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与俄罗斯继续扩大了能源、农业等实物层面的合作,同时还签署了一系列金融、技术等非实物领域的双边协议,开展“软合作”,极大拓宽了中俄两国合作的广度与深度。这其中,两国央行[微博]签署的规模达1500亿人民币(8150亿卢布)的双边本币互换协议,尤其受到市场关注。
近日,某研究机构发布题为《中国经济可能被俄罗斯拖下水》的文章称,中俄央行货币互换协议钉住的汇率水平是0.184人民币/卢布,但现在市场价是0.15人民币/卢布,比协议汇率约贬值了18.5%。该文认为,如果未来卢布贬值与资本外流持续出现,上述汇率双轨制将增大中国的经济及金融风险。
Wind资讯统计显示,美元对卢布汇率近期快速攀升。相比6月末的33.6306,截至10月16日1美元对40.9416卢布的汇率水平,卢布对美元已快速贬值21.74%。上述博文对此称,目前俄罗斯汇率处于1998年该国债务违约以来的最低水平。
诚然,在考虑到中俄央行签署货币互换协议后,欧美对俄经济制裁或长期持续、资本可能继续外流、国际原油价格维持跌势等不利因素的话,卢布贬值将极大刺激俄方的货币互换积极性,可能带给中国持有卢布的汇率风险,并有望对中国经济造成一定负面冲击。
不过,中俄之间“软合作”的意义远非上述担忧那般单纯。今年10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对俄罗斯的正式访问,已被两国高层及各界专家公认是“成果前所未有”和“合作的阶段性高潮”。这对于两国的经贸、投资、能源、技术及金融等多个方面,已经和即将产生难以估量的巨大正面影响。
更为重要的是,人民币国际化近年来的积极推进,绝无法忽视俄罗斯这样的重要国家可能在其中起到的积极作用。今年5月,俄罗斯央行公开宣称将在中俄两国的投资银行、银行间贷款、贸易融资及资本市场交易等方面避免使用美元,体现了俄罗斯自乌克兰危机以来“去美元化”的一贯立场。
事实上,2013年,美联储、欧洲央行、加拿大央行、日本央行、英国央行和瑞士央行等全球六大央行宣布,将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达成的紧急流动性互换机制转为永久性。而在今年4月,美国达拉斯联储主席理查德·费舍尔(Richard Fisher)公开表示,中美两国的银行间货币互换,未来数年仍难以实现。
随着人民币资本项下可兑换在上海自贸区的部分放开,中国对于本币国际化的努力仍将持续,甚至不排除政策力度超预期加大的可能。这样来说,跳出单纯货币收益的视角去审视中俄两国的各项合作,无疑更前瞻和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