布是更为国际化的货币,但俄罗斯经济结构单一、畸形,不论独联体、“欧亚联盟”或俄罗斯本身,都无法实现经济发展的全面、均衡,构建一个足以支持独立货币体系的“内循环”,在这种情况下,卢布不可能在国际流通领域获得欧元、甚至人民币那样的青睐,俄的贸易伙伴也不会在美元和卢布结算间选择后者。
“美元仍然处于国际上的主导地位,在国际经济当中处于主导地位。比方说像很多非洲国家只接受用美元支付,如果你不喜欢这样一个事实的话,你就得让自己的货币国际化而且强势。”4月8日,耶鲁大学管理学院金融学终身教授陈志武[微博]在博鳌亚洲论坛2014年年会“改革:亚洲金融与贸易的新格局”分论坛上作出上述表示。
“假如没有美元,世界会怎样?”经过一番肆意畅想之后,艾肯格林也在文章最后发出相似的感慨,“批评美元的人现在得到了一个大肆嘲笑的机会。可每每想起我们当前的货币体系,我都想借用丘吉尔评说民主的一句话:我们的制度也许是最糟糕的制度——除了其他所有制度之外。”
(责编:翠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