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志成
国家外管局9月30日宣布,即日起在银行间外汇市场开展人民币对欧元直接交易。人民币与欧元可直接兑换,不必借助于中介货币,这一举措不仅可以降低企业和个人的汇兑成本,促进中欧贸易,并相应增加欧元在中国企业包括个人资产账户中的持有量。
更重要的是,由于欧元是世界主要货币之一,欧元可直接兑换后,人民币与全球主要大国的货币能够实现直接兑换的比重达到了95%以上,未来不仅中欧经贸往来可以用人民币进行全球支付、结算,而且中国对外贸易包括投融资都可以在全球外汇市场方便地进行,真正实现市场化。
一国货币走向市场化的关键是市场报价或曰报价形成制度。过去,人民币兑欧元报价需要经过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以及美元对欧元汇率套算形成,既繁琐,成本又高。由于中欧贸易平均每天就有15亿美元,与中美贸易额旗鼓相当,但中国企业与欧洲企业进行贸易结算,必须通过美元,这本身极不公平,更不方便,不仅加大了贸易商结算成本,还会由于国际外汇市场出现短期异常波动,丧失最佳兑换时机。
对此,中欧贸易商早就怨声载道。而在中国银行间外汇市场人民币可以实现对欧元的直接交易,做市商制度同时建立,做市商可以根据买卖双方市场报价时,连续报出人民币对欧元的直接交易买、卖双向价格,为市场货币流动提供了便捷性,加大了交易量。
过去我们考虑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更多考虑的是人民币与国际贸易的关系。其实,贸易结算便利只是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需要达到的第一个目标。人民币要成为国际货币,既要具有全方位的贸易结算功能,同时要兼具国际货币的储备和投资功能。显然,人民币对全球排名第二的欧元不能实现直接贸易兑换,不仅不利于很多参与对欧贸易的企业,也使投资者感到繁琐。
各国央行[微博]包括企业为什么要储备人民币?一是防范国际外汇市场出现大幅度的波动率,防范单一货币储备贬值风险;二是考虑投资,考虑外汇储备总的盘子如何实现保值增值。人民币对欧元没有实现直接兑换,人民币的(国际)盘子就差了三分之一。
储备与投资是相关联的,人民币要想成为国际货币体系的重要一员,要想让更多的外国央行包括投资者愿意储备人民币,必须解决人民币的投资职能难题。这个难题是什么?首先是人民币能不能对所有主要货币自由买卖。而人民币实现了对欧元的直接买卖,距离上述目标就为时不远。
国际清算银行(BIS)数据显示,2013年人民币在全球外汇交易量所占比重仅为2.2%。为什么如此之低?因为兑欧元、英镑尚不能实现直接买卖、时时买卖,全球众多投资者不看好人民币的投资功能,储备功能也难以获得。
我们必须看到,人民币目前已经是全球主要货币之一,尽管人民币还没有实现自由兑换,但很多国家央行已经在悄悄地储备人民币。他们相信中国金融体制改革必将突破人民币可自由兑换这一关。
人民币与欧元实现直接兑换后,短线有利于欧元稳定,但此举并非针对美元,“去美元化”还是不提为好。
今年三季度以来,美元对欧元急升近千点,但人民币兑美元却保持相对稳定,尤其是它的综合汇率水平,在美元强势的背景下仍然保持升势。从稳增长的角度出发,人民币持续升值对中国企业积极扩大出口不利,对宏观经济稳定运行也不利。
人民币超级强势,尤其是这种预期,可能是中国货币管理当局不希望看到的。中国怎么办?希望欧元、日元反弹,但直接买入欧元、日元,成本太高,风险也大。欧元疲弱的原因很多,其中之一是全球外汇市场看空欧元的比重大幅度上升,而欧洲央行也希望欧元适度贬值。
在美国经济好转,美元不可能大幅度贬值的背景下,欧元能不能稳住?人民币与欧元直接兑换有没有辅助欧元的意味呢?这些的确耐人寻味。背后因素不明,我们只能看市场表现。
自人民币宣布兑欧元可实现直接兑换后,欧元的表现可圈可点,在10月4日到9日几天的交易时间内,欧元兑美元反弹了近300点,随后稳定运行在12600上方,可以说,暂时止跌企稳。
市场说明,中国央行此举的确有助于欧元的稳定。这也许是巧合,其实是有逻辑关系的。今年以来,欧元区各国尤其是德国对中国出口包括双边贸易额都是下降的,这既与欧元区经济下滑趋势相关,也与中欧间贸易结算不方便相关。
不要小看人民币兑欧元结算要通过美元转一遭这件事,这样结果是兑换手续费增加了1%左右,更由于兑换不及时,中欧贸易商很难把握准确的兑换时点,很多贸易商称,一笔贸易交易可能只赚5%,但汇兑损失却超过5%。能够实现直接兑换、实时兑换,中欧交易商将极大地避免汇兑损失,这就是为什么在人民币宣布对欧元可以实现实时兑换后,欧元能够稳定的最大原因之一。
有很多市场分析认为,人民币与欧元实现直接兑换,是全球尤其是中国“去美元化”战略的一部分。笔者以为,不能这样说,更不能这样想。中国有没有人民币战略?可能有,但即使有,也不是“去美元化”。
中国政府深知,人民币只有在全球外汇市场稳定的前提下才能逐步地实现国际化、市场化。在当前经济全球化以及金融市场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维护市场稳定包括维护欧元稳定,并不等于做空美元,更不等于希望美元让位。